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96 苹果版本:8.6.96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2013注评《建筑工程评估基础》预习:地基基础概述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编辑: 2012/12/11 10:57:40 字体:

第三章 建设工程的组成与构造

  知识点五、地基基础概述

  基础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它与土层直接接触,承受房屋墙、柱传来的荷载,连同自重传给土层。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层称为地基。

  基础是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基是地球的一部分,两者概念完全不同,但却相互作用,共同保证房屋的坚固、耐久与安全。建筑物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基与基础的强度和耐久性。基础强度不够或地基不均匀下沉都会引起房屋建筑出现裂缝和倾斜。地基与基础又是埋在地下的隐蔽工程,一旦开裂、沉陷,很难加固或重建。实践证明,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很多与地基问题有关。因此,必须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对地基、基础的质量提出严格要求。

  建筑工程地基条件的好坏,对基础影响很大,地基承受荷载是有一定限度的,地基每单位面积能承受的基础传下荷载的能力,称为地基的承载能力或称地基允许承载力。为了保证房屋的稳定与安全,必须保证基础传给地基的压力不超过地基的允许承载力。

  当天然土层承载能力较差,而上部荷载较大时,可以通过加固、打桩等办法来改善地基的承载能力。所以地基分为两种: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1.天然地基。凡是天然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需经过人工加固,可直接在其上建造房屋的地基称天然地基。天然地基就是由岩石风化破碎成松散颗粒的土层或是呈连续整体状的岩层。作为建筑地基的土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土的概念不同,地基土是包括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等在内的总称。地基土一般分为六大类。

  (1)岩石类:是整体或具有节理裂缝的岩层。地基承载力高,按岩石的种类和风化程度确定承载力。如花岗岩、石灰岩等硬质岩石,属微风化程度,其地耐力可达4000kPa以上。

  (2)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了50%的土。根据粒径大小和占全重百分率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及角砾六种。碎石土抗冲刷力强,含水率增加时不影响其物理性能。允许承载力因密实程度的不同而变化。

  (3)砂土:是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砂土又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五种。

  (4)黏性土:主要由粒径小于0.05mm的颗粒所组成,且其中粒径小于0.O05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3%~6%的土,叫黏性土。粒径小于0.O05mm的颗粒在化学性质上具有内聚力,与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黏性,故称为黏粒。黏性土的含水量对其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对于同一种黏性土,当其含量小于某一限度时,黏结力很强,呈坚硬的固态或半固态,强度很大。随着含水量增加,黏结力减弱,呈可塑状态。如果含水量增大到饱和则不再具有塑性,而开始呈流动状,力学强度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5)粉土:粉土是性质介于黏性土和砂土之间的一种土。粉土的允许承载力与其孔隙比及含水量有关。孔隙比小和天然含水量小的粉土承载力高;反之承载力低。

  (6)人工填土:是经人工搬动后,又重新推填而形成的土。土层分布不规律、不均匀,压缩性高、浸水后湿陷,其承载力较低。人工填土分素填土、杂填土、冲填土三种。素填土是由碎石土、砂土、黏性土等组成的填土;杂填土含有垃圾杂物;冲填土是由水力冲填泥沙形成的沉积土。

  此外,某些土类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成因、物质成因等原因,又具有与一般土类不同的特殊性质。如西北、山西、河南西部的湿陷性黄土(又称大孔土),东北的季节性冻土、东南沿海的软黏土,广西、湖南、安徽等地的膨胀土等等,这类土统称为特殊土,当以这类土作为建筑地基时,必须注意其特殊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2.人工地基。当土层的承载力差,缺乏足够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时,必须经过人工处理使其提高承载力后才能承受房屋全部荷载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人工加固地基的方法通常有压实法、换土法、打桩等。

  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主要有:地基应有足够的强度,即足够的承载力;其次,地基应满足变形的要求,即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发生下沉,其总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要限定在规定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对于基础,则主要要求其能承受上部的全部荷载,并把它均匀地传到地基上去;同时应有较强的防潮、防冻能力和耐腐蚀性能,使其与上部建筑的耐久性等级相适应。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