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董事长潘刚忍不住发威了,其炮口直指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潘刚表示,正是由于内资企业承受比外资企业高得多的税负,造成“行业老大”伊利的利润低于竞争对手。 |
36岁的潘刚执掌着中国最大的乳业集团伊利。从质检员到“中国液态奶第一人”,一路走来,临危受命于“高管风波”之际的潘刚表现出了超越自己年龄的冷静。劈波斩浪之后,“潘刚时代”的乳业航母伊利将驶向何方?
潘刚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1992年7月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伊利集团。
1999年,组建中国乳品企业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出任总经理,有“中国液态奶第一人”之称。
2002年,在伊利工作10年之后,质检员出身的潘刚坐在了伊利总裁的位置上,成为中国大型企业最年轻的“少帅”之一。
2005年6月,在伊利“高管风波”中临危受命,出任伊利董事长兼总裁,全盘掌舵中国最大的乳业航母。
2006年是潘刚的本命年。坐在早报记者面前,这位中国最大的乳企“掌舵人”一次又一次以略带戏谑意味的口吻感慨,自己被对手的跟随战略弄得“身心疲惫”。
这一次,在世界乳业大会上,伊利的最大竞争对手都高调布展,惟独“疲惫”的伊利缺席展会。
潘刚笑称,自己承受着比竞争对手高得多的税收,让他没办法动不动就拿出上亿元策划营销活动。
“年轻是伊利的特点。”在年轻的潘刚看来,这是自己的本钱,“我们的员工平均年龄是26岁,管理层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5岁。我也很敢用年轻人,我手下有五大事业部,总经理全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还有几个工厂的厂长都是80年代的。”
不太看重利润数字
东方早报:很奇怪,伊利为什么没出现在展会上?
潘刚:世界乳业大会是一场行业内的盛会,主要不是面对消费者。在这个行业内,大家对伊利都很熟悉,就连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都知道伊利是中国乳业老大。事实上,伊利也是这次展会主要的赞助商之一,只不过伊利比较低调罢了。
东方早报:2006年中报显示,伊利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0.17%;蒙牛为75亿元,增长58.7%。蒙牛不但在销售规模上直逼伊利,在增长速度上甚至更胜一筹,今年伊利还能继续坚守老大地位吗?
潘刚:这个问题很好,今年我们营业收入第一没有问题,明年也不会有问题。但我们并不太看重这些收入、利润方面的数字。什么是老大?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所谓老大,是能够稳健成长并带领整个行业朝正确方向前进的企业;所谓老大,是能为社会承担责任并为国家创造财富的企业。
竞争对手缴税比我少
东方早报:伊利和蒙牛之争,大家都认为有两个冠军:伊利规模第一,蒙牛利润第一。听说,伊利、蒙牛2005年实际所得税率分别为31%和10%,蒙牛比你们要少交很多税,例如,你去年纳税近9亿元,今年上半年纳税5亿多元,据说是蒙牛的三倍左右,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潘刚:2005年伊利主营业务收入121.75亿元,全年纳税近9亿元;2006年上半年,伊利集团纳税5亿多元,而第二名不到2亿元。我如果不是多缴税3亿多元,而是把这些钱拿去频繁做活动,销售收入提升十几亿不是很难的事情。
东方早报:没有外资参与的伊利税负最高,现在您是否特别盼望赶紧实现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这样大家的税率就相同了,伊利的优势会更明显?
潘刚:积极纳税是每个企业最基本的义务。我们会一如既往地积极纳税。
迟早是“上海老大”
东方早报:在上海,伊利与光明的有一定的差距,伊利想做上海老大吗?
潘刚:我们的冰淇淋在上海销量已是第一,其他业务在上海的成长速度也是最快的,应该说,成为上海老大只是时间问题。但我们更看重企业是否良性发展,是否在发展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核心能力。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市场。上海人的思维方式、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都非常有个性,前卫且多样化。但是一旦你进入他的心里,上海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就会非常高。所以,进入、开拓、占领上海市场,对于企业来说,每一步都有新挑战,但是接受这样的挑战让人兴奋。
目前,我们以高品质的产品,在上海市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我们会因上海消费者的需求而“变”,推出更加适合上海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口味的产品。与消费者一起追求更健康更时尚,这是伊利在上海做市场所秉承的理念。
二三线市场烽烟四起
东方早报:伊利一直在开拓市场空白点,今年在二、三线市场的发展如何?
潘刚:为了做深做透中国市场,伊利集团已经在全国十多个销售大区都设立了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伊利集团“织网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生产、销售、市场一体化运作,对每个市场进行精耕细作。也就是说,伊利集团现在完全有能力根据各地区消费者的需求,灵活调整供给:一线大城市的消费者在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后,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可能会需要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二、三线市场的消费者随着观念的改变,逐渐形成消费乳制品的习惯,伊利集团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鲜、最健康,同时也是普通消费者喝得起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在二、三线市场,伊利集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取得的业绩已经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我们还会更加努力,因为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大家可以期待伊利2006年第三季度财报,相信会令大家很振奋。
东方早报:你认为乳业巨头下一阶段的争夺热点在哪里?
潘刚:中国乳业发展资源的稀缺性是乳业竞争的根本原因。所以下一阶段,围绕着奶源和消费市场的竞争不会停歇。尤其是随着伊利对二、三线市场的开拓,光明、蒙牛等企业也相继跟进,所以,几大品牌在二、三线市场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全国有几千家乳品企业,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非常不正常的。从大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全国性品牌的进一步壮大、区域性品牌的逐步萎缩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中国乳业的发展,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伊利现在领先,但是我们不会骄傲。伊利要和刘翔一样,冲到最后,笑到最后,这才是最重要的。
潘刚急呼“两税合一”
这一次,伊利董事长潘刚也忍不住发威了,其炮口直指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潘刚表示,正是由于内资企业承受比外资企业高得多的税负,造成“行业老大”伊利的利润低于竞争对手。
伊利对内、外资税收不统一有着切肤之痛。采访中,潘刚不止一次表示,伊利是行业内公认的纳税大户,每年缴纳的税收比竞争对手高出好几倍。
公开资料显示,上半年,伊利继续领跑中国乳业,其主营收入为79.33亿元,蒙牛为75.5亿元,光明乳业为34.76亿元。但在净利润方面,蒙牛跑在了伊利前面———上半年,伊利、蒙牛、光明的净利润分别2.02亿元、3.43亿元和0.91亿元。
在潘刚看来,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原因在于,竞争对手的外资身份让其可以享受比伊利低很多的税率水平。“2006年上半年,伊利集团纳税5亿多元,而第二名不到2亿元。”
从年报中可以看到,伊利、光明、蒙牛2005年实际所得税率为31%、27%和10%.而蒙牛享受低税收的背景是它2002年9月为在香港上市,由一家民营企业改制为合资企业,从而拥有了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的特殊政策。
自1994年起,中国一直实行“全球罕见”的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延续至今。眼下,无论是在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方面、所得税优惠政策方面还是地方税方面,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都有很大的优惠,拥有“超国民待遇”。
近年来,“两税合一”的呼声正日渐高涨。作为对这一呼声的回应,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决定逐步实施“两税合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意见,2008年以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有望统一,税率大概在24%或者25%.
对此,潘刚表示:“我们一方面呼吁有关机构、媒体在评价企业时,应把纳税额、对社会贡献看做重要的指标,企业的发展不能唯自身利润是图。另一方面,我认为积极纳税是企业起码的商业道德,希望更多乳品同行不要仅仅考虑企业自身利润,加入到积极纳税这个行列,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企业发展与对社会贡献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