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31 苹果版本:8.7.31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2012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四十四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编辑: 2012/10/15 14:41:13 字体:

  本文主要介绍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第十章国债第一节国债的概念与分类的归纳笔记,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了解2012年经济师考试的相关重点!

第十章 国债

第一节 国债的概念与分类

  一、国债的概念(掌握)

  国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无偿筹集财政资金的方式:税收、规费、国有企业利润上交

  有偿筹集财政资金的方式:国债

  国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了解国家信用的形式。

  狭义的国债仅指内债,广义的国债除内债外,还包括外债。

  掌握国债与公债的关系。国债是公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债有国债和地方债之分。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国家公债,简称“国债”,其收入列入中央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列入地方政府预算。

  公债=国债+地方债,由于我国不允许地方政府以举债的方式筹措财政收入,所以我国的国债=公债。

  国债与私债的本质差别在于发行的依据或者担保物不同。国债的担保物是政府的信誉。在一般情况下,国债比私债要可靠得多,通常称为“金边债券”。

  二、国债的特征(掌握)

  (一)有偿性

  国债要还本付息,国家发行国债是向国债认购者借取资金的暂时使用权,而非资金的所有权。

  (二)自愿性

  国债的发行或者认购一般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

  (三)灵活性

  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而不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

  三、国债的功能(掌握)

  (一)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功能——国债的最基本功能

  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很小

  (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改变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将分散的闲置资金集中使用。

  但以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也存在一定问题

  (1)财政负担潜在后移

  (2)国家集中过多社会闲置资金可能会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二)筹集建设资金

  (三)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1. 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

  2. 国债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3. 国债可以调节社会的货币流通和资金供求,是调节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

  四、国债的分类(熟悉)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国债发行的区域 国内债务(内债)和国外债务(外债)
偿还期限 短期国债(1年以内的)、中期国债(1~10年)和长期国债(10年以上)
债券是否流通 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利率情况 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借债的方法 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其中自由国债是国债发行采取的最普遍的形式
国债的计量单位 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

  折实国债是介于货币和实物国债之间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五、国债的结构(熟悉)

  国债的结构: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一)应债主体结构

  社会资金或收入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二)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

  各类应债主体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购国债和持有的比例,又可称为国债资金来源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受应债主体结构所制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和居民个人共同构成国债持有者主体。

  (三)国债期限结构

  合理的期限结构应该是短期、中期、长期并存的结构。

  原来,我国国债主要是中期国债。从1994年起,为了使期限结构合理化,我国已经开始适量发行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发行短期债券,主要是用于平衡国库短期收支,同时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长期国债通常用于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或重点建设项目。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