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为期3天的“2006全国首届税票类展览”在京城报国寺闭幕。约有20个省市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近30部、150框邮集参展。从中国第一套印花税票到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税票,从地契、护照、毕业证书到婚书、自行车牌照……千余枚税票向人们展示了一部税票发展史。
珍贵税票纷纷现身
走进报国寺后大殿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国第一套印花税票”的8框邮集。这8框邮集来头可不小。它曾于2005年走出国门,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国际邮展,并一举拿下税票类金奖的桂冠。这是我国税票类邮集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奖项。而这部邮集的主人就是中国税票集邮研究会(筹)会长蔡正钧。
在现场,蔡正钧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有关这部邮集的点点滴滴。我国第一套印花税票图案为“长城图”,5枚一套,面值有1分、2分、1角、5角和1元5种。该种税票样票据说在民间存世量不超过两套。此部邮集以1913年6月23日一份名为《爱国报》的报纸开始,这份报纸刊载了我国发行第一套印花税票的公告。
这些印花税票的身影出现在地契、营业执照、股证、毕业证书、婚书等众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而每一样所贴税票的多少又不尽相同。如蔡正钧收藏的4张毕业证书,一张1917年山东掖县的小学毕业证书贴1角“长城图”印花税票,1924年山西新绛县的高小毕业证书则贴2角印花税票,1916年浙江中等学校的毕业证书贴3角印花税票,而1921年湖北的大学毕业证书贴5角印花税票。
另外,在蔡正钧的藏品中,还有一些加盖了地名的印花税票。如加盖“中国银行”、某电报局、某交通、外交部门、陆军部等。除此之外,蔡正钧还收藏有一版加盖“喜”字的婚书印花税票,据说目前仅存此一版。
蔡正钧的另一部税票邮集“中国西部地方印花税票”,介绍了1920年至1940年我国西部9个地区与印花税票相关的藏品。蔡正钧告诉记者,这部邮集比前一部更难组集,他整整花费了3年时间才完成,而该部邮集也将于今年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国际邮展。
天南海北“票友”聚会
对于参加这次展览的许多收藏者来说,他们之所以对印花税票情有独钟,一是被税票的艺术美感所吸引,二是因为税票几乎遍及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收藏它们,实际上是收藏一段历史。
福建收藏者林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税票展览,这一次他带来了一部“福建印花税票”邮集,该邮集收集了1913年至1927年之间福建有关印花税票的藏品,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双旗”图印花税票为主。林伟说,每一时期政权的演变都在“双旗”图印花税票上体现了出来。这部邮集曾在福建省税票展览中获得过金奖。
与林伟一样,重庆收藏者钟列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税票展览。他的参展邮集为“中华民国地方版印花税票”,时间跨度是1917年至1928年。钟列说,印花税票一般为中央发行,可这一时期,时局混乱,因而出现了一些地方军阀印制的印花税票。而这类税票历时短,范围较窄,存世量十分稀少,有些甚至是孤品。如1920年,浙江省印花税票款被军队机关截留,抵作本省军饷,北京财政部由此停发印花税票。于是,该省便自制印花税票,即浙江“钱塘风光图”印花税票,目前仅发现一枚。
在印花税票的收藏者中,有些本身就在税务部门工作,因为这个原因而喜欢上了税票收藏。而工作又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条件,按照他们的话说,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江苏收藏者傅兴亚便是其中一位。
傅兴亚从1989年在地方税务机关工作,渐渐地对印花税票产生了兴趣,尤其是自行车牌照印花税票。此次展览中,他参展的便是一部“江苏省自行车使用(牌照)印花税”邮集。其中有一张江苏省南京自行车牌照完税证,该证显示,此自行车牌照持有者应交1970年度税额3元,滞纳9天,滞纳罚金0.14元。傅兴亚说,从这一张小小的税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税收管理制度的严格。
投资收藏价值日益上升
近几年,一些省市掀起一股收集研究我国各历史时期税票的热潮,这对研究我国近代税务历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税票的集藏家们,用他们收集研究的成果,按集邮展览税票类评审规则的要求,组成邮集参加国内外集邮展览,这无疑又给税票收藏热添了一把“火”。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一部分收藏者是从集邮转向税票收藏的。在这些集藏者看来,同为纳税凭证,邮票的内涵远远没有印花税票丰富,后者涉及面要广泛得多。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印花税票的使用必将越来越广泛,其集藏价值也必然会上升。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印花税票的交易渠道还不太畅通。现在收藏者大多依赖拍卖市场或收藏者之间的交流交易获得。另外,收集税票是需要一定经济实力的,有些税票需要上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票收藏队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