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本轮牛市的手段
近期,中国内地股市泡沫论甚嚣尘上。我们认为,唯有资本利得税这一怪兽可以戛然中止本轮牛市的步伐,且立竿见影。央行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造成大盘短期调整,但不会改变市场向上趋势。
有论者认为,货币政策更能影响资产价格,对股市系釜底抽薪。此言有一定道理,但即使形势使然,进入了加息通道,股市转势也是一个时段后的事。征收股市投资资本利得税则不同,它对广大投资者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在中国公共财税制度有待建立、政府又掌控足以主导经济走向的行政资源的语境下,税收政策具有惩戒性、歧视性。
今春以来,一些管制主义者疾呼中央政府征收股市投资资本利得税。我们认为,一旦开征资本利得税,直接后果将是:一、沪深股市崩盘,指数暴跌一半;二、中小投资者离场,公募基金被大面积赎回,剩下的投机资金把税收计入成本,横冲直撞,疯狂坐庄炒作。股票市场可能一夜回到股改前。
支撑牛市的核心动力
本轮牛市来之不易且与过去的牛市有本质区别。随着大盘攀升,会有更多的人气急败坏地疾呼行政打压市场,但我们分析认为,管理层出台惩戒性举措的可能性不大。
牛市将继续前行,支撑牛市的主要动力除了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几大因素,我们认为,核心动力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战略———它意味着巨量优质国有资产将源源不断注入股市。在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股东鼓动下,上一轮国资和国企改制是卖给个别私人,于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都出现了需要反思的问题。新一轮改制,尤其是中央企业和省市级骨干企业改制,已经开始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在一定的边际条件下,资本市场可以到达多赢格局。道理很简单,假设国资以净资产2倍的价格注入上市公司,在股市上最后被定价为4倍,这样,以市值计,国资增值至原净资产的4倍,而最早接受2倍定价的投资者也赚了1倍。
由于巨量国有资产将注入股市,结构性机会将长期存在,起码在未来3至5年内,业绩增长和资产注入型公司仍然有较高投资回报。股改前的股市是一个纯粹的投机市场,各种原因汇集,资金入场拉升股价,于是形成所谓的牛市,同样因为原因汇集,资金撤离,即成熊市。今天,股市正在成为一个“长期有效的市场”。
不能唯市盈率定价
指称股市泡沫泛滥成灾的人依据的是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他们不懂或者佯装不懂中国内地股市的“新兴加转轨”特征。发达市场经过长期发展,是将私募融资、风险投资、创业(高科技)板、主板严格区分的,公司主营业务达不到现金流要求不能上主板,而中国内地股市以股改为契机,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洗心革面运动”,自然会大面积出现所谓的“估值混乱”。
以“股改+重组”的方式,管理层推动ST公司实际控制人更换,注入新资产并进行股改。这是今年以来ST板块走出波澜壮阔行情的边际条件。一些人大骂中小投资者把ST板块炒得鸡犬升天,搞笑的是,有基金经理一本正经地在电视上称,ST股上涨造成大盘上涨质量不高,令人疑惑的是,他们真的没有看相关公司公告,真不知道此ST非彼ST吗?
“新兴加转轨”特征造就了中国内地股市一批“歪打正着”的财富故事。比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既承接有作为抵押物的问题上市公司股权,又获得实业资产如矿山等,股改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把实业资产注入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客观上令问题公司“乌鸡变凤凰”。投资者买入这类公司股票如同买原始股,收益之高,难免令心态失衡的人忌妒。
总之,在壳资源待价而沽、高比例上市公司以种种形式重组、全流通,以及管理层激励促使上市公司释放正常利润、上市公司资产按公允价格重值等活动没有告一段落之前,中国股市具体情况决定,对于为数不少公司,无法做到以市盈率等通用财务指标估价。
机构投资者的责任
站在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立场,我们一方面警惕后果为损毁市场发展成果的聒噪,一方面希望管理层抓住牛市提供的机遇,尽快推进强化信息披露、打击内幕交易、实现发行市场化等重大改革事项。
今年以来,为数不少散户投资者视五类主要机构为“黑五类”,凡机构重仓股票一律不参与,相反青睐前十大流通股东全是自然人公司。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奇特景观呢?这同机构,特别是基金热衷波段操作、调仓频繁、震仓猛烈,行为恶庄化直接相关。散户与机构分道扬镳源于痛苦记忆,最令散户投资者反感的,是去年秋天机构发动的“二八行情”、“一九行情”,机构纷纷从原持股品种中退出,集中力量猛推大盘蓝筹股,结果,大盘上涨200点,跟随机构进入二三线股的散户投资者反倒市值缩水20%。作为对“一九行情”、“二八行情”的报复,今年以来,“倒二八行情”、“倒一九行情”频繁上演。
从市场主体共同利益出发,我们呼吁,在没有实质性大利空破坏牛市预期的情况下,市场主体间应避免恶性博弈;作为有组织的强势博弈者,机构应该以富有善意的实际行动弥合与社会资金的鸿沟。无疑,正如《基金法》所规定,基金应该为基金份额持有人谋求利益最大化,但基金又是最具有“经理人资本主义”特点的组织,由管理人掌权,所有者难以约束。基金业需要反思,现在的集体无意识与流行操作手法,是为持有人争取长时段的最大利益,还是为自身谋求短期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