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保税区的作用日益突现,如何进一步改革保税区的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保税区的优势,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中国保税区改革的近期目标就是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要推动全国统一的立法工作”,“要积极进行各项改革的试点”,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昨天在深圳举行的“中国保税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课题成果汇报会上提出这些建议。
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如何进一步改革保税区的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保税区的优势,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根据成思危的建议,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集中了国内几十位专家学者,就保税区管理体制与发展模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经过近一年的研究,课题组取得了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成果,成果汇报会昨天在深圳举行。
积极试点分步推进
成思危高度评价了保税区改革的战略意义,他表示保税区的进一步改革要建立在对现行体制进行回顾和绩效评估的基础之上,改革总体的目标模式是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要明确“境内关外”的法律地位,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好,区内宽松”的货物管理模式;功能定位分为出口加工型、贸易型、仓储型及综合型,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保税区是往综合型方向发展;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包括贸易、金融、仓储、信息等。
为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成思危建议推进全国性立法,同时还要保证立法的系统、科学和公正性,即要明确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等。他还提出改革分三步走,一是现有保税区的调整和改革;二是向自由贸易区的试点;三是推进保税区与港口的一体化问题。
要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
在昨日召开的“中国保税区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光华还就我国保税区功能、政策定位及管理模式等进行了阐述。
赵光华认为,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有独特优势。他以一组数字进行佐证:2002年保税区仓储物流迅速发展,货运总量为891.99万吨,同比增长96.43%,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2万标箱,同比增长36.2%,保税区应抓住我国发展物流业的机遇,将物流仓储做大做强。
据悉,我国物流业发达程度较低,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不到10%,但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将近40%。在整个商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用于加工制造的时间仅占10%,但用于物流过程时间占将近90%。很显然,我国物流业发展潜力非常大。
政策定位要与国际接轨
关于保税区政策,当前存在着“政策不统一、政策不平衡、政策不具体”等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对保税区政策定位问题认识不一,即对“境内关外”的理解不一,有的强调是“境内”,按境内管理;有的强调是“关外”,按关外管理。
对此,赵光华谈到,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按国际通行规则运行,保税区政策应参照国际上“自由区”模式进行设定。保税区是我国境内的一部分,是海关监管下的特定区域,其货物也处于关境之内,货物进出处于海关的监管之下,就进口税费而言视同于“境内关外”处理。为此,保税区的企业为境内企业,应享有境内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货物管理在进口税费方面存在着“一线、二线”不同的管理模式。
保税区是全封闭卡口式管理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就有一个“一线”(指保税区与关境外)、“二线”(指保税区与区外)如何管的问题,赵光华认为,在管理上应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宽松”的原则。
名词解释:
“自由区”是指缔约方境内的一部分,进入这部分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费而言,通常视为在关境之外。同时其附约还建议,除公共道德或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或健康、动植检或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外,不得拒绝境外货物进入自由区。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呼吁:保税区应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