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占据比利润多寡更重要
资源比利润更重要,是因为今天企业的成功要点和竞争要害大不同于以前。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企业经营的成功要点和竞争要害已经从早期的捕捉商机、后来的争夺市场份额及谋取经营利润,发展到了今天的争夺战略性资源。越来越多的大型国企和民企资源意识已经觉醒,他们超越了以供研产销循环为主要内容的日常经营,积极地走向了对战略资源的搜寻和占领。中国移动以百亿美元巨资收购电信资产,中国石化系列收购加油站,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横跨境内外收购油气田,中国五矿收购矿产,宝钢、鞍钢联手控制铁矿山,海南航空系列性收购航空支线,首创集团收购城市燃气和水务管网,TOM.com系列收购中国的传媒许可和实体,他们无不跨越了短期利润的追求,而不遗余力地转向了对战略性资源的重视和占领。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也走过了“追求一般资源(如廉价劳动力)→追求市场份额→追求效益和利润→追求战略资源(如专利、品牌、高级人才、稀缺能源、某些牌照)”四个阶段的清晰轨迹。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原来在计划体制笼罩下的所有重大资源,越来越多地释放到了市场,资源争夺因此风起云涌、蔚为潮流。这是一场资源产权重新归属、资源配置重新布局的历史潮流。此番潮流过去之时,也就是中国的资源新格局落定之日。后续在经营层面上展开的一切企业竞争,其胜负在根子上都是由这个资源新格局定夺的。任何一个企业倘若不能在这股历史潮流中占得先机,势必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那些拥有资源优势的竞争对手的淘汰对象。今天的利润或可忽略,资源占据却决定着明天的生死。
由此看来,一个真正关心蓝筹公司长期前景的价值投资者,需要在股票定价方式上超越基于会计利润的市盈率单向思维,转而同时重视公司的资源状况。基于资源的定价思维,或许更能反映一个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有意思的两个上市公司定价案例是重庆啤酒和乐凯胶片的股权转让价格。2003年底,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购入重庆重啤5000万股国有股,占总股本的19.51%,定价为每股10.5元人民币。其时重庆啤酒每股净资产值为2.50元,该次国有股转让定价的市净率达到了4.2倍。而柯达在竞购中击败富士,胜利地购入20%的乐凯胶片法人股,定价为每股13元人民币左右,其时乐凯的二级市场股价为12元左右。分析各方面信息可知,外资公司收购重啤和乐凯股权,看重的是它们的资源价值而不是利润(比如重啤的西南和沿长江带市场份额,乐凯在中国胶片市场上的特殊产业地位等)。正是基于资源价值的定价思维,才使得该等股权转让的价格得以高企在市盈率定价水平之上。而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非上市公司中,比如2001年世界500强之一的艾默生电气公司购并深圳华为公司旗下的安圣电气,定价的市净率在4倍以上,转让价款为7.5亿美元,约合60亿元人民币。惯于用市场眼光看待企业价值的国际资本,它们对中国公司价值的定价或许就是一种先知先觉和潮流预示。我们总是隐约感觉到,那些真正占据着战略性资源的公司,即便今天利润为负,明天也将价值连城;而那些没有资源优势的公司,即便眼前利润可观、红极一时,也很可能只是资本市场上的过眼烟云、一现昙花。
超越利润和市盈率概念,转而从基于资源的公司价值观来看,占据哪些资源种类的企业将来最具有增值能力或潜力呢?这应视资源的垄断性、独占性、稀缺性或不可再生性情况而定。凡是具备垄断性、独占性、稀缺性或不可再生性特点的资源,在未来20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中都可能面临爆炸性增值的机会。比如中国的管网资源(油气水管网、邮政电信网、有线网、电力网等),市场网络资源(营销网络、物流网络、金融服务网络),矿藏资源(油气田、有色金属等),土地资源,甚至是天然禀赋、物产和自然或文化景观(如中药材种植基地,武夷山或桂林等景观资源等),都将在全球资本涌向中国和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大潮中持续增值。
上市公司利润和资源二者之间的取舍,使我们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今天的利润对公司的明天来说是没有战略意义的,而且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无关。有战略价值的是对资源的占据。由此导出的自然结论是,我们的投资选择不应该基于利润和市盈率,而应该基于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利润及市盈率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真正敏感和关心的指标,引导甚至主导着市场资本的流向和相应的股价走势。股市投资者,大多对公司的资源价值视而不见、反应迟钝。由此导出的自然结论是,我们的投资选择应该是基于利润和市盈率,而不应该基于资源价值。在这两难处境面前,究竟应该怎样选择呢?我们的观点是,当前中国还是处在以争夺资源为企业竞争要点的“跑马圈地”时代,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公司在资源占领上的优势比眼前的利润更重要。所以,如果是长期投资,应该选择那些有资源优势的公司;如果是短期投机,则应该选择那些近期盈利好、眼前市盈率低的公司。
普通股民都容易理解的一个典型情况是对房地产股票的投资选择问题。一个房地产公司完全可能因为抓住了一、两个好项目而出现利润暴增。在群氓市场里,由此可能引发股价暴涨。但无论利润暴增多少,都不能决定这家房地产公司的长远价值。而对这家房地产公司的长远价值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是它的土地储备情况。所以,短期投机者应该看重这家公司将要公布的利润数值,而长期投资者则应看重它的土地资源储备情况或它在未来获得土地储备的能力。类似的情况,在石油公司对油气田资源、采掘和矿化公司对矿产资源、电信公司对电信资源(如信道、宽带)等领域也极其明显。其它许多行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但在中国,拥有资源的企业(多为大型国企)往往缺乏体制效率,而拥有体制优势的企业(比如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公司)又往往缺乏资源。如果说我们缺乏真正值得长期看好的公司,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投资于资源,则可能没有了体制效率;我们投资于体制效率,则可能缺乏了资源。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明确的:让拥有资源的公司取得体制效率,让拥有体制效率的公司有机会获得资源。
由此看来,一个真正关心蓝筹公司长期前景的价值投资者,需要在股票定价方式上超越基于会计利润的市盈率单向思维,转而同时重视公司的资源状况。基于资源的定价思维,或许更能反映一个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有意思的两个上市公司定价案例是重庆啤酒和乐凯胶片的股权转让价格。2003年底,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购入重庆重啤5000万股国有股,占总股本的19.51%,定价为每股10.5元人民币。其时重庆啤酒每股净资产值为2.50元,该次国有股转让定价的市净率达到了4.2倍。而柯达在竞购中击败富士,胜利地购入20%的乐凯胶片法人股,定价为每股13元人民币左右,其时乐凯的二级市场股价为12元左右。分析各方面信息可知,外资公司收购重啤和乐凯股权,看重的是它们的资源价值而不是利润(比如重啤的西南和沿长江带市场份额,乐凯在中国胶片市场上的特殊产业地位等)。正是基于资源价值的定价思维,才使得该等股权转让的价格得以高企在市盈率定价水平之上。而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非上市公司中,比如2001年世界500强之一的艾默生电气公司购并深圳华为公司旗下的安圣电气,定价的市净率在4倍以上,转让价款为7.5亿美元,约合60亿元人民币。惯于用市场眼光看待企业价值的国际资本,它们对中国公司价值的定价或许就是一种先知先觉和潮流预示。我们总是隐约感觉到,那些真正占据着战略性资源的公司,即便今天利润为负,明天也将价值连城;而那些没有资源优势的公司,即便眼前利润可观、红极一时,也很可能只是资本市场上的过眼烟云、一现昙花。
超越利润和市盈率概念,转而从基于资源的公司价值观来看,占据哪些资源种类的企业将来最具有增值能力或潜力呢?这应视资源的垄断性、独占性、稀缺性或不可再生性情况而定。凡是具备垄断性、独占性、稀缺性或不可再生性特点的资源,在未来20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中都可能面临爆炸性增值的机会。比如中国的管网资源(油气水管网、邮政电信网、有线网、电力网等),市场网络资源(营销网络、物流网络、金融服务网络),矿藏资源(油气田、有色金属等),土地资源,甚至是天然禀赋、物产和自然或文化景观(如中药材种植基地,武夷山或桂林等景观资源等),都将在全球资本涌向中国和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大潮中持续增值。
上市公司利润和资源二者之间的取舍,使我们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今天的利润对公司的明天来说是没有战略意义的,而且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无关。有战略价值的是对资源的占据。由此导出的自然结论是,我们的投资选择不应该基于利润和市盈率,而应该基于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利润及市盈率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真正敏感和关心的指标,引导甚至主导着市场资本的流向和相应的股价走势。股市投资者,大多对公司的资源价值视而不见、反应迟钝。由此导出的自然结论是,我们的投资选择应该是基于利润和市盈率,而不应该基于资源价值。在这两难处境面前,究竟应该怎样选择呢?我们的观点是,当前中国还是处在以争夺资源为企业竞争要点的“跑马圈地”时代,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公司在资源占领上的优势比眼前的利润更重要。所以,如果是长期投资,应该选择那些有资源优势的公司;如果是短期投机,则应该选择那些近期盈利好、眼前市盈率低的公司。
普通股民都容易理解的一个典型情况是对房地产股票的投资选择问题。一个房地产公司完全可能因为抓住了一、两个好项目而出现利润暴增。在群氓市场里,由此可能引发股价暴涨。但无论利润暴增多少,都不能决定这家房地产公司的长远价值。而对这家房地产公司的长远价值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是它的土地储备情况。所以,短期投机者应该看重这家公司将要公布的利润数值,而长期投资者则应看重它的土地资源储备情况或它在未来获得土地储备的能力。类似的情况,在石油公司对油气田资源、采掘和矿化公司对矿产资源、电信公司对电信资源(如信道、宽带)等领域也极其明显。其它许多行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但在中国,拥有资源的企业(多为大型国企)往往缺乏体制效率,而拥有体制优势的企业(比如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公司)又往往缺乏资源。如果说我们缺乏真正值得长期看好的公司,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投资于资源,则可能没有了体制效率;我们投资于体制效率,则可能缺乏了资源。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明确的:让拥有资源的公司取得体制效率,让拥有体制效率的公司有机会获得资源。
下一篇: 美国期权会计改革遭遇挫
相关资讯:
热点专题: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