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6年12月 总第12期
对新一轮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热”的冷思考
◎ 文/陆永宏

  2006年 10月 28日,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与广州羊城会计师事务所高调合并,合并组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有限公司。三家事务所合并后,总资产达到 4个亿,员工超过 2000人,注册会计师人数和上市公司的客户数量均超过“四大”。据说信永中和等一些事务所也在跃跃欲试与其他事务所合并。
  今年 5月 29日举行的“第三届注册会计师”论坛上,“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和规模化发展”成为主要议题,来自国内事务所的参会人士努力探求与“四大”巨人共舞时代的生存之道。
  形势很严峻,目标却宏远。中注协秘书长曾在日前表示:“用 5至 10年发展培育 10家能够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性专业服务的国际化事务所;发展培育 100家能够为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性专业服务的大型事务所。 ”

“上规模”并不等同于“上层次”
  “四大”对规模的追逐往往来自市场,庞大的无法消化的市场和客户群“倒逼”让其不得不扩大规模。而本土所对规模的追逐更多是为了“造势”,特别是通过合并的方式扩大规模,更多是为了给外人看,而不是来自内部需要。从以往的合并案例来看,因各方利益难以整合,“人合、智合”不能实现而分道扬镳或貌合神离的案例并不鲜见。
  规模扩大将会为管理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大多是合并前没有想到的,只有在运作中才能发现,合并后的利益纷争会很快消磨掉合并前的热情。一个事务所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四大”变成今日的“恐龙”用了上百年的时间。很多经验表明,事务所只有经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而壮大才能健康,发展是一个自然生长而不是拔苗助长的过程。合并并非完全不能成为壮大的途径,但从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看,“强吞弱”似乎比“强强合并”更容易成功,因为前者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对比较容易,而后者由于双方都很强势,常常造成文化的隔阂或碰撞。
  很多人会把扩大规模误认为“服务质量”提高,这是另一种误解。其实合并后,在服务质量掌控上更容易出问题。虽然表面看来几方的制度可以取长补短,但让彼此接受和磨合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而且在质量控制上可能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另一个冲突根源。

规范的市场大于“民族情结”
  一些业内人士常把本土事务所的壮大与“民族情结”相联系,对于“四大”在国内市场的开疆拓土极为排斥,一些本土所也擅打“悲情牌”唤起国人同情。毋庸置疑,与保护其他民族产业一样,保护服务行业民族品牌同样需要大家重视。但是,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本土所能否承担起被赋予的维护市场公正的重任,我们要核算一笔保护民族品牌和市场规范运作的总账。
  从世界各国来看,“四大”大多垄断了当地的优质高端市场,但似乎没有多少国家像保护其他产业那样对“四大”给予限制。道理很简单,因为“四大”的服务不可或缺,它们是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之一,为世界经济的规范运作做出了贡献。不仅如此,它还培养了大量人才,利润可以拿走,但人才是带不走的。
  其次看“四大”从我国拿走多少钱,“四大”2005年在我国的总收入 30多个亿,合 4亿美元左右,其中还包括它的房租和人工等费用,如果按照每年增加 50%的发展速度, 10年后“四大”达到约 1000亿的收入规模,同时它可能每年为国家堵住上万亿甚至几万亿的漏洞,让我国市场更加规范化并逐渐遵循国际规则,还能为国家培养数万人才。相比它所赚取的利润,它做出的贡献同样需要我们关注。所以,为了民族品牌事务所的发展壮大谋划没有错,如果民族品牌靠更好的服务质量把“四大”打败,就如同彩电行业那样,更是为大家所愿。

塑造本土品牌旨在不让“四大”漫天要价
  本土所目前竞争的武器仍是与各个部门和单位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本土所大多脱胎于政府机关,这种武器仍然是本土所维护自身生存的“护身符”,这比所谓的“服务质量”更重要,所以,事务所的地区性和行业性垄断是目前的基本状况。本土所若想做大做强,首先要破除行业和地区垄断,真正市场化运作。
  立信长江的某位领导曾在合并后表示,我们以后可以争取到更大的客户。这一点也不乐观,很多项目也不是只靠规模就能争取到的,涉外的优质高端项目即使争取到也没有能力做。本土事务所缺乏懂国际准则和具有国外执业经验的人才,短期内很难向“真正的国际所”转型,最多是先把一些国内所挤垮然后再向国际所方向发展,但在事务所业务地区和行业性分割的状况下,行业的“大洗牌”并不容易。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市场是庞大的,也是层级分明的,如果不进行市场细分,而只是进行总体比较将会十分片面。目前审计市场大体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端业务包括本土企业国外上市业务和高端咨询业务,中端业务为国内上市的公司和大型国企的相关服务,低端业务为中小企业的服务。
  本土所壮大的最大好处就是不能让“四大”几乎垄断了高端业务后,再把触角伸向中低端客户,并且掌握服务收费的“定价权”。只有具有民族品牌的事务所对“四大”形成压力,“四大”的“收费定价”才会向理性和市场回归。


(资料来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财务处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