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年以来,对于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淡出的争论不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传来了明确的信息:明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看似了无新意的一句话,在财政改革不断深入、公共财政框架雏形初现的今天,却包含了更为新鲜、丰富的含义。
积极财政政策已连续实施5年,成效显著。但随着政策力度不断加强,我国债务水平大幅上升。今年,国债发行量再次创下5929亿元的记录,同时,赤字率也接近3%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虽然财政收入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扩张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为此,权威人士建议,明年增发国债的规模应比今年略微减少,宜定在1400亿元左右。
那么,如何在举债规模不能继续扩大的条件下,保持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答案有三: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和实施局部减税。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关键在于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多达10余项,核心内容是:建立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对于改革的进展,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近日公开表示,今年,中央各单位都已按照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部门预算,并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进一步细化了预算编制,地方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也取得了进展;已在23个中央部门和部分省份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政府采购规模将扩大至1000亿元,采购行为逐步规范。
虽然进展很快,但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权威人士透露,明年将在试点的基础上,继续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透明度,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其中,政府采购规模将扩大至1500亿元。不久的将来,采购规模将占到GDP的10%。同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推行,将使国家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全部从国库直达个人账户,政府采购支出也直接由国库支付给供货商;各基层行政单位的银行账户和出纳岗位将被取消;在各级财政部门设立的会计核算中心,会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核算和统一管理。
伴随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财政支出结构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年初突然施行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政策为例,除少数特殊行业或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所得税和全部个人所得税的增量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分享比例今年为5∶5,明年将改为6∶4。中央从所得税增长中多分享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该政策的实施,无疑将改善中西部地区资金匮乏的窘境,启动当地需求。
支出结构的调整当然不仅是地域性的,还有领域性的。财政部人士日前表示,国家财政还将继续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同时加大对科技、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需要的保障力度。这对于社会需求的稳定增长、民间投资的逐步启动都将起到长期的支撑作用。
明年,减税政策将继续深入,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是最大看点。加入WTO以来,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呼声日渐高涨。财政部权威人士多次表示,我国将逐步统一所得税制,为各类企业开展竞争创造更公平的税收环境。今年,我国外商投资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可以说,所得税制并轨的条件正在成熟。分析人士预计,从明年开始,将逐步下调内资企业所得税,至于外资企业所得税会不会同时上调,目前还不能作出十分肯定的判断,毕竟,让外企享受"超国民待遇",并不违反WTO规则。
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也很可能在明年实施。研究表明,由于前者将资本品纳入到税基之中,等于向投资征税,因此,生产型增值税改消费型实际上等于大幅减税,其幅度相当于将17%的生产型增值税率降到约11%。好处还不仅于此。经济学家盛洪认为,外资企业一直享受着免征进口资本品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实际上一直是按消费型增值税纳税的。而对一些企业的优惠就是对另一些企业的歧视,它使市场竞争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效率损失。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将使所有企业处于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无论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改变支出结构,还是局部减税,使用了四年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提法,包含的内容已不仅仅是"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而是与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诸多政策。它们更注重长期效应,并终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财政税收:积极依旧 内涵丰富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