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局部过热不影响大局 中长期障碍不可小觑
根据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7%。这是我国宏观经济在2003年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9.6%和9.9%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一个明亮信号。
然而,对于连续三个季度如此之高的增长率,国内一些权威专家发出了令人警醒的声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中心专家范剑平1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接近红色警戒线。”
17日至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国战略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演讲嘉宾均为当前国内权威的经济学专家,他们结合一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一起为宏观经济走势把脉。
“当前国内经济是冷是热?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中长期内经济运行的障碍何在?从去年到今年,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一直比较模糊,我感觉不少经济学家对此也是一头雾水。”17日,来京参加本次“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的一位广东新会企业代表告诉记者,他和他周围的不少企业家都有同感。他说,这次来参加这个论坛,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听听权威经济专家们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
专家称经济只是局部过热
作为衡量经济冷热的一项指标,消费品物价指数所传递出的信息最近一直让许多人纠缠不清。“如果不厘清这个疑点,一定会误导不少地区、不少行业和企业。”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经济智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观点在国内外一直颇有份量。在作出上述评述后,他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确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严重的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持续的通货紧缩的趋势。”
虽然从去年以来消费品物价指数(CPI)由下跌转为上涨,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其中,去年9月、10月后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外,其余都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的情况。
他分析,“即使在去年12月消费品物价指数已经达到3.2%,但今年1、2月这个比例降了下来,总的来看还在合理的区间(-2%至+3%)移动。因此不必大惊小怪。”
“现在的宏观调控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压力非常警惕,并为此采取了收缩货币信贷等一系列措施,我觉得此举非常必要。”刘国光分析,今年货币供应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实际水平,有助于控制物价上涨趋势,约束投资过度扩张,使得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以下。
对于当前被外界炒得异常火热的固定资产投资膨胀问题,刘国光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了43%,这是1949年以来没有过的高增长率。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起了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
但他特别补充,“当前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的劳动力供应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产能也不紧张,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行业大部分宽松甚至过剩。”
“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还在我们的资源承受范围内。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还没有达到上限。”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也表示,排除异常的外在因素,2004年我国经济走势应该保持平稳,局部过热不会影响大局。
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中性
对于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趋向,多年研究财税问题的刘国光认为,前几年,我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
“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转向‘中性’,也就是要求适度从紧。”他说,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逐步减弱,方向正在调整转型。
在他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讲求稳健,实际上在放松银根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刘国光建议,稳健货币政策虽然要从紧一点,但不能太紧。与会的有关专家认为,刘国光的这个建议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对此,刘国光解释,“所谓不能太紧,就是说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那样采取急刹车的手段。对于一些消费热点和投资重点还要继续支持,还要扩大就业;但对过度的低水平重复投资要加大‘削峰’力度。”
萧灼基解释,转向“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
从经济走向上看,现在是要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了。防止通货紧缩,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是要警惕它的再现。如果将“双防”的紧迫性排序,当前对于前者应该更宜谨慎。刘国光说,坚持上下微调、适度从紧,这与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是一致的。
中长期障碍不可小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认为,虽然近来国家宏观调控部门陆续采取措施遏制通货膨胀势头,但短期内也不排除因形势发展而出现不可预计的不确定因素。
对此,刘国光也作了详尽的解释。他说,当前有些经济指标已经显示出,现有财政信贷政策调控力度不足、投资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产品上涨趋势迅速向下游最终产品传递等势头。他认为,这些不利因素引起了一些泡沫性需求的爆发,推动了通胀的升级。
“如果CPI升至3%-5%以上,并且持续数月、半年以上,情况就会变得非常严峻了。”他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宏观调控部门就可能会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如大幅减少赤字国债、上调利率、进一步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手段。“但这只是作为当前供参考的预想,依我分析,至少在今年内较少有这个现实的可能。”
在刘国光看来,无论是国家经济整体还是行业企业,只要适时适度微调,短期内经济运行可无大患。但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眼中,由于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严峻的中长期经济发展反差,如果任由这种反差长期发展下去,迟早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刘福垣指出,无论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差距还是投资与消费的反差,都集中地暴露出当前不少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没有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一回事的态度”。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如此凶猛,也可以说与许多地方政府官员的‘科学发展观’尚未真正建立”有关。谈到一些地方官员、企业领导“居然把发展对策当成发展观”,刘福垣痛心疾首。
然而,对于连续三个季度如此之高的增长率,国内一些权威专家发出了令人警醒的声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中心专家范剑平1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接近红色警戒线。”
17日至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国战略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演讲嘉宾均为当前国内权威的经济学专家,他们结合一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一起为宏观经济走势把脉。
“当前国内经济是冷是热?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中长期内经济运行的障碍何在?从去年到今年,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一直比较模糊,我感觉不少经济学家对此也是一头雾水。”17日,来京参加本次“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的一位广东新会企业代表告诉记者,他和他周围的不少企业家都有同感。他说,这次来参加这个论坛,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听听权威经济专家们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
专家称经济只是局部过热
作为衡量经济冷热的一项指标,消费品物价指数所传递出的信息最近一直让许多人纠缠不清。“如果不厘清这个疑点,一定会误导不少地区、不少行业和企业。”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经济智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观点在国内外一直颇有份量。在作出上述评述后,他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确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严重的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持续的通货紧缩的趋势。”
虽然从去年以来消费品物价指数(CPI)由下跌转为上涨,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其中,去年9月、10月后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外,其余都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的情况。
他分析,“即使在去年12月消费品物价指数已经达到3.2%,但今年1、2月这个比例降了下来,总的来看还在合理的区间(-2%至+3%)移动。因此不必大惊小怪。”
“现在的宏观调控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压力非常警惕,并为此采取了收缩货币信贷等一系列措施,我觉得此举非常必要。”刘国光分析,今年货币供应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实际水平,有助于控制物价上涨趋势,约束投资过度扩张,使得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以下。
对于当前被外界炒得异常火热的固定资产投资膨胀问题,刘国光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了43%,这是1949年以来没有过的高增长率。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起了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
但他特别补充,“当前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的劳动力供应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产能也不紧张,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行业大部分宽松甚至过剩。”
“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还在我们的资源承受范围内。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还没有达到上限。”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也表示,排除异常的外在因素,2004年我国经济走势应该保持平稳,局部过热不会影响大局。
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中性
对于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趋向,多年研究财税问题的刘国光认为,前几年,我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
“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转向‘中性’,也就是要求适度从紧。”他说,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逐步减弱,方向正在调整转型。
在他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讲求稳健,实际上在放松银根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刘国光建议,稳健货币政策虽然要从紧一点,但不能太紧。与会的有关专家认为,刘国光的这个建议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对此,刘国光解释,“所谓不能太紧,就是说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那样采取急刹车的手段。对于一些消费热点和投资重点还要继续支持,还要扩大就业;但对过度的低水平重复投资要加大‘削峰’力度。”
萧灼基解释,转向“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
从经济走向上看,现在是要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了。防止通货紧缩,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是要警惕它的再现。如果将“双防”的紧迫性排序,当前对于前者应该更宜谨慎。刘国光说,坚持上下微调、适度从紧,这与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是一致的。
中长期障碍不可小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认为,虽然近来国家宏观调控部门陆续采取措施遏制通货膨胀势头,但短期内也不排除因形势发展而出现不可预计的不确定因素。
对此,刘国光也作了详尽的解释。他说,当前有些经济指标已经显示出,现有财政信贷政策调控力度不足、投资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产品上涨趋势迅速向下游最终产品传递等势头。他认为,这些不利因素引起了一些泡沫性需求的爆发,推动了通胀的升级。
“如果CPI升至3%-5%以上,并且持续数月、半年以上,情况就会变得非常严峻了。”他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宏观调控部门就可能会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如大幅减少赤字国债、上调利率、进一步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手段。“但这只是作为当前供参考的预想,依我分析,至少在今年内较少有这个现实的可能。”
在刘国光看来,无论是国家经济整体还是行业企业,只要适时适度微调,短期内经济运行可无大患。但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眼中,由于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严峻的中长期经济发展反差,如果任由这种反差长期发展下去,迟早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刘福垣指出,无论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差距还是投资与消费的反差,都集中地暴露出当前不少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没有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一回事的态度”。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如此凶猛,也可以说与许多地方政府官员的‘科学发展观’尚未真正建立”有关。谈到一些地方官员、企业领导“居然把发展对策当成发展观”,刘福垣痛心疾首。
相关资讯:
热点专题: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