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95 苹果版本:8.6.95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注会《会计》知识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处理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论坛 编辑: 2012/11/07 14:00:58 字体:

  网校论坛学员精心为大家分享注册会计师《会计》科目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处理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关习题,希望对广大考生学习会计起到帮助。

  一、对于现金:

  ①盘盈现金,借记“库存现金”,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批准处理后属于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②盘亏现金,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批准处理后属于应由责任人赔偿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计入“其他应收款”科目;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二、对于存货:

  ①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存货,根据“存货盘存报告单”所列金额,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包装物/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盘盈的存货,通常是由企业日常收发计量或计算上的差错所造成的,其盘盈的存货,可冲减管理费用,按规定手续报经批准后,会计分录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②盘亏存货,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材料、产成品、商品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核算的,还应同时结转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涉及增值税的,还应进行相应处理。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时,按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按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扣除残料价值和应由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后的净损失,属于一般经营损失的部分,计入“管理费用”,属于非常损失的部分,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例题】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因暴雨毁损库存材料一批,该批原材料实际成本为20000元,收回残料价值800元,保险公司赔偿11600元。该企业购入材料的增值税税率为17%。

  批准处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23400

    贷:原材料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3400

  批准处理后:

  借:原材料 8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800

  借:其他应收款 116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1600

  借:营业外支出 11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1000

  三、对于固定资产:

  盘盈固定资产,应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前应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按以下规定确定其入账价值:

  ·如果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若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按此确定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盘盈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的原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其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而原来则是作为当期损益。之所以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进行会计处理,是因为固定资产出现盘盈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盘盈的可能性是极小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出现了固定资产的盘盈必定是企业以前会计期间少计、漏计而产生的,应当作为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为的调解利润的可能性。

  【例题】某企业于2007年6月8日对企业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查,盘盈一台7成新的机器设备,该设备同类产品市场价格为100 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盈余公积提取比例为10%。

  要求:编制该企业盘盈固定资产的相关会计分录。

  【答案】按照新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盘盈属于会计差错,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为:

  (1)借:固定资产 70 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0 000

  (2)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7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7500

  (3)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2500

       贷:盈余公积 525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7250

  请点击查看论坛原帖>>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