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面不足4% 财政审计急速升温
防范财政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行使的高层次的监督,需要审计机关内部打破职能机构,地域的界限,实现工作统筹,信息共享。
关于国家审计署筹备扩编的消息正快速蔓延。
7月8日香港文汇报消息称国务院拟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审计力度,已批准国家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增加人力,扩充编制。
记者就此向中央编制办查询,一位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他并不知晓此事。
“审计署机关、派出局录用的公务员并没有反常增长,2004年度安排从北京市选调的干部及安置军队转业干部都是正常举措。”审计署一位人士表示增加的人员属于正常范围。
但是审计机关力量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审计署人士介绍,按照现行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管关系划分,属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审计的单位大约有3万多个。从绝对数量来看,还不到全国80万个被审计单位的4%,但这些单位的资金量约占全国被审计单位的70%左右。
“对这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每年都能进行一次才好,但由于目前中央审计力量不足,每年实际审计的单位不到3000个,审计覆盖面只有10%左右,有不少中央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还从未接受过审计。”审计署人士介绍,以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为例,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只能审计50%左右,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面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
吃力的“财政审计”
在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目前审计署只能把精力集中在重点领域的审计。
根据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审计署力求构建财政、金融、企业三大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工作格局(即“3+1”格局)。“财政审计是排在第一位的,而财政审计的执行力量中,审计署派出局的担子是非常重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艺清解释。
“财政审计是最难的,也是极为关键的,财政审计和财政风险防范息息相关。”一位在审计系统工作多年的人士感叹。
他解释,财政审计所涉及的往往是政府的要害部门,这些部门在与审计部门的配合时往往留有余地,提供的财务资料仅限于报表和账簿,关键性的资料如预算指标向各部门的分配情况、预算拨款的追加情况以及原始凭证等常常以各种理由推委或干脆不予提供。
另一方面,现行的财政审计监督大多仍是过去的老办法,事后查处多,事前事中控制少;查处问题多,分析评价少;手工操作的查账方法运用得多,信息系统科学的实质性审查方法运用得少,致使审计监督质量不高。
预计在2005年将全面推行的国库管理体制改革对于财政审计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杨艺清介绍,在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和实行部门预算之后,“管钱”和“用钱”单位完全分离。截留收入,挤占、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存在的几率大大降低。“因此财政决算审计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应强化预算审计,重点对预算编制的合理、合法性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审计也应从目前的单纯的事后审计变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杨艺清分析,这样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在以预算审计为重点的前提下,将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建立财政风险预警
目前审计署已经成立了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提出年度计划安排,制定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安排审计力量,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汇总工作成果,协调对发现问题的处理原则。
“审计机关首先应当设置专门人员或小型机构负责收集各职能部门、各级审计机关反映的与财政风险有关的信息,并负责日常维护、更新。审计机关在年初安排工作时,要把防范财政风险的内容,落实到项目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中。”杨艺清教授认为防范财政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行使的高层次的监督,需要审计机关内部打破职能机构,地域的界限,实现工作统筹,信息共享。
安徽审计厅科研所副所长王羚认为,财政风险管理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还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而预警机制就成为防范财政风险的一种现实手段。
“在目前我国审计机关没有进行政府财务报表的审计,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考虑从基础的数据入手,与信息披露结合,逐步建立起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杨艺清认为这是目前可以做到的。
关于国家审计署筹备扩编的消息正快速蔓延。
7月8日香港文汇报消息称国务院拟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审计力度,已批准国家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增加人力,扩充编制。
记者就此向中央编制办查询,一位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他并不知晓此事。
“审计署机关、派出局录用的公务员并没有反常增长,2004年度安排从北京市选调的干部及安置军队转业干部都是正常举措。”审计署一位人士表示增加的人员属于正常范围。
但是审计机关力量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审计署人士介绍,按照现行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管关系划分,属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审计的单位大约有3万多个。从绝对数量来看,还不到全国80万个被审计单位的4%,但这些单位的资金量约占全国被审计单位的70%左右。
“对这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每年都能进行一次才好,但由于目前中央审计力量不足,每年实际审计的单位不到3000个,审计覆盖面只有10%左右,有不少中央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还从未接受过审计。”审计署人士介绍,以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为例,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只能审计50%左右,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面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
吃力的“财政审计”
在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目前审计署只能把精力集中在重点领域的审计。
根据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审计署力求构建财政、金融、企业三大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工作格局(即“3+1”格局)。“财政审计是排在第一位的,而财政审计的执行力量中,审计署派出局的担子是非常重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艺清解释。
“财政审计是最难的,也是极为关键的,财政审计和财政风险防范息息相关。”一位在审计系统工作多年的人士感叹。
他解释,财政审计所涉及的往往是政府的要害部门,这些部门在与审计部门的配合时往往留有余地,提供的财务资料仅限于报表和账簿,关键性的资料如预算指标向各部门的分配情况、预算拨款的追加情况以及原始凭证等常常以各种理由推委或干脆不予提供。
另一方面,现行的财政审计监督大多仍是过去的老办法,事后查处多,事前事中控制少;查处问题多,分析评价少;手工操作的查账方法运用得多,信息系统科学的实质性审查方法运用得少,致使审计监督质量不高。
预计在2005年将全面推行的国库管理体制改革对于财政审计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杨艺清介绍,在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和实行部门预算之后,“管钱”和“用钱”单位完全分离。截留收入,挤占、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存在的几率大大降低。“因此财政决算审计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应强化预算审计,重点对预算编制的合理、合法性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审计也应从目前的单纯的事后审计变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杨艺清分析,这样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在以预算审计为重点的前提下,将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建立财政风险预警
目前审计署已经成立了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提出年度计划安排,制定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安排审计力量,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汇总工作成果,协调对发现问题的处理原则。
“审计机关首先应当设置专门人员或小型机构负责收集各职能部门、各级审计机关反映的与财政风险有关的信息,并负责日常维护、更新。审计机关在年初安排工作时,要把防范财政风险的内容,落实到项目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中。”杨艺清教授认为防范财政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行使的高层次的监督,需要审计机关内部打破职能机构,地域的界限,实现工作统筹,信息共享。
安徽审计厅科研所副所长王羚认为,财政风险管理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还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而预警机制就成为防范财政风险的一种现实手段。
“在目前我国审计机关没有进行政府财务报表的审计,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考虑从基础的数据入手,与信息披露结合,逐步建立起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杨艺清认为这是目前可以做到的。
上一篇: 迟到的“正义”? 安然前CEO被正式指控
下一篇: 中办国办:村官任满或离任必须
相关资讯:
热点专题: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