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2012年《中级财务管理》考试大纲——第六章 收益与分配管理
[基本要求]
(一)掌握销售预测的方法和销售定价管理
(二)掌握成本归口分级管理,成本性态分析,标准成本、责任成本及作业成本管理
(三)熟悉股利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股利支付形式、股票回购
(四)了解收益分配管理的意义、内容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收益及分配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取得收入后,要按照补偿成本、缴纳所得税、提取公积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顺序进行收益分配。收益与分配管理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企业与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财务关系、提升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收益分配集中体现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收益分配是企业再生产妁条件以及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措施;收益分配是国家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收益分配的原则
收益分配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进行:依法分配原则;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原则;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
二、收益与分配管理的内容
收益及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的取得、成本费用的发生以及利润的形成与分配。因此,收益分配管理包括了收入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三个部分。
(一)收入管理
收入管理包括销售预测分析与销售定价管理。
(二)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费用管理对于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具有重要意义,成本费用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归IZl分级管理、成本性态分析、标准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等。
(三)利润分配管理
利润分配关系着国家、企业及所有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令和制度执行。公司净利润的分配应根据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进行。
第二节 收入管理
一、销售预测分析
销售预测分析是指通过市场调查,以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各种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或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对企业产品在计划期间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作出预计或估量的过程。
(一)销售预测的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即非数量分析法,是指由专业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对预测对象的未来情况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预测对象的历史资料不完备或无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主要包括推销员判断法、专家判断法和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
(二)销售预测的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也称数量分析法,是指在预测对象有关资料完备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作出预测。它一般包括趋势预测分析法和因果预测分析法两大类。
二、销售定价管理
正确制定销售定价策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强销售定价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销售定价管理的含义
销售定价管理是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产品定价方法,为销售的产品制定最为恰当的售价,并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价格策略,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
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因素;成本因素;市场供求因素;竞争因素;政策法规因素。
(三)产品定价方法
产品定价方法主要包括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两大类。
(四)价格运用策略
主要的价格运用策略包括:折让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组合定价策略;寿命周期定价策略。
第三节 成本费用管理
一、成本归口分级管理
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又称成本管理责任制,它是在企业总部(如厂部)的集中领导下,按照费用发生的情况,将成本计划指标进行分解,并分别下达到有关部门、车间(或分部)和班组,以便明确责任,把成本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其目的是要进行全过程、全员性的成本费用管理,使成本费用管理人员监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同时,使生产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
(一)厂部的成本费用管理
厂部主要是负责全厂的成本费用指标,并将其分解归I:1到有关部门,随时进行调节和控制。厂部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是在厂长(经理)领导下,通过财务部门进行的。同时,要按照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生产费用的发生地点,分解、落实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的成本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分管部门的责任、权限和管理内容。
(二)车间的成本费用管理
车间的成本管理处于企业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其主要工作有:根据厂部下达的成本计划或费用指标,编制车间成本或节约措施计划;根据厂部批准的车间成本计划,向各班组下达有关消耗指标和费用指标;组织车间成本核算,按计划控制车间生产费用;检查和分析车间成本计划和班组有关指标的完成情况,不断提高车间成本管理水平。
(三)班组的成本费用管理
班组是车间具体活动的执行者,在成本费用管理上主要遵循“干什么,用什么,就管什么”的原则,调动直接生产人员来参与成本费用的控制,从加工的工序或工艺过程中节约费用消耗,达到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的目的。
二、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成本性态分析就是对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在数量上具体掌握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以便为企业正确地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产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不因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单位固定成本(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会与业务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动。固定成本按其支出额是否可以在一定期间内改变而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二)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变动成本总额因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变动成本(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变动成本)不变。变动成本也可以区分为两大类:技术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
(三)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就是“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一方面,它们要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们的变化又不能与业务量的变化保持着纯粹的正比例关系。混合成本兼有固定与变动两种性质,可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和曲线变动成本。
(四)根据成本性态建立总成本公式
在将混合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后,根据成本性态,企业的总成本公式就可以表示为:
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
这个公式在变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正确制定经营决策和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中,变动成本着重于单位成本水平的管理和控制,固定成本着重于总额水平的管理和控制。
三、标准成本管理
(一)标准成本管理的内容
标准成本是指通过调查分析、运用技术测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主要用来控制成本开支,衡量实际工作效率。
标准成本管理又称标准成本控制,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而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标准成本管理以标准成本的确定作为起点,通过差异的计算、分析等得出结论性报告,然后据以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成绩或克服不足。
(二)标准成本的确定
企业在确定标准成本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水平,在以下类型中进行选择:一是理想标准成本,这是一种理论标准,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成本水平。二是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
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组成。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及分析
在标准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相关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差异分析应该从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这两个方面进行。
四、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其对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改进,主要表现在采用多重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技术变革上。随着成本计算方法的完善,它也开始兼顾对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分析,以及对价值链成本的分析,并将成本分析的结果应用到战略管理中,从而形成了作业成本管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法
所谓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最小的成本归集单元。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直至产品的发运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
(二)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并动态反映。此外还要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符合战略管理思想要求的现代成本计算和管理模式,它既是精确的成本计算系统,也是改进业绩的工具。
(三)流程价值分析
流程价值分析关心的是作业的责任,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和业绩考核三个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以作业来识别资源,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并把作业和流程联系起来,确认流程的成本动因,计量流程的业绩,从而促进流程的持续改进。
五、责任成本管理
(一)责任成本管理的内容
责任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划分成不同的责任中心,明确责任成本,并根据各责任中心的权、责、利关系,来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二)责任中心及其考核
按照企业内部责任中心的权责范围以及业务活动的不同特点,责任中心一般可以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类。每一类责任中心均对应着不同的决策权力及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有关责任单位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结算价格。内部转移价格直接关系到不同责任中心的获利水平,其制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成本转移引起的责任中心之间的责任转嫁,使每个责任中心都能够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并且可以作为一种价格信号引导下级采取正确决策,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一致。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可以参照以下几种类型:市场价格;协商价格;双重价格。
第四节 利润分配管理
一、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
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
放股利的方针及对策。股利政策的最终日标是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一)股利分配理论
企业的股利分配方案既取决于企业的股利政策,又取决于决策者对股利分配的理解与认识,即股利分配理论。股利分配理论是指人们对股利分配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总结,其核心问题是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较流行的观点:股利无关论;股利相关理论。
(二)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由企业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制定。股利政策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符合公司财务目标和发展目标。通常有以下几种股利政策可供选择:剩余股利政策;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二、利润分配制约因素
企业的利润分配涉及企业相关各方的切身利益,受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确定分配政策时,应当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法律、公司、股东及其他因素:
(一)法律因素
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法律法规就公司的利润分配作出了如下规定:资本保全约束;资本积累约束;超额累积利润约束;偿债能力约束。
(二)公司因素
公司基于短期经营和长期发展的考虑,在确定利润分配政策时,需要关注以下因素:现金流量;资产的流动性;盈余的稳定性;投资机会;筹资因素;其他因素。
(三)股东因素
股东在控制权、收入和税负方面的考虑也会对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产生影响。包括控制权、稳定的收人、避税。
(四)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债务契约和通货膨胀。
三、股利支付形式与程序
(一)股利支付形式
股利支付形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有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股票股利。
(二)股利支付程序
公司股利的发放必须遵守相关的要求,按照日程安排来进行。一般情况下,先由董事会提出分配预案,然后提交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才能进行分配。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分配预案后,要向股东宣布发放股利的方案,并确定股权登记日、除息日和股利发放日。
四、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
(一)股票分割
股票分割又称拆股,即将一股股票拆分成多股股票的行为。股票分割一般只会增加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但不会对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任何影响。股票分割的作用表现为:降低股票价格;向市场和投资者传递“公司发展前景良好”的信号,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股檠的信心。
如果公司认为其股票价格过低,不利于其在市场上的声誉和未来的再筹资时,为提高股票的价格,会采取反分割措施。反分割又称股票合并或逆向分割,是指将多股股票合并为一股股票的行为。反分割显然会降低股票的流通性,提高公司股票投资的门槛,它向市场传递的信息通常都是不利的。
(二)股票回购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出资将其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以一定价格购买回来予以注销或作为库存股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
股票回购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市场回购、要约回购和协议回购三种。股票回购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现金股利的替代;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传递公司信息;基于控制权的考虑。股票回购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股票回购需要大量资金支付回购成本,容易造成资金紧张,降低资产流动性,影响公司的后续发展;股票回购无异于股东退股和公司资本的减少,也可能会使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更注重创业利润的实现,从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而且忽视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损害了公司的根本利益;股票回购容易导致公司操纵股价。
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容易导致其利用内幕消息进行炒作,加剧公司行为的非规范化,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