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期看,石油价格很难出现明显回落。此前,美国正是对油价走势误判,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加息。石油价格高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要大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否加息,应该慎之又慎。
油价高企加息只会雪上加霜
眼前的油价高企可以看作是一种税收效应。因为一方面,油价上涨,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会推动消费物价指数走高,增加经济增长的通胀压力。有观点认为,此时应该采取加息的货币政策来化解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这时候贸然加息,对经济增长打击将会非常大。
加息与否实质上就是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哪一个优先的问题?格林斯潘选择了物价稳定优先,并解释为:"刺激的货币政策已无必要,将逐步加息,使利率回到中性。".
然而物价稳定优先并不代表着忽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格林斯潘一直非常关心能源价格对经济的影响,但只可惜格林斯潘在油价走势的判断上犯了错误。2004年6月8曰,格林斯潘指出:油价高企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投机力量,并依此判断油价将会稳步回落。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格林斯潘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加息。时隔两月,油价不跌反涨,更是突破45美元大关。格林斯潘判断出现失误。
能源价格高企抑制美国经济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明显减速。截至目前的经济数据显示:高企的能源价格确实蚕食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明显受到抑制,美国GDP增长明显放缓。
整体经济方面,工业产值增加由5月份的增加1.1%转至6月份下降0. 3%。零售额也从5月份的增长1.2%转为6月份下降1.1%。就业方面,5月份非农就业数爆增24. 8万人,而6月份,形势急转而下,非农就业人数增长仅11.2万人,月同比下降幅度达55%。到7月份非农就业人数仅增长3.2万人,月同比更是下降71%。
工人平均每小时收入由加息前5月份的增长0.3%下降至6月份的增长O.1%,月同比下降幅度达67%。而个人支出也从5月份的增长1%,下滑至6月份的减少O.7%。
消费价格指数方面,通胀压力显著降低,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仅为0.1,低于市场预期的0.2,也低于上月的0.2;生产价格指数由正转负,仅为-0.3,远低于市场预期的0.2,以及上月的0.8.美国通涨压力大幅减轻。
美国经济迅速放缓,美联储也连续调低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6月份的预期增长4.5%下调至4.2%,再下调至3.8%。美国经济三季度增长将明显放缓。
格林斯潘在7月20日对议会的货币政策陈述中也承认:能源价格高企侵蚀消费者可支配收人,促成消费支出下降,但同时他认为这应该是短期现象。
而笔者认为:考虑到能源对经济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这仅仅才是一个开始,美国经济远未走稳,油价冲击的结果将逐步显现。
能源价格短期内明显回落不现实
我们认为,能源价格短期内不可能明显回落。
这次油价高企的成因跟前两次石油危机中,油价高企的成因完全不同,前两次的成因源于供给冲击。而这次石油价格高企的成因则非常复杂,美元的长期贬值、全球性经济突然增长引发供给能力短缺、中东伊拉克紧张局势、美国夏季能源需求高峰、美国油品炼制能力不足、尤科斯破产危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油价节节走高。欧佩克实际日产量已超过3000万桶,短期内,几无多余产能。而任何风吹草动能会使原油价格再创新高。除非以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同时得到好转,否则能源价格不可能出现大幅回调。
正是基于对能源价格走势的判断,以及美国加息之后美国经济的表现,再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中国,短期内不宜加息。
能源高企抑制中国经济增长
能源价格高企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能源密度指数是指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据估计,中国GDP在6%的增长水平下,需要3.4%的石油消费支撑。这仅次子前苏联地区,远远高于美国的能源密度指数。从这方面讲:石油价格高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要大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否加息,应该慎之又慎。
另外,能源价格高企,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将加大电力生产成本、推动工业品制造成本的上涨。在工业供给过剩,企业产品定价能力弱化情况下。从生产方面来看,成本的上涨会进一步压薄企业利润;从需求方面来看,也会推进运输成本、起到抑制消费的作用。原油价格高企,将给中国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带来更多变数。对待这种潜在的恶化情况,短期内不应火上浇油,采取加息。
一方面,中国面临消费物价的虚高问题,中国的消费价格虚高缺乏持续性。消费价格虚高源于上半年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而带来的非核心通胀以及去年基数较低形成的同比增长虚高,而现在食品价格已经出现回落,再加上敲尾因素消费价格指数下半年将会快速下降。为此而加息将会犯与美联储类似的错误。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加息这种总量型手段,只能是药不对症。
只有采用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投资流向;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才是治本之道。
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与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现有的结构、体制与增长方式。储蓄分流,刺激懒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中国经济一方面是投资热,另一方面是消费冷,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55.4%,居民消费率仅为43.2%,最终消费率与居民消费率双双创出了8年以来的25年里的最低水平。
从消费角度来看,中国等东亚经济体呈现出高储蓄、低消费的增长特征,房地产等支出占居民收入很大一部分,大量储蓄资金流人房地产市场,而非消费市场。这是东亚经济增长呈现大起大落的深层原因。
大力推动消费增长,进一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问题,正是帮助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良药,负利率有助于降低储蓄率,促进消费,实现经济平稳的内生性增长。从数据来看,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幅自今年2月份以来有所放缓,到6月份又有所抬头,如果这时加息,有可能促使资金回流,储蓄存款大幅增加,这更不利于消费。
加息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自从去年以来,人民币就面临着持续的升值压力,截至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4;706.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而截至5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已经达到1641亿美元,占美国国债外国持有总额的10%,规模仅次子日本的6,681亿美元。
人民币远期汇率走势显示,自4月份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减缓,这部分得益于美国加息。而外汇占款4月份突增,从3月份的966.78亿突增至4月份的1,474亿,5月份仍维持1,498亿的高位,外汇占款的上升趋势未改,人民市升值压力依然存在,这时候倘若贸然加息,游资涌人,人民币升值压力将重现,升值压力可能会比以前更加巨大。
加息将给金融系统稳定带来变数。金融体系稳定问题一直是各国央行加息与否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更使加息成为不智之举。
唯一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加息方案是:贷款上调幅度大于存款上调幅度,也就是进一步使存贷利差扩大,但是这样又带来另一个严重问题,银行存贷款利差扩大会引发银行为逐利而增加放贷规模,经济增长中的过热成分极可能出现反弹,这与宏观调控的严控信贷政策更是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各大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国债与金融债,利率风险骤然放大,一旦加息无疑对金融系统的资产质量有较大影响。
此外,加息也不利于就业,也会进一步打压房地产,为已见成效的宏观调控带来更大的变数。
油价高企可视为一种税收效应 加息只会雪上加霜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