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2014年经济师考试教材《初级金融》辅导:货币供给的概念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编辑: 2014/04/07 16:37:25 字体:

文章摘要:2014年经济师考试《初级金融》辅导: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考核内容:

1、货币供给的概念

2、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

具体内容如下: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经济活动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过程,由此形成货币供应量,也叫货币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货币存量。

货币供给量指在某一时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包括存款等在内的广义货币。

(二)货币供给的口径

1、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划分不同层次的货币的依据是流动性不同。

M0=通货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个人储蓄+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2、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狭义货币:M0、M1——流动性最强,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同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广义货币即M2、 M3 ,是除现金、活期存款以外,将银行机构的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批易于变现的短期信用工具包括在内的货币形式。

【例题】我国央行首要调控的货币是( )。

A.M1、M2和 M3 B.M1和M2

C.M0和M1 D.M3

答案:C

解析:M0、M1——流动性最强,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同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参见教材P12)

二、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银行信贷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

(一)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银行信贷包括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和商业银行信贷:

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是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和调节器。

(2)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职能。——创造货币供应量。

2、中央银行信贷调控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中央银行不直接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它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主要通过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进而影响信贷能力,影响货币供给的。

(1)央行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2)央行对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包括再贴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央行对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3)央行通过调整,控制其黄金、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央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央行减少黄金、外汇储备——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4)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二)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1、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即国收银减、国支银增);

财政收入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划拨给央行后,商业银行存款减少,央行财政金库存款增加,央行的信贷收入和信贷资金增加;

财政支出增加,央行财政金库存款减少,央行的信贷支出和信贷资金可用数额减少,因为划拨给了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增加。

2、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

财政收支

现象

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平衡

供需相等

无影响

盈余

货币需求不足,经济萧条

需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赤字

货币供应过剩,经济过热

弥补-财政方法(不变)、信用方法(增加)

【例题】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中央银行( ),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放宽再贴现的条件

C.卖出有价证券 D.减少外汇储备

E.增加黄金储备

答案:ACD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