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税率也罢,两税合一也罢,增殖税转型也罢,人们对于中国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没有疑义,这种改革甚至成了众望所归。但问题却是,考虑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中国税改尚在众望中犹疑
“到底是改还是不改,什么时候改,现在谁说了都不算,一切还是未知数。
媒体炒得那么厉害,我们却已经麻木了。“在位于北京市羊坊店路国家税务总局大楼一间不算宽敞的办公室里,王伟(化名)懒洋洋地指着办公桌上的一大摊财经报刊对记者说。
从2004年起,有关中国将推行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的消息在坊间逐渐传开,到了2005年1月,一场有关内外税合二为一的讨论,将媒体和公众的眼球悉数吸引过去。
作为对这场讨论的点缀,一篇关于54家大型外资企业联名上书国务院要求延长税收优惠期的报道文章,让这场税制改革讨论变得生动起来。
不过,楼继伟的一番讲话,却让这场原本有些活泼的讨论刹那间凝重无比。针对54家外企的“联名上书事件”以及有关外企对中国税制不稳定的批评,身为中国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楼继伟义正词严地从“国家主权”的角度予以驳斥。
在1月16日的“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这位心直口快的高级官员一面措辞严厉捍卫税政主权,一面却又罕见地将一份尚未出台的中央宏观政策在众多媒体记者面前和盘托出。
按照楼继伟的说法,本轮税改的核心话题——内外资企业两税合一的政策——早已制定好了,单等送至全国人大审议。
可是,王伟却对楼的“坦言”表示否定,“尽管方案早就制定,但2005年的人代会是肯定不会讨论税法的事情了。”王伟非常肯定地说,因为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内外税统一的话题,“一时半会落实不了”。
“其实,包括外企的老板们在内,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企业所得税内外合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但问题是,这个话题已经超出了经济层面,而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正因如此,一切都复杂化了。”王伟解释了国家税改政策迟迟不能提交立法机关审议的原因。
税改,照顾谁的利益
1月22日,就在北京的大小媒体为税制改革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远在三千里之外的浙江湖州邵先生家里也响起了一阵争吵声。邵家在北京读大学的儿子小邵从学校带回的一张报纸,引发了一家三口的争执。
这份报纸上写着,2004年全国共入库税款25718亿元,同比增长25.7%,增收5256亿元,总收入和增收额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在高税收的基础上,2004年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4200亿元,增长106%,增加216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将2003年以前累计所欠退税2004亿元“老账”全部还清,并办理当年出口货物退税和免抵调库219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外贸出口。
“这可是好事啊,税收得多,国家越来越有钱,就有能力投资各个领域了,比如扶持大学建设、兴建公共设施、为老百姓的医疗、保险等买单。”学工科的小邵立即想到了税收能带来的直接好处。
邵妈妈对儿子的看法显然非常赞同,她说:“是啊,过去我总听说国家财政是赤字,每年欠下许多债,这下可好了,要是外国人支持台湾闹独立,我们有钱买最好的飞机大炮和军舰跟他们拼。”
“你们懂什么!知道这些增加的税钱是从哪来的吗?是向中国企业收上来的。现在的税收制度是牺牲中国企业的利益袒护老外的利益。”身为当地一家企业老板的邵先生话语虽然粗鲁,言谈却显得有道理:“我国对老外的企业实行低税率,对中国人的企业却实行高税率,时间一长,国家少征了老外的税,不仅白白损失了一大笔钱,而且还造成不公平竞争。”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