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会计何时休
一、会计游戏
按照新规定,上市公司三连亏就要暂停上市并在半年内仍不能盈利的,将被终止上市!在暂停上市和退市的压力下,一些公司玩起了会计游戏,ST中侨就是这样一家典型的上市公司。2002年4月30日,它第一次公布了其2001年报,年报称其已扭亏为盈,实现净利1095万元,净资产13293万元;但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拒绝表示意见理由是资产重组收益8959万元手续不全、35096万元的巨额担保以及持续经营质疑。ST中侨2001年报被出具拒绝意见后,根据证监会14号文规定,深交所对其进行停牌处理,并要求10日内更正,5月16日,ST中侨第二次公布了其更正后的年报,此次公告报出27230万元的亏损,而且净资产由更正前的13293万元降为更正后的-66702万元,净利缩水28325万元,净资产更是缩水79995万元,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大的更正呢?笔者对比了其更正前后的2001年报,2001年净利调减28325万元原因是调减资产重组带来的投资收益8859万元、因补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16759万元导致投资收益调减16759万元、因补提担保导致的或有负债2608万元调增营业外支出2608万元;净资产缩水79995万元原因是2001年净利调减28325万元、2001年调减资本公积12708万元、2001年期初未分配利润因补提或有负债追溯调减38962万元。
在同样的会计标准下,在同样的经济业务下,在同样的会计人员下,前后半个月,ST中侨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竟然天差地别,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原来确认的投资收益现在不能确认了,为什么原来不要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现在要提了,为什么原来不提的预计负债现在要提了?ST中侨2001年报出巨亏后,2002中期扭亏就显得很简单,只要把原来的投资收益重新确认或巨额的预计负债转回就可以扭亏为盈。
为了防范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财政部曾作出很多规定堵死利润操纵的口子,如1999年规定,补贴收入和税收还返以收付现确认收入、转销费用;2000年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进入资本公积、非货币性交易以账面值入账;2001年规定,非公允关联交易实现利润应计为资本公积。但就是这样,当前的会计标准仍在四个方面留下巨大利润操纵的口子:
1、资产减值会计,从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看,减值会计目前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最大的法宝,减值会计主要有两个问题是:
一是追溯调整法还是未来适用法,不管是新四项还是老四项都存在这个问题,老四项到今年了按理应用未来适用法,但会计估计变更与重大会计差错扯在一起,以致老四项也有不少公司采用追溯调整法,如宏盛科技,补提了几百万元的其它应收款减值准备,追溯调整到三年以前,而该公司当年净利只有108万元,如当期调整,宏盛科技2001年必亏无疑;新四项按理应用追溯调整法,但还有很多公司采用未来调整法,如通化金马2000年报出巨额盈利,2001年却报出巨额亏损,巨亏或巨亏的原因都是奇圣胶囊,今年该公司对奇圣胶囊(无形资产)计提了近3亿元的减值准备,可该公司将减值损失全部进入2001年损益,2000年一点都没有追溯调整,其实按理应该追溯调整。
二是减值金额,这是一个充满主观判断的东西,老四项相对好一点,但新四项就没谱了,中国的公允价值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当前国情,它需要一个有市值的公开市场,可现在连专业的评估师得出结论都让人怀疑,更不要说非专业的会计专业人士,包括上市公司的会计师和独立审计师,今年报出的巨亏公司更多原因是计提了八项减值准备,但还有更深层的是,这些报出巨亏公司都充分运用了减值会计政策,一方面对历史假账作了冲销,另一方面为明年扭亏留下空间。一年亏的避免ST,ST避免暂停上市,暂停上市避免退市。实际上,这些报出巨亏公司的背后,如科龙、万家乐、康佳,他们为什么会报出巨亏,也许只有两个原因:一是消灭假账和潜亏,二是计提秘密准备。
国电南自今年调整了坏账准备计提比率,从而降低了坏账准备金增加了2001年利润,结果这种作法被会计师保留了,其实这种手法实在是太陈旧了,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少提坏账准备,一种是借钱给债务人,叫他把欠我的钱还掉,实际上借新还旧,这样账龄不就降下来?第二种作法是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往预付账款、应收票据转移,后面两个科目是不要计提减值准备的。现在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操纵利润,故意安排债权来调节坏账准备,如当年利润过高,就增加其它应收款,以增加坏账准备调减利润;第二年再将这些应收款收回来,坏账准备也跟着减少,以调增当期利润。
2、非常规经营会计,如租赁、托管、承包,巨额亏损公司托管、出包或租赁出去后,即使是全资企业,上市公司对该子公司核算由权益法变成成本法,以收到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投资收益;相反,关联方可以将一些优质资产托管、出包或租赁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靠这些优质资产产生的利润扣除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收入,计入其它业务利润,甚至作为主营业务利润,这些行为往往名为"租赁、托管、承包",实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
3、关联交易会计,尽管财政部已作出规定,非公允的关联交易不能确认收益,可该规定有很大的漏洞,很多关联交易形式没有规定,即使规定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很容易使关联交易规定落空。前者如ST康赛,关联方低价售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再以正常价格售出;后者如ST猴王,大股东借钱给非关联方,非关联方再以高价买下上市公司的资产。
4、或有事项会计,或有负债由于其债务取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事项,使或有负债的确认出现很大弹性,ST海洋2001年第三季度都扭亏了,可2001年全年竟然报出巨额亏损,有一大原因是其计提了巨额的预计负债28661万元;ST中侨更狠,该公司原先披露担保总额是35096万元,更正后变成41569万元,更正后的年报对该41569万元的或有债务全额计提预计负债,其中补提以前年度或有负债38961万元,当期计提或有负债2608万元。一审判决下来,上市公司要承担连带责任,有的上市公司提了预计负债,可二审羸了,预计负债国追溯调整还是当期入账?或有负债问题与计提减值准备是一样的,它也面临提多少的问题,虽然被判承担连带责任,但只是"连带"不是叫上市公司一家赔,上市公司赔了之后还可以追偿,这能追偿多少就更是主观估计了。
二、游戏会计
广西农村有位小伙子,他于同一天按当地习俗娶了两位妻子,但当地政法机关、妇联、民政拿他无可奈何。原来,他没有与两位姑娘办结婚证,在法律上,他们不是夫妻关系;即使是事实夫妻关系,由于同一天结婚,没有原配与后配之分,也不构成重婚罪。一位打工仔,通过如此运作同时娶了两位妻子,又不受法律制裁,这是他的高明之处。由于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如果重婚,不但原配可以提起刑事诉讼,当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及妇联也可以提起诉讼,这使得中国大款只能采取离婚不离家的方式解决"一夫多妻"难题,事实上,还有更好途径可以便一夫多妻合法化,如加入阿拉伯国家国籍,那里允许一夫四妻制,你可以加入该国国籍后,在中国以外籍华人的名义同时拥有四位妻子,而且还可以享受外商投资的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可以将上面的这些事情称为"法律策划",利用本国法律漏洞或利用外国不同的法律规避中国法律。
在我们会计领域,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业内人士称之为"财务策划",在引人注目的世纪星源状告《财经》案中,世纪星源的手法可以称得上是"财务策划":95年出售回购、97年资产置换、98年债务重组,尽管按现在的会计标准,它这三大财务策划都是不能产生利润的,但当年没有《债务重组》、《非货性交易》准则,世纪星源成功在其账面上确认了巨额的重组收益(95年出售回购收益被财政部纠正)。你现在说人家虚增利润,好象依据并不是很充分。
会计上有很多计量和确认的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以及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是,通过财务安排,很容易规避这些原则。
如历史成本原则,资产必须按照取得成本计价,但企业可以通过以实物投资方式实现资产的增殖,有很多方法可以绕过历史成本原则,使企业资产按现值体现在账面上,世纪星源当初的手法就是这样,尽管现在这些手法已被新会计标准所禁止,但完全可以再换个形式来运作,就象郑百文,你说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不能产生收益,我就策划成资产转让,资产转让总可以产生转让收益吗,财政部拿我没办法。
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你说广告费和研发费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我总有办法让他资本化。当年,IPO时,我的商标就不投进去,上市公司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广告费我母公司承担一部分,等适当时候,母公司把这个商标卖给上市公司,也就把垫付的广告费收回来,实际上,当初代垫也是假的,只是挂在账上,等出售商标时,再一笔冲销。君不见,万家乐、宏远、美尔雅就是这样做的。科利华也不简单,它的研发费用都是委托开发的,既然是委托开发的,当然可以资本化了。
谨慎原则:世纪星源资产置换带来的巨额收益还要根据"谨慎"原则,慢慢受用,该公司97年度审计意见解释段称:贵公司转让龙岗第二通道60%权益,当期确认的利润为272500405.44元,递延的收益为229700705.44元。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个原则很有意思,当企业要形式时,它就拿制度来为自己辩解,如最近为了规避财政部关联方交易新规定,天津几家上市公司包括天津磁卡、南开戈德纷纷把自己的销售公司非关联化;而当企业形式不符合财政部规定时,如并购日的确定,他就以实质来吓唬人:我这个收购是不可逆转的,控制权已经转移到我头上,钱没付、会没开、手续没办还只是形式的东西,明白什么叫"实质重于形式"?ST黄河科将托管收益计入主营收入,理由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这个原则更可怕,不管钱有没有收到、能不能收到,只要我货一发出、劳务一提供,就确认收入;甚至就是一纸协议,就认定经济利益可以流入,就可以确认为收入。现在发生这么多的上市公司被掏空现象,难道上市公司真得就有那么多资产让大股东掏?其实,有一大部分是大股东包装上市公司留下的账面巨额欠款,就象ST高斯达,高斯达入主时,上市公司哪还有什么资产?还不是这几年大股东账面输血形成的巨额欠款。明知道连本金都不能收回,还要计算应计利息,这种事情在大股东占有上市公司资金事件上很常见,空头支票在会计上也可以确认为收入。
我粗略看了四家巨亏上市公司2001年报,这四家公司分别是江西纸业(6000053)、民族化工(000635)、通化金马(000766)以及兰州黄河(000929),这四家公司2001年分别报出每股收益-1.86、-1.72、-1.3、-1.3元的巨亏,可是他们竟然没有被"ST",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这些公司报表,发现:
1、江西纸业巨亏的主要原因是对大股东占用的99078万元巨额资金计提了23372万元的坏账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2、民族化工巨亏的主要原因是存货盘亏2930万元、计提坏账损失8371万元并计入当期损益
3、通化金马巨亏的一个原因是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8090万元并计入当期损益
4、兰州黄河巨亏的主要原因是计提了巨额的坏账损失,因会计估计变更而多提12180万元的坏账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会计师分别对江西纸业(6000053)、民族化工(000635)、通化金马(000766)以及兰州黄河(000929)出具保留、带解释、干净、干净意见。
这些公司都认上述计提是会计估计变更或当期发生减值准备,将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影响数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导致其2001年巨亏但2000年还有微利甚至绩优的情况,四家公司2000年调整后的每股收益分别是0.22、0.16、0.809、0.0279。
民族化工2000年应收账款余额是9387万元,只计提坏账准备135万元;而2001年应收账款余额是11128万元,却计提了6682万元的坏账准备。与此相似,兰州黄河2000年应收账款余额是17776万元,只计提坏账准备533万元;而2001年应收账款余额是16353万元,却计提了12288万元的坏账准备。这种的坏账计提方法到底有谱没谱?
财政部、证监会99年就要求足额计提坏账准备,民族化工、兰州黄河、江西纸业为何到了2001年才补提巨额的坏账准备?这难道只是会计会计变更吗?象兰州黄河2000年还是以5%-3%余额比例计提坏账准备,现在应收账款计提比例竟高达75%,这不是蓄意还是什么?会计估计是适用"未来适用法",可这难道是纯粹的"会计估计变更"吗?会计估计变更是否有前提条件,难道可以随意调节?兰州黄河计提如此巨额的坏账准备,是否反映该公司以前年度有虚增应收账款从而虚增收入和利润的嫌疑?
重大会计差错与会计估计变更界界限何在?象这四家公司(笔者将对这四家公司涉嫌重大会计差错作详细分析),以前年度都明显存在重大财务造假嫌疑,如今,一"提"了之,真是爽!
有了减值准备后,对造假的人来说是大福音,以前造假虚增资产一直挂着实在危险,现在好了,钱骗到手之后来个大甩账,什么事都没了:这就好比以前杀了人总担心尸体不好处理,目标太大,现在好了,有了销毁尸体的好办法,杀了就免了后顾之忧,尸体能毁掉的话,破案概率就大大降低,杀人成本随着大大降低,而杀人的收益却没减少。
据说,某IT公司2000年巨亏,其中有1个亿元就是炒股亏损,资金进入二级市场时,挂"其它应收款-某某企业",如果赚了钱就冲掉,亏大了就将某某企业注销掉,上市公司通过减值准备全额计提损失,所以说,现在的减值会计也是也很可怕的,大量的非法亏损就这样掩盖了,ST中华20多个亿元的坏账损失,怎么就没有去查一查到底为何会形成如此巨额的损失?郑百文20个亿为什么灰飞烟灭,是不是其中也有二级市场形成的巨额亏损是?正常情况下,一个销售额就那么几个亿的企业,怎么会形成如此巨额亏损?只有高风险的行业才有如此巨大的亏损,百货业怎么会是高风险行业,也许只有一种说法才能解释,这些报出巨亏公司暗里参加了高风险的投资,如走私、贩毒、炒股、贩卖军火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搞排场、做道具,银广夏在这方面花了不少钱。
看来,真的该好好查一查这些巨亏公司的亏损真相,不管是民营控股还是国企控股,上市公司首先是公众公司,花掉的首先是股民的钱,象济南轻骑、科龙集团、春都、通化金马、深中华、深石化、ST宏业、ST英达、亿安科技、中科创业等,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额亏损?对一些庄股或有配合庄家炒作的个股,要重点查明是否亏在二级市场上。
但如今好象没人管,这样下去,会计还有救吗?同仁们,乱世出英雄,趁着这时"看似有规纪,实则无规范"的年代里,尽情地操纵会计吗!
结语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所谓的高质量准则,它的基本特点是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不但纵向可比,横向也可比,它应该缩小会计人员主观判断间存在的差异,一套账,两位会计师来做,得出的结论基本是相同的,但今天,我们看到,虽然说,我国的会计标准基本与国际会计并轨,但同样的会计师竟然对中侨2001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如此悬殊的专业判断。也许我们该反省我们的专业标准是否适应中国国情,能不能给会计师较大的专业判断空间?在我们缺乏专业判断标准的情况下,赋予了会计师更大的专业判断,是否加剧了利润操纵这个事实?前几年,哪里会出现如此巨额亏损,会计怎会有如此弹性?但也许缩小会计师专业判断空间是个更大的错误,因为企业不能一刀切,如坏账比率,各企业有各自的回收概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回收概率,这与经济环境、信用政策、客户信用等紧密相关。
笔者的感觉,高明的会计师,它会超越一切制度的约束,天马行空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亏损变成盈利,盈利也可变成亏损,证监会要多少净资产收益率就创造出多少收益率,证监会要求怎么样的财务指标就做到怎么样的财务指标。以前有人说,会计最基本职能是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师是"摄影师";如今,只要是制度允许或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或制度没有禁止的,就要充分利用,会计师不再是"摄影师",更是一位"化汝师"。经过会计师妙笔生花之手,死马也会变活马。也许这就是会计师的高低之分,低级的会计师是"摄影师",高级的会计师是"化汝师"!就是"摄影师",因为视角不同,也有俊丑之分。
所以,会计在某种意义上的的确是种艺术,有人称会计为"自然科学",这只是就其机械准确性而言是正确的;会计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背后是充满着人为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使会计丧失可比性、相关性、可靠性,财政部、证监会再多的规则在这些高明的会计师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些遏制利润操纵的规定突袭才有效,但会计师很快就会产生这种规定的"抗体",会计操纵何处是岸啊?
据说,管理层还准备就遏制利润操纵问题出台一些规定,我认为,利润操纵堵是堵不住的,规范会计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标准也许更重要,但建立公允标准又何其难,会计是游戏,但必须有游戏规则,如今这种情况,让人如何相信会计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公允的?
按照新规定,上市公司三连亏就要暂停上市并在半年内仍不能盈利的,将被终止上市!在暂停上市和退市的压力下,一些公司玩起了会计游戏,ST中侨就是这样一家典型的上市公司。2002年4月30日,它第一次公布了其2001年报,年报称其已扭亏为盈,实现净利1095万元,净资产13293万元;但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拒绝表示意见理由是资产重组收益8959万元手续不全、35096万元的巨额担保以及持续经营质疑。ST中侨2001年报被出具拒绝意见后,根据证监会14号文规定,深交所对其进行停牌处理,并要求10日内更正,5月16日,ST中侨第二次公布了其更正后的年报,此次公告报出27230万元的亏损,而且净资产由更正前的13293万元降为更正后的-66702万元,净利缩水28325万元,净资产更是缩水79995万元,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大的更正呢?笔者对比了其更正前后的2001年报,2001年净利调减28325万元原因是调减资产重组带来的投资收益8859万元、因补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16759万元导致投资收益调减16759万元、因补提担保导致的或有负债2608万元调增营业外支出2608万元;净资产缩水79995万元原因是2001年净利调减28325万元、2001年调减资本公积12708万元、2001年期初未分配利润因补提或有负债追溯调减38962万元。
在同样的会计标准下,在同样的经济业务下,在同样的会计人员下,前后半个月,ST中侨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竟然天差地别,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原来确认的投资收益现在不能确认了,为什么原来不要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现在要提了,为什么原来不提的预计负债现在要提了?ST中侨2001年报出巨亏后,2002中期扭亏就显得很简单,只要把原来的投资收益重新确认或巨额的预计负债转回就可以扭亏为盈。
为了防范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财政部曾作出很多规定堵死利润操纵的口子,如1999年规定,补贴收入和税收还返以收付现确认收入、转销费用;2000年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进入资本公积、非货币性交易以账面值入账;2001年规定,非公允关联交易实现利润应计为资本公积。但就是这样,当前的会计标准仍在四个方面留下巨大利润操纵的口子:
1、资产减值会计,从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看,减值会计目前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最大的法宝,减值会计主要有两个问题是:
一是追溯调整法还是未来适用法,不管是新四项还是老四项都存在这个问题,老四项到今年了按理应用未来适用法,但会计估计变更与重大会计差错扯在一起,以致老四项也有不少公司采用追溯调整法,如宏盛科技,补提了几百万元的其它应收款减值准备,追溯调整到三年以前,而该公司当年净利只有108万元,如当期调整,宏盛科技2001年必亏无疑;新四项按理应用追溯调整法,但还有很多公司采用未来调整法,如通化金马2000年报出巨额盈利,2001年却报出巨额亏损,巨亏或巨亏的原因都是奇圣胶囊,今年该公司对奇圣胶囊(无形资产)计提了近3亿元的减值准备,可该公司将减值损失全部进入2001年损益,2000年一点都没有追溯调整,其实按理应该追溯调整。
二是减值金额,这是一个充满主观判断的东西,老四项相对好一点,但新四项就没谱了,中国的公允价值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当前国情,它需要一个有市值的公开市场,可现在连专业的评估师得出结论都让人怀疑,更不要说非专业的会计专业人士,包括上市公司的会计师和独立审计师,今年报出的巨亏公司更多原因是计提了八项减值准备,但还有更深层的是,这些报出巨亏公司都充分运用了减值会计政策,一方面对历史假账作了冲销,另一方面为明年扭亏留下空间。一年亏的避免ST,ST避免暂停上市,暂停上市避免退市。实际上,这些报出巨亏公司的背后,如科龙、万家乐、康佳,他们为什么会报出巨亏,也许只有两个原因:一是消灭假账和潜亏,二是计提秘密准备。
国电南自今年调整了坏账准备计提比率,从而降低了坏账准备金增加了2001年利润,结果这种作法被会计师保留了,其实这种手法实在是太陈旧了,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少提坏账准备,一种是借钱给债务人,叫他把欠我的钱还掉,实际上借新还旧,这样账龄不就降下来?第二种作法是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往预付账款、应收票据转移,后面两个科目是不要计提减值准备的。现在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操纵利润,故意安排债权来调节坏账准备,如当年利润过高,就增加其它应收款,以增加坏账准备调减利润;第二年再将这些应收款收回来,坏账准备也跟着减少,以调增当期利润。
2、非常规经营会计,如租赁、托管、承包,巨额亏损公司托管、出包或租赁出去后,即使是全资企业,上市公司对该子公司核算由权益法变成成本法,以收到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投资收益;相反,关联方可以将一些优质资产托管、出包或租赁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靠这些优质资产产生的利润扣除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收入,计入其它业务利润,甚至作为主营业务利润,这些行为往往名为"租赁、托管、承包",实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
3、关联交易会计,尽管财政部已作出规定,非公允的关联交易不能确认收益,可该规定有很大的漏洞,很多关联交易形式没有规定,即使规定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很容易使关联交易规定落空。前者如ST康赛,关联方低价售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再以正常价格售出;后者如ST猴王,大股东借钱给非关联方,非关联方再以高价买下上市公司的资产。
4、或有事项会计,或有负债由于其债务取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事项,使或有负债的确认出现很大弹性,ST海洋2001年第三季度都扭亏了,可2001年全年竟然报出巨额亏损,有一大原因是其计提了巨额的预计负债28661万元;ST中侨更狠,该公司原先披露担保总额是35096万元,更正后变成41569万元,更正后的年报对该41569万元的或有债务全额计提预计负债,其中补提以前年度或有负债38961万元,当期计提或有负债2608万元。一审判决下来,上市公司要承担连带责任,有的上市公司提了预计负债,可二审羸了,预计负债国追溯调整还是当期入账?或有负债问题与计提减值准备是一样的,它也面临提多少的问题,虽然被判承担连带责任,但只是"连带"不是叫上市公司一家赔,上市公司赔了之后还可以追偿,这能追偿多少就更是主观估计了。
二、游戏会计
广西农村有位小伙子,他于同一天按当地习俗娶了两位妻子,但当地政法机关、妇联、民政拿他无可奈何。原来,他没有与两位姑娘办结婚证,在法律上,他们不是夫妻关系;即使是事实夫妻关系,由于同一天结婚,没有原配与后配之分,也不构成重婚罪。一位打工仔,通过如此运作同时娶了两位妻子,又不受法律制裁,这是他的高明之处。由于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如果重婚,不但原配可以提起刑事诉讼,当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及妇联也可以提起诉讼,这使得中国大款只能采取离婚不离家的方式解决"一夫多妻"难题,事实上,还有更好途径可以便一夫多妻合法化,如加入阿拉伯国家国籍,那里允许一夫四妻制,你可以加入该国国籍后,在中国以外籍华人的名义同时拥有四位妻子,而且还可以享受外商投资的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可以将上面的这些事情称为"法律策划",利用本国法律漏洞或利用外国不同的法律规避中国法律。
在我们会计领域,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业内人士称之为"财务策划",在引人注目的世纪星源状告《财经》案中,世纪星源的手法可以称得上是"财务策划":95年出售回购、97年资产置换、98年债务重组,尽管按现在的会计标准,它这三大财务策划都是不能产生利润的,但当年没有《债务重组》、《非货性交易》准则,世纪星源成功在其账面上确认了巨额的重组收益(95年出售回购收益被财政部纠正)。你现在说人家虚增利润,好象依据并不是很充分。
会计上有很多计量和确认的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以及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是,通过财务安排,很容易规避这些原则。
如历史成本原则,资产必须按照取得成本计价,但企业可以通过以实物投资方式实现资产的增殖,有很多方法可以绕过历史成本原则,使企业资产按现值体现在账面上,世纪星源当初的手法就是这样,尽管现在这些手法已被新会计标准所禁止,但完全可以再换个形式来运作,就象郑百文,你说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不能产生收益,我就策划成资产转让,资产转让总可以产生转让收益吗,财政部拿我没办法。
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你说广告费和研发费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我总有办法让他资本化。当年,IPO时,我的商标就不投进去,上市公司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广告费我母公司承担一部分,等适当时候,母公司把这个商标卖给上市公司,也就把垫付的广告费收回来,实际上,当初代垫也是假的,只是挂在账上,等出售商标时,再一笔冲销。君不见,万家乐、宏远、美尔雅就是这样做的。科利华也不简单,它的研发费用都是委托开发的,既然是委托开发的,当然可以资本化了。
谨慎原则:世纪星源资产置换带来的巨额收益还要根据"谨慎"原则,慢慢受用,该公司97年度审计意见解释段称:贵公司转让龙岗第二通道60%权益,当期确认的利润为272500405.44元,递延的收益为229700705.44元。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个原则很有意思,当企业要形式时,它就拿制度来为自己辩解,如最近为了规避财政部关联方交易新规定,天津几家上市公司包括天津磁卡、南开戈德纷纷把自己的销售公司非关联化;而当企业形式不符合财政部规定时,如并购日的确定,他就以实质来吓唬人:我这个收购是不可逆转的,控制权已经转移到我头上,钱没付、会没开、手续没办还只是形式的东西,明白什么叫"实质重于形式"?ST黄河科将托管收益计入主营收入,理由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这个原则更可怕,不管钱有没有收到、能不能收到,只要我货一发出、劳务一提供,就确认收入;甚至就是一纸协议,就认定经济利益可以流入,就可以确认为收入。现在发生这么多的上市公司被掏空现象,难道上市公司真得就有那么多资产让大股东掏?其实,有一大部分是大股东包装上市公司留下的账面巨额欠款,就象ST高斯达,高斯达入主时,上市公司哪还有什么资产?还不是这几年大股东账面输血形成的巨额欠款。明知道连本金都不能收回,还要计算应计利息,这种事情在大股东占有上市公司资金事件上很常见,空头支票在会计上也可以确认为收入。
我粗略看了四家巨亏上市公司2001年报,这四家公司分别是江西纸业(6000053)、民族化工(000635)、通化金马(000766)以及兰州黄河(000929),这四家公司2001年分别报出每股收益-1.86、-1.72、-1.3、-1.3元的巨亏,可是他们竟然没有被"ST",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这些公司报表,发现:
1、江西纸业巨亏的主要原因是对大股东占用的99078万元巨额资金计提了23372万元的坏账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2、民族化工巨亏的主要原因是存货盘亏2930万元、计提坏账损失8371万元并计入当期损益
3、通化金马巨亏的一个原因是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8090万元并计入当期损益
4、兰州黄河巨亏的主要原因是计提了巨额的坏账损失,因会计估计变更而多提12180万元的坏账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会计师分别对江西纸业(6000053)、民族化工(000635)、通化金马(000766)以及兰州黄河(000929)出具保留、带解释、干净、干净意见。
这些公司都认上述计提是会计估计变更或当期发生减值准备,将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影响数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导致其2001年巨亏但2000年还有微利甚至绩优的情况,四家公司2000年调整后的每股收益分别是0.22、0.16、0.809、0.0279。
民族化工2000年应收账款余额是9387万元,只计提坏账准备135万元;而2001年应收账款余额是11128万元,却计提了6682万元的坏账准备。与此相似,兰州黄河2000年应收账款余额是17776万元,只计提坏账准备533万元;而2001年应收账款余额是16353万元,却计提了12288万元的坏账准备。这种的坏账计提方法到底有谱没谱?
财政部、证监会99年就要求足额计提坏账准备,民族化工、兰州黄河、江西纸业为何到了2001年才补提巨额的坏账准备?这难道只是会计会计变更吗?象兰州黄河2000年还是以5%-3%余额比例计提坏账准备,现在应收账款计提比例竟高达75%,这不是蓄意还是什么?会计估计是适用"未来适用法",可这难道是纯粹的"会计估计变更"吗?会计估计变更是否有前提条件,难道可以随意调节?兰州黄河计提如此巨额的坏账准备,是否反映该公司以前年度有虚增应收账款从而虚增收入和利润的嫌疑?
重大会计差错与会计估计变更界界限何在?象这四家公司(笔者将对这四家公司涉嫌重大会计差错作详细分析),以前年度都明显存在重大财务造假嫌疑,如今,一"提"了之,真是爽!
有了减值准备后,对造假的人来说是大福音,以前造假虚增资产一直挂着实在危险,现在好了,钱骗到手之后来个大甩账,什么事都没了:这就好比以前杀了人总担心尸体不好处理,目标太大,现在好了,有了销毁尸体的好办法,杀了就免了后顾之忧,尸体能毁掉的话,破案概率就大大降低,杀人成本随着大大降低,而杀人的收益却没减少。
据说,某IT公司2000年巨亏,其中有1个亿元就是炒股亏损,资金进入二级市场时,挂"其它应收款-某某企业",如果赚了钱就冲掉,亏大了就将某某企业注销掉,上市公司通过减值准备全额计提损失,所以说,现在的减值会计也是也很可怕的,大量的非法亏损就这样掩盖了,ST中华20多个亿元的坏账损失,怎么就没有去查一查到底为何会形成如此巨额的损失?郑百文20个亿为什么灰飞烟灭,是不是其中也有二级市场形成的巨额亏损是?正常情况下,一个销售额就那么几个亿的企业,怎么会形成如此巨额亏损?只有高风险的行业才有如此巨大的亏损,百货业怎么会是高风险行业,也许只有一种说法才能解释,这些报出巨亏公司暗里参加了高风险的投资,如走私、贩毒、炒股、贩卖军火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搞排场、做道具,银广夏在这方面花了不少钱。
看来,真的该好好查一查这些巨亏公司的亏损真相,不管是民营控股还是国企控股,上市公司首先是公众公司,花掉的首先是股民的钱,象济南轻骑、科龙集团、春都、通化金马、深中华、深石化、ST宏业、ST英达、亿安科技、中科创业等,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额亏损?对一些庄股或有配合庄家炒作的个股,要重点查明是否亏在二级市场上。
但如今好象没人管,这样下去,会计还有救吗?同仁们,乱世出英雄,趁着这时"看似有规纪,实则无规范"的年代里,尽情地操纵会计吗!
结语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所谓的高质量准则,它的基本特点是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不但纵向可比,横向也可比,它应该缩小会计人员主观判断间存在的差异,一套账,两位会计师来做,得出的结论基本是相同的,但今天,我们看到,虽然说,我国的会计标准基本与国际会计并轨,但同样的会计师竟然对中侨2001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如此悬殊的专业判断。也许我们该反省我们的专业标准是否适应中国国情,能不能给会计师较大的专业判断空间?在我们缺乏专业判断标准的情况下,赋予了会计师更大的专业判断,是否加剧了利润操纵这个事实?前几年,哪里会出现如此巨额亏损,会计怎会有如此弹性?但也许缩小会计师专业判断空间是个更大的错误,因为企业不能一刀切,如坏账比率,各企业有各自的回收概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回收概率,这与经济环境、信用政策、客户信用等紧密相关。
笔者的感觉,高明的会计师,它会超越一切制度的约束,天马行空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亏损变成盈利,盈利也可变成亏损,证监会要多少净资产收益率就创造出多少收益率,证监会要求怎么样的财务指标就做到怎么样的财务指标。以前有人说,会计最基本职能是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师是"摄影师";如今,只要是制度允许或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或制度没有禁止的,就要充分利用,会计师不再是"摄影师",更是一位"化汝师"。经过会计师妙笔生花之手,死马也会变活马。也许这就是会计师的高低之分,低级的会计师是"摄影师",高级的会计师是"化汝师"!就是"摄影师",因为视角不同,也有俊丑之分。
所以,会计在某种意义上的的确是种艺术,有人称会计为"自然科学",这只是就其机械准确性而言是正确的;会计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背后是充满着人为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使会计丧失可比性、相关性、可靠性,财政部、证监会再多的规则在这些高明的会计师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些遏制利润操纵的规定突袭才有效,但会计师很快就会产生这种规定的"抗体",会计操纵何处是岸啊?
据说,管理层还准备就遏制利润操纵问题出台一些规定,我认为,利润操纵堵是堵不住的,规范会计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标准也许更重要,但建立公允标准又何其难,会计是游戏,但必须有游戏规则,如今这种情况,让人如何相信会计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公允的?
下一篇: Peregrine解聘毕马威
相关资讯:
热点专题: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