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沪指跌破2100点,最低跌至2070.43点,创出近22个月来的新低,本轮调整跌幅66.2%.3天前,沪指跌破7年前历史大顶2245.43点,随后2200点、2100点关口“势如破竹”。
这轮股市下跌为何如此惨烈?中国股市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谈论股市的是非曲直,不能不提到“大小非”。
“大小非”前世今生
“大小非”,中国股市独有的产物。
中国股市自成立之日起,就伴有先天缺陷——股权结构不合理,大量的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
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暂不上市流通。这种股权分置问题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被人为地割裂,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约为2/3),且通常处于控股地位,同股不同权,极易产生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霸现象,使流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权益遭受损害。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所谓“大非”是指控股或相对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一般持股比例在5%以上;而其他小的非流通股股东,在公司不具有话语权(一般股权比例5%以下的),即“小非”。
在股权分置改革下,“大小非”股东在支付股改对价后摇身变成流通股。为避免冲击二级市场,这些非流通股上市需要一个过渡期,“大非”限售股解禁期为股改后1到3年,“小非”解禁期则为3个月至1年。
这个过渡期限业内称“限售流通股”,过了期限后可以和一般的流通股一样进行买卖,这便是所谓的“大小非解禁”。
“解禁”大潮冲击股市
股改,让股民情绪高涨,催生了2005年至2007年这波2年超级大牛市,沪指从998.23点一跃而起,一路狂冲至最高6124.04点。
泡沫被吹得足够大后,调整不期而至。
从最高6124.04点到2070.43点,超过66.2%跌幅,A股如同“过山车”让股民惊心动魄。近15万亿市值灰飞烟灭,市场人气涣散,信心几近崩溃。
股指暴跌,实为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估值过高、国内通胀、货币紧缩、国内经济放缓以及企业利润增速下滑等。除上述基本面外,“大小非”解禁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大小非”解禁始于2006年。
由于2007年10月份开始,大盘开始处于下行通道。陡增的解禁股显现出巨大的破坏能量,冲击着股市,沪指没有出现一次像样的反弹。
2008年全年解禁股份总数达到1354亿股,市价总值为2.7万亿元,而200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990亿股和1.65万亿元。
中登公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小非”累计解禁数量为414.46亿股,占全部股改“小非”比重的56.40%.其中,“小非”累计套现了180.34亿股,占比达43.51%.“大非”减持数量有限,但仍累计减持占比17.24%.
数据还显示,在1200多家已完成股改的老公司中,到今年年底将有131家公司的存量大小非全部解禁;而到明年年底,全部解禁公司将达到874家,占股改公司家数的68.66%,解禁股份合计2076.98亿股,解禁市值合计1.76万亿元。
众多基金经理认为,限售股解禁彻底改变了市场的博弈格局和供求关系,市场的估值水平将向实业资产的内在价值靠拢。在货币紧缩、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产业资本套现的冲动愈发明显。
让市场更担忧的,其实是增量“大小非”。
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市近200家新公司中,至少诞生了1万亿股增量大小非,无论是股份还是市值,都远远超过股改前的存量大小非。
经济学家韩志国认为,“大小非”成为中国股市一个最沉重的压力和包袱。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认为,中国股市真正的风险在于“大小非”问题,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中破坏力最大的“核弹”。
管理层出手规范“减持”
2008年至2010年是限售股解禁的高峰期。在这3年中将有超过3000亿股、20余万亿市值的限售股逐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相对目前沪深两市约5万亿的流通市值而言,压力无疑巨大甚至具有毁灭性。
今年9月5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实施大小非减持新规,希望利用可交换债券控制“大小非”减持,缓解市场抛售压力。
此前,监管层重拳频出。
4月21日,推出大小非大宗交易平台。
4月23日在《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实施当天,中体产业第二大股东二级市场抛售量控制在总股本的0.999%.这是两市首例缩量减持。
4月29日沪市宏达股份两个股东违规减持被曝光,为两市首例大小非违规减持。5月7日深市冠福家用大小非违规减持被曝光,为深市首例大小非违规减持。
5月8日深交所连发《关于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限制交易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做好客户解除限售股份减持行为规范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对福建恒联股份有限公司给予处分的公告》3个文件。
5月14日上证所发布《证券异常交易实时监控指引》。
7月21日证监会要求大小非减持需定期披露。
统计显示,4月21日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来,“大小非”在二级市场直接减持的数量锐减。
然而,“大小非”另辟蹊径,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大肆减持。仅5月、6月及7月的减持量分别为1.21亿股、2.52亿股和5.18亿股。
暴利税之争显股改尴尬
进入9月,A股加速下滑。“大小非”问题再次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琨的文章,李琨建议对“大小非”开征暴利税。
他认为,“大小非”所持股权不仅成本低廉,而且经过上市公司多年的分红,非常低廉的成本也早已收回。征税可以提高“大小非”的减持成本,间接地缩小“大小非”所持股票与流通股在含金量上的差别。
次日,证监会人士回应,表示对“大小非”的政策不会改变。
其理由是,“大小非”持有股权时间长,承担了企业能否上市、能否盈利的风险,和其他流通股一样是平等的,而且国有大股东和其他类别的大股东都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了对价。征税一说,是反对已经解决了的股权分置问题,重新进行“二次股改”,无异于颠覆股改成果。
“大小非”暴利税征收与否,市场展开“论战”。
网络调查显示,约95%的投票者认为应该征收,更有近50%的投票者认为需按收益的80%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