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铸币税,一方面可以解除目前“外汇占款”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过度流动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民间的税负
2006年全国总税收达到3763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1.9%,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增幅10.7%。国家税务局局长谢旭人近日详细解释了税收增幅高于GDP增幅的多种原因,例如价格因素和收入结构等。
这些理由可以说是“言之有理”,但事实是,税收在去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仍然表现有大幅的增长。谢局长不厌其烦地解释,用心良苦,透露出唯恐产生政府过度征收的怨言的尴尬。
虽然税收增幅大于GDP增幅,但中国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减税并不是必然要诉求的缓解之道。原因主要有二:首先,中国目前税收占GDP的比例仍然过低,减税的空间有限;其次,如果减税难免会影响财政收入,从而掣肘政府作为。
中国财政目前存在着另外一个困境,就是中央财政相对宽松而地方财政较为紧张。很多人认为国税与地税的税收分配比例不均造成了这一问题。在国税、地税分配体系未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地方上备受诟病的医疗、教育市场化改革以及“土地财政”就有了酝酿和生存的可能空间。
前不久,国务院批准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欠税,已显见中央财政让利地方财政的势头。但这样的豁免,目前只能在局部地区实施,如果在全国推广的话,恐怕也会成为中央财政不能承受之重。
中央财政让利地方财政将会成为趋势。但中央政府目前在此问题上表现谨慎。毕竟,如果矫枉过正,中央政府财政因为让利地方而财政紧张的话,到时产生的问题可能将比目前的问题更为棘手。
实际上中央财政有一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解决对策。那就是开征铸币税。
以前的铸币税概念与如今已迥然不同。以前铸币税是中央政府在铸造金属货币时“缺斤少两”实现的,而现在的铸币税则是通过发行名义货币征收。譬如美国作为国际硬通货币美元的发行方,就在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
在1994年之前,中国的中央财政也曾征收铸币税作为财政收入的补充,这种方式曾令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间得以迅速发展。但也因为经济机制的不健全以及政府管理经验的缺乏,导致了铸币税的过度征收,从而引发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94年后,央行采用了以“外汇占款”为主要方式的货币发行机制,也就是说将外汇作为储备集中管理的同时,向社会投放相应的人民币作为新增货币。这样一来,虽然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会保持增加,但政府却再也不能征收铸币税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受惠,而只能间接地将企业和居民所缴纳的税赋作为管治报酬。
打个比方,中央与地方分别从企业和居民手中收取的税赋,是水库与下游的河水的关系。水库截流的水多了,下游的水量就会减少;中央截留的税收多了,地方的税收就相应减少。而铸币税,则等于是天上的降雨,可以直接为水库蓄水,而不影响下游的流量。
征收铸币税,一方面可以解除目前“外汇占款”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过度流动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民间的税负,同时也可以将部分税源归还地方。可以说是一石多鸟的妙招。当然,铸币税的征收一定要做到适度适量,过少和过多都会给经济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