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增长18.3%,3月份又有大幅增长,达16万亿元。储蓄增长如此之猛令人咋舌。是老百姓钱多得无处花,非要存在银行吗?不是!央行的调查显示,居民选择储蓄主要是为了积攒教育、养老、医疗等费用;是他们偏爱年息仅2.25%、还要交缴利息税的银行储蓄吗?也不是!4月1日,2006年二期400亿元凭证式国债开始发行,不少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
老百姓图的是国债不用交税,三年期国债收益比同期税后银行储蓄多0.55个百分点,100元多得5角5分。为此一些大爷大妈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苦苦等待。这些,无不折射出老百姓不敢消费、想法儿让钱生钱的无奈与苦涩。
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率,喊了多少年,就是见效不大,关键是配套政策措施跟不上或打乱仗。降低储蓄率,有关方面没少费心思,又是降息又是加税,可居民存款越增越邪乎,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着力点有问题。促进消费,最重要的是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减轻消费后顾之忧,这不仅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相应配套。
这几年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在加快。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开始跟着国际市场走,几千万元以上的大额长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也有商量,然而,广大老百姓持有最多的小额存款利率仍处于严格管制、低位凝固状态。存款利率长期低落,固然使银行得以低成本放高贷,扩大盈利空间,让部分企业减轻了利息负担,但却转移了部分居民财富。利率改革放宽贷款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可自行确定信贷资金价格,贷款冲动明显,不少资金投向了暴利的房地产业及固定资产领域,借钱给商业银行经营的广大存款人不仅没有跟着沾光,反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交缴利息税,更压缩了老百姓的生利空间。如此加剧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收入越低越不敢花钱,越要存钱。利率低,生利空间小,后顾之忧多,只得加大基数,拼命增加存款,储蓄余额焉能不高?居民消费怎么热得起来?
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个基本步骤,“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我们虽可说长道短,却也懂得不可操之过急,只能殷切地期盼,快些再快些,让利率真正反映资金价格,让老百姓多些选择。
利息税恢复征收7年,每年约给财政增加收入二三百亿元,但从实践看,其挤压消费的效应远大于转化储蓄的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减轻消费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应有所作为,该改革的继续推进,该调整的尽快研究,这对于改善居民预期、公平调节收入,或许是一种积极和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