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中级经济师考试《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预习讲义:城市化理论

来源: 职业培训教育网 编辑: 2011/11/29 08:57:40 字体:

  一、中级经济师考试城市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是国家或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三)城市的分类

  (四)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

  (1)“绝对集中”阶段。是指在工业化初期,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

  (2)“相对集中”阶段。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仅继续向城市集中,也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市区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郊区的人口增长,仍是向心集聚的过程。

  (3)“相对分散”阶段。是指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的初期,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在市区人口继续膨胀的过程中,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市区,出现郊区化的前兆。

  (4)“绝对分散”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期,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开始由市区向郊区迁移,导致郊区人口上升,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发展进入郊区化时期。根据城市发展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成熟期,城市发展处于“绝对分散”阶段;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发展呈“绝对集中”态势。

  二、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掌握)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通常表现为:

  (1)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

  (2)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

  (3)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范围向外围扩展;

  (4)区域内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形成城市体系。

  (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慢;

  (2)加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市化运动加快;

  (3)后期阶段或叫饱和阶段:城市化水平很高,城市化过程减速。

  (三)城市化的度量

  表征一个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也称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区域的城镇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四)城市化引起的变化

  1.引起城市体系的属性和动态特征的变化。

  2、引起城市形态的转变。

  3.引起城市生态的转变。

  4.引起城市性态的改变。

  (五)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六)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的人口向较小的都市区乃至乡村地区流动的分散化过程。其结果是都市区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人口的净增率为负值。逆城市化之后的城市复兴被称为再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一)郊区化的概念

  郊区化是指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约70%-80%),市区发展速度变的缓和平稳,人们开始追求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在大城市由市区向外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郊区城镇化”是指城市郊区的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过程。郊区化的实质则是人口与经济要素由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的离心扩散,郊区化的发展动力则是来自城市内部的离心力量。郊区化是站在城市中心,考察由内向外的扩散力量;郊区城镇化是站在郊区,考察各种力量在郊区积聚所引起的乡村地域发展过程。虽然都属城镇化的范畴,但它们分别代表了市区的离心扩散和郊区的向心积聚两种城镇化力量。郊区化只是城镇化总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即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转变的阶段。所以不能把郊区化、郊区城镇化和郊区发展混为一谈。

  (二)发达国家的郊区化

  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郊区化----形成边缘新城。主要特点:

  1、中心市区人口减少,郊区、远郊区人口增加;

  2、就业岗位数,中心市区在减少,郊区在增加;

  3、郊区的新城中心市区的共生联系越来越不密切,呈竞争态势。

  (三)中国的郊区化现象主要表现

  1.人口郊区化;

  2、工业郊区化;

  3、外来人口郊区化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戈薇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