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是最直接的,而降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率的作用则比较间接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而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前11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6%,几乎是消费增幅的一倍,投资、消费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对于如何促进内需,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只有居民腰包鼓了才能促进消费。而如何实现“民富”,杨志勇认为,减税不失为一个有效措施。
记者了解到,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让我们国家看上去很富裕,而曾经实施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并带动经济增长。但是,在国家投资主导下,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得到改变。这种结构性矛盾与扩大内需的要求,正逐渐要求“国富”慢慢过度到“民富”。
据了解,我国2004年首次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当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在新的财政政策下,为促进内需,我国可以利用可用的减税空间,和必然要大力推进的税制改革相结合,水到渠成地发挥减税效应。
对于减税在刺激经济方面,在美国曾“屡试不爽”。据了解,减税一直和低利率有着相当的能量,推动着美国的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但是减税政策在中国却鲜有进展:2005年,个人所得税和农业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为1600元,并全面取消农业税。
杨志勇表示,目前我国要促进消费,要实现“民富”,首要的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而降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率所产生的作用则比较间接。“我国正在探索的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也都将产生一定的减税效应。”杨志勇指出,只是现在还未出台。
同时,杨志勇认为,减税要考虑到财政收入减少后的效应,可能会影响政府在经济中的其他职能。此外,我国的税收结构以增值税等流转税而非所得税为主,所以减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小于财政支出。
杨志勇表示,减税是促进内需的一个手段,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系列保障制度,让居民敢于消费。
促进消费根本在于“保障”
如何促进消费?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杨志勇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刚都异口同声地指出,减税只是促进消费的一个手段,而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居民“敢不敢消费”,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消费风险太大。
11月25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披露,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
彭刚指出,中国的体制改革目前没有完成,老百姓面临着社会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消费总有后顾之忧,诸如家庭中的教育费用、医疗、养老等开支都是不小的负担,现在年轻人也大都面临着创业成家的压力,随着居民住房价格的飙升,买房一族大多只能紧衣缩食,无力顾及其他消费。
目前,我国国民储蓄率高达50%以上,就是为了应付将来诸多的风险,因此尽管国内经济学者都在提出提高消费、降低储蓄的对策,消费还是相对不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樊纲近日也撰文指出,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可支配收入低,而社保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都是导致储蓄率过高的原因。
虽然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增速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樊纲指出,我国收入差距较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目前在所有就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低收入阶层,要么是打工仔、蓝领,年收入平均仅万元左右;要么是还在农村的农民,每年仅3000元。他们的消费倾向很高,储蓄率很低,但在整个经济中,他们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每年新增GDP只有40%左右归这些低收入阶层所有,而且不是由于工资率提高,主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剩下60%的新增GDP被高收入群体所获,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平均下来,整体消费倾向很难提高。
杨志勇表示,为了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进而扩大即期消费,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有专家指出,要继续改善消费环境。
应该注意到,我国居民消费目前正处于结构转换期,在此期间,消费重心将从过去的“吃、穿、用”转向“住”与“行”,也就是要从家用电器等万元级商品的消费台阶跃上住房和汽车等10万元以上级商品的消费新台阶。实现这种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往往需要多年的资金积累。如果有银行消费信贷的支持,再加之相应鼓励措施,这一过程无疑会大大加快,消费规模亦将随之有效扩大。
“有钱花不了”也是一种痛!
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当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而在上世纪80年代曾达62%.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加剧。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抑制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很多,除了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高、医疗费用上涨、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改革不明朗等原因以外,消费环境缺乏诚信和竞争的无序化也迫使消费者“捂”住了钱袋。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有关欺诈的消费者投诉数量明显上升。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食品安全缺陷、商业欺诈、消费陷阱等现象限制了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
目前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除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以外,消费不方便、不放心、不实惠已成为抑制农村消费的三大“拦路虎”。调查显示,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农民占74%,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坑农害农事件也时有发生。
消费环境的不和谐、不安全,导致了“有钱花不了”现象,进而影响了国内总需求的扩大。
为营造和谐、诚信消费环境,2005年起,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各部门在全国开展了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流通业市场秩序,商务部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于近期出台了《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对商业零售行为予以规范。
2005年起,由商务部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到2007年底在全国建设25万家连锁化农家店(农村超市),覆盖全国7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和各项利好政策的实施,今年以来,国内消费增长呈加速之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911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