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新闻:财会资讯财经资讯财税资讯审计资讯考试动态: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各地动态: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辽宁吉林山东内蒙古山西更多

首页>会计资讯>财税资讯> 正文

经济税收交相辉映 区域发展呈现多元特征

2006-3-17 0:0 季统 【 】【打印】【我要纠错

  “十五”期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及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地区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区域税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征。

  地区税收发展特征明显一是发展普遍加快。“十五”期间,各地区税收收入规模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广东连上3个千亿元台阶,到“十五”末年规模超过4000亿元,稳居地区收入榜首;上海突破3000亿元,仍居第二位;江苏、北京、浙江、山东达到2000亿元;辽宁和天津迈上1000亿元新台阶;河北、福建、河南、四川、黑龙江、山西、湖北、云南、湖南、安徽10个地区的收入都超过500亿元,分别为968.72亿元、875.99亿元、807.65亿元、732.53亿元、717.57亿元、701.2亿元、689.16亿元、682.39亿元、615.23亿元、541.26亿元。收入规模超500亿元的地区比“九五”末增加了11个,收入比重由59.9%上升到88.1%;除西藏外,陕西等12个地区的收入均翻了一番。

  二是增长持续稳定。“十五”期间,全国各地区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山西的年度收入增幅基本稳定在20%以上,5年平均增速达到30.5%;天津、江苏、浙江、重庆4个地区收入增幅稳定在15%以上,5年平均增速分别达24.4%、24.6%、23.8%、19.6%;北京、河北、内蒙古、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贵州、陕西、甘肃、新疆14个地区收入增幅均在10%以上,5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2.4%、21.7%、28.8%、19%、17.7%、17.3%、17%、17.5%、16.2%、20.2%、19.7%、21.6%、18%、20.9%;其他12个地区收入增幅也基本呈现平稳上升态势。“十五”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各地区税收收入平均增幅全部超过10%,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等18个地区收入增幅超过20%,山西和内蒙古超过30%。

  三是贡献格局依旧。“十五”末年,收入增量位居前10位的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天津、河北、山西、辽宁的收入贡献率分别为11.9%、10.5%、8.5%、7.6%、7.6%、7.2%、4.6%、4.1%、4%、3.7%,收入合计占全国税收的69.7%,收入贡献率与“十五”初年前10位地区基本一致。收入增量位居后10位的西藏、宁夏、青海、海南、甘肃、吉林、重庆、广西、江西、贵州的收入贡献率分别为0.03%、0.3%、0.3%、0.3%、0.6%、0.7%、0.9%、1%、1.1%、1.2%,收入合计占全国税收的6.3%,收入贡献率与“十五”初年后10位地区也基本相当。

  区域经济税收异彩纷呈“十五”期间,国家实施“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增长”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等重大战略,加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全面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实现了全方位开发的新格局,区域税收在政策和经济的拉动下,呈现出引人注目的亮点。

  “四大经济区域”全面发展,税收成果映衬经济特色。“十五”期间,东部地区领跑全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递次跟进,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使得税收收入各具特点。

  东部地区:转型。“十五”期间,按现价计算,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分别高于中部、西部、东北三省3个、1.5个、4.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也以总量7.26万亿、平均增幅20.3%、占总收入比重66.5%的成绩稳居“四大经济区域”之首,担当“领头羊”角色。“十五”后期,东部地区将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转变增长方式和结构优化升级上来,经济税收增长的弹性系数也相应理性回归,2001年~2005年分别为1.8、1.1、1.3、1.3、1.1,“十五”末年的2005年比“十五”初年的2001年降低了0.7,反映出税收与经济日趋协调发展的关系。

  西部地区:提速。“十五”期间,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地区予以重点扶持,拉动西部地区结构快步调整,特色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体现在税收上,5年间增速不断上升,2001年~2003年增幅超过10%,2004年~2005年超过20%,其中2005年达到21.7%,比2001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各地区中,内蒙古增幅提高了32.8个百分点,云南、贵州、青海3省提升幅度也在10个百分点以上。

  东北三省:调整。“十五”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步伐相对滞缓,2001年增幅仅为9.1%,2001年~2003年,税收收入增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为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支持力度,从2004年7月1日起,在8个行业率先实行增值税转型,经济运行逐渐好转,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税收呈现恢复性增长,2005年增幅达到15.3%,比2002年提高7.7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跃进。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中部地区凭借有利的区位和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开始进入发展的快道。按现价计算,2005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2%,比2001年高出8.4个百分点,扭转了长期以来发展速度低于东部地区的局面。税收收入增幅达到了25.6%,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分别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6.4、3.9和10.3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实现了新飞跃。

  “三大经济圈”快步发展,税收地位举足轻重。经过多年的健康运行,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最早崛起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对我国南部乃至全国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的环渤海经济圈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人口约占全国的3%,但生产总值占到50%左右,引进外资占全国的60%以上。“十五”期间,“三大经济圈”加速发展,核心省市税收收入年均增长20.3%,高出全国近1个百分点。“三大经济圈”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以上,2005年核心省市完成税收8781.86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28.5%;珠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次之,2005年核心省市完成税收4203.08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13.6%;环渤海经济圈开发时间最晚,2005年其核心的京、津两市完成税收3580.53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11.6%;以上三大经济圈核心省市2005年收入总量达到16565.47亿元,增长18.5%,占全国税收收入的53.7%,占据了半壁江山。

  开发区经济高速发展,税收实现跨越式增长。逐渐发展壮大的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十五”期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吸收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着25%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4年49个国家级开发区和5个享受开发区政策的园区,共完成生产总值6601.44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8%,比上年增长32.4%;完成税收收入933.04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3.6%,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开发区经济以其资金、技术、人力和不断提升的发展速度,成为我国税收的一个潜在增长点。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区域经济体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和要素整合步伐,构建多极拉动、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全新发展格局,区域税收也将与经济相适应,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总量规模将全面扩大,结构质量也将进一步优化。

相关热词: 经济 税收 区域 多元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