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国国会提交法案威胁说,如果中国不废除人民币的联系汇率,便会对中国进口货品征收27.5%的关税。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9月18日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表示,这样的举动表明美国正转向保护主义,将矛头指向中国。
罗奇说,在经济不景气时,政治家永远需要找寻代罪羔羊,这是中国最近再受责难的真正原因。这种措施将对美国、中国以至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使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噩梦再现。
罗奇称,他估计这项法案获得通过的机率不会超过两成。然而,随着美国政治气候逐渐升温,这项法案通过的机会将会增加。如果美国仍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让人忧虑会有更多的保护主义措施即将出台。
罗奇分析认为,美国国会此举的经济依据十分薄弱。最明显的是,人民币与美元挂钩自1994年以来丝毫未变。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则由1994年的300亿美元上升至2002年的1030亿美元,并非由于币值导致的相对价值变动所致。过去10年,中国出口值上升3倍,当中65%源于西方跨国公司和合营伙伴在中国的附属公司。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内建立日益重要的地位并非通过不公平手段所取得,而是发达国家的大量资金自愿流出的必然结果,因为高成本的工业国家需要中国来维持生存所需的竞争优势。中国为缺乏储蓄的美国人民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提升了他们的购买力。如果减少对华贸易,美国的外贸失衡将转移到货价较高的贸易伙伴身上,效果等同于对美国消费者加税。
罗奇称,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失控,令美国国民储蓄率偏低的问题复杂化,使得庞大的贸易赤字成为美国吸引外来资金以支持内部经济增长的惟一方法。美国国会将矛头指向中国,其实是在推卸对美国当前的困境所须承担的责任。
罗奇重申了他前一次的观点,中国最近再受责难的真正原因与经济因素没有关系,一切完全在于政治家找寻代罪羔羊。
罗奇认为,这场出于政治原因的攻击,其实反映出不平衡的世界所面对的一个更深层的宏观问题。但正如茶壶里的蒸气,压力最终必须获得释放,这方面有两个选择:一是采取调整美国往来账目的经济手段,一是采取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的政治手腕。现在来看,用经济手段解决的机会正在消减,而诉诸政治手腕的机会则在提高,仿佛会重蹈上世纪30年代的覆辙。
1930年,美国参议员史慕德及众议员哈利联手提出法案,大幅提高进口关税。当时股市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共和党政府倾向采取保护主义,以缓解美国工人的困境。美国总统胡佛1930年6月签署通过史慕德—哈利法案,触发全球贸易报复行动,导致世界贸易迅速滑落,很多人相信这是其后不久出现大衰退的导火线。
罗奇称,在泡沫破灭后的今天,我们实在不应忘记这种惨痛教训,但这正是政治现实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压力所产生的风险。我们是否一定要重蹈历史覆辙呢?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