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务部公布了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今年1至5月,全国吸收外资2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新设外企17359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4%;合同外资金额5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50%.中国成了外资的一片热土。
然而在这些闪光的数字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55%的外商投资企业亏损。一方面外企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大量外资不断涌入,面对这一现象,税务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外资企业亏损是假,避税是真。
外企每年至少避税300亿
一位反避税税务人员看到记者手中拿着采访录音机,便问花了多少钱,记者回答是580元。他笑了起来:“我们在反避税中发现,一家外资公司向境外销售产品时,像你这样的录音机,一台仅卖25元人民币。彩电才卖50元到100元。这种惊人的低价,说出来谁也不会相信,可是的的确确发生了。”
税务人员发现,不少外企都在做着这样的赔本买卖。这些外企用高价向国外母公司或其他有利益关系的公司(以下简称关联公司)进货,在我国完成加工制造以后,低价出售给关联公司。用这种高进低出的方法(业内称“转移定价”),它们将利润非常方便地转移到了关联公司的手里。随着利润的流失,国家税收也一同流失了。税务部门反避税就是要把这种不正常的交易还原成正常的交易,算出企业赢利的真实状况,把企业避掉的税收回来。
在对某涉嫌避税外企的突击检查中,广东税务人员发现,公司财务人员电脑中醒目地保存着一份文件,文件开头便写道:经咨询有关会计师后,本公司利用台湾、香港、深圳三地关联公司的不同分工,特制定对付中国税务机关反避税调查的完整应对方案。如今,国内外有不少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十分乐于向外企推销此类避税方案。
“外资企业一年流失税收300亿元人民币。”这是国家税务总局反避税官员苏晓鲁推算的结果。他说,目前全国有48万家外企,每年亏损金额在1200亿元以上,由此造成的税收流失超过300亿元。但是很多人认为这个数字相当保守。一位专家称,仅福州市每年外商转移的利润就在10亿元以上,流失税款达1亿元左右。而广州著名的跨国企业宝洁公司曾一次避税8149万元。仅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避税造成的税收流失数量惊人。事实上,外资企业的税收流失到底有多少,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
外企避税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利益
北京某中外合资企业,是一个“两头在外”(即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均由外方在境外进行)的加工企业,外方采取抬高原料进口价格、压低成品出口价格的办法,从中赚取高额差价,致使企业从成立开始便连续亏损,中方股东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北京的这家企业,只是众多亏损外企的冰山一角。国家统计局200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表明,全国41%的三资企业都在亏损。吉林某市曾经有98%的三资企业都在亏损。广东某市去年87.5%的三资工业企业亏损。天津去年62%的三资企业亏损,如此大面积的亏损,令人触目惊心。
税务专家称,这些合资企业的亏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避税手法。其结果严重侵害了中方权益。由于利润被转移到境外,中方投资人不但无法获利,而且需要赔钱弥补亏损。对外方来说是明亏实赢,对中方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亏本生意。在无力出钱弥补亏损的情况下,中方只能出售公司股权减少损失,从而逐步丧失对公司的所有权,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苏州的一家合资造纸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与外方合资的七年当中,每年亏损将近1个亿,结果中方不但一分钱没有赚到,所持股权却几乎全部被外方收入囊中。
税收优惠曾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但某些外企在享受超国民的税收优惠待遇之后,仍然采取避税手段,逃避纳税义务,不但造成国家税收流失,侵害了我国的税收主权,而且对内资企业形成了极大冲击,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谈到外企的避税问题,一位内资企业的财务经理愤愤不平地向记者抱怨,在税收政策上,外企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优惠,比如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为15%,国内企业却为33%;外资企业还能享受从赢利之年起,所得税“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的政策。他告诉记者:“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不同,已经造成了竞争不公。外企避税则加剧了这种不公平,这种行为是不能原谅的。”
发达国家如何反避税
在我国去年引进的外资中,来自维尔京群岛、西萨摩亚、开曼群岛等避税天堂里的资金,均在前十位。从国际上看,跨国公司的避税问题也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很多跨国公司设有专门税务经理职位,有的跨国公司高价聘请会计师代理税务事宜,这些人甚至比税务人员还要精通税法,他们千方百计逃避纳税义务,大肆避税。
由于避税冲击国家的税收权益,直接减少国家税收收入,世界各国对此都高度重视。美国是最早实行反避税的国家。早在一战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反避税立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反避税法律体系。美国规定,企业避税(所得税)净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除如数追缴外,还将处以20%—40%的罚款;对来自避税港的企业,采用不同于其他地区企业的税收条款等等。不仅如此,在11万联邦税务人员中,数百人专门从事反避税工作。同时,美国还拥有一支精干的税务警察队伍,把避税当成偷税一样来严厉打击。
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无不重视反避税工作。日本和加拿大成立了反避税部,其中日本还投入了大量人力,13万税务人员中有300人在反避税部门工作;意大利、新加坡等国也像美国一样设立了税务警察。这些国家经常就反避税法律、手段等方面情况交流信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比如英国就借鉴美国的方法,要求税务顾问在向企业出售有关避税方案之前,必须取得税务部门的许可。
越是经济开放程度高的国家,越是重视反避税工作。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会更加开放。打击避税行为,维护税收主权,已成为各国共识。
中国反避税困难不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就发现了企业的避税行为。税务部门随即开始了反避税工作。国家税务总局专门成立了反避税处,组织协调全国的反避税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反避税处处长贺连堂告诉记者,就反避税而言,国家税务总局选定调查对象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不会故意跟企业过不去。现在一些外企在其本国都会向税务部门报送关联交易情况,但在中国却根本不报,或申报不实。我们进行反避税调查,仅仅是在还税法的本来面目。但是中国的反避税工作却面临着很多困难。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反避税方法叫“预约定价”,也就是税务部门与企业约定关联交易价格,据此确定企业利润数额征税。早在1998年,厦门市国税局就与某台资公司签订了预约定价协议,首开我国预约定价反避税的先河。2001年深圳地税局与某日资企业签订了第一份预约定价协议书。此后,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各地积极开展预约定价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这一工作进展并不快。据悉,全国现在仅签订了大约100份预约定价协议书,每年反避税所取得的税收收入甚至还不到10亿元。
人才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反避税工作进度。全国100万的税务人员中,反避税人员不足200人。一位税务局长说,培养一位反避税人才至少需要3年时间,而培养出来之后,往往又会被外企高薪挖走。
此外,地方政府有时也不太愿意大张旗鼓地反避税,这也成为了一种制约因素。一位反避税人员告诉记者,在某些地方政府看来,招商引资重于税收流失,外企越多政绩越大。有的领导认为,税务部门反避税会搞得企业人心惶惶,破坏投资的软环境。有的被调查企业则充分利用了地方政府的这种心理,到政府告税务部门的状,有的甚至扬言如果不停止调查,就要到其他地区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会作出让步,税务部门对此有时也是无能为力。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国家税务总局仍然在不断强化打击外企避税现象。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反避税工作的通知》,其中“国际合作”、“涉外税务”、“国际税收管理部门”等赫然成为强调重点,针对外资企业的反避税已经成为国税总局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大量外企长期亏损的现象,该通知明确指出,税务机关将重点审查长期亏损、微利却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的企业和跳跃性赢利企业,目标直指“亏损”外企。
避税对外企弊大于利
从企业角度来讲,避税尽管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避税对企业弊大于利。北京某大型跨国公司就曾在一次反避税调查中,补缴了一大笔税款。经过这次教训,该公司的税务经理深刻体会到,避税对外企也没好处。因为这家公司是美国的上市公司,一旦被税务部门查出纳税违法问题,就会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法律风险与经营风险。中国税务部门会要求公司补缴税款,并给予相应的处罚。美国投资者就会认为公司在欺诈他们,公司要向美国投资者、美国证监会、美国税务部门作出解释。这一切都严重损害公司形象,对股价打击也很大。因此对跨国公司来说,依法经营是头等大事。应该严格按照中国的税法,依法纳税。税务官员提醒说,为了避免此类风险,这些公司应该主动与税务部门签订预约定价协议,不要做那种对谁都没有好处的事。
王平是国内一家知名空调公司财务主管,她说的一句话朴素实在:“作为知名企业,我们从来没动过避税的脑筋。我们把纳税看成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回报,纳税越多越光荣。与其挖空心思节税避税,不如千方百计节流节支。”
高薪挖走税务官员 外企在华每年避税300亿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