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撑起新兴市场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源地美国陷入了衰退之中,而美国的两个G3伙伴,欧洲和日本,也都遭遇了严重的困难。一时间,“中国支持论”开始流行。
包括欧美投资者在内的人士都希望,中国能够顶替美国来支持全球经济的复苏。
而在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历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黑暗的日子。未能像期望的那样,对整个地区起到支持作用。
但是,在进入2009年之后,随着中国进口的持续飙升,让国际市场都开始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有力支持。“至少从大宗商品市场来看,中国的支持作用是无法忽视的。”路易斯资本全球首席经济学家Edward Morse对本刊记者表示。
毫无疑问,中国在新兴市场中的经济影响力大幅提高。而且,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开始重新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近期已经将他对2009年的实际GDP增长率预期从8.1%上调至8.5%,将2010年的预期从10.0%上调至10.5%。事实上,绝大多数研究人士都在持续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比如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以及瑞银和美林等海外机构,也都开始上调中国的经济预测。中国经济形势的回暖,不仅让那些投资于中国的机构受益,更是整个新兴市场,甚至全球经济的福音。
新兴市场福音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已经扮演着最终需求地和加工厂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中国开始从国外进口数量不菲的农产品和能源;另一方面,由于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中国需要从商品出口国,比如巴西、澳大利亚和智利等国家进口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加工后销往欧美。
但是,自2008年第三季度起,雷曼兄弟的破产让欧美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去杠杆化痛苦,欧美居民开始大幅削减开支,中国商品的热情也在消退。
由于出口下滑,中国自然也就减少了对于其他国家的进口。2008年底,亚太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总额中,出口到中国的份额均有较大下降,其中中国台湾受到的冲击最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台湾向中国内地的出口从占出口总额27.9%(2008年上半年平均水平)下降到21.4%(2009年1月的水平)。
作为供应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如果中国能够在出口下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对新兴市场兄弟国家的高额采购,那么肯定是让整个新兴市场为之鼓舞的好消息。
而中国确实这么做了。
2009年8月份,尽管按美元计算的中国出口额和进口额依然处于同比负增长中,分别下降了23.1%和17.1%,但是中国的贸易结构却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尽管中国的出口依然相对低迷(最新数据至7月份),但进口数量正在快速复苏。孙明春表示,“如果不以价格计算,而以数量计算的话,早在6月份,中国实际进口的年同比增长率就已经转为正值,随后的7月份也维持了2.1%的同比增长。而以美元计算的进口虽然表现出负增长,但主要是因为进口价格下跌的缘故,比如燃料以及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7月份进口价格出现年同比负增长。”
孙明春进一步表示,他的研究团队预期中国的进口需求将会进一步适度增长。
那么,在出口环境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如何能够具有强大的进口实力呢?
中国需求缘何产生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的进口复苏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必须要提到的就是中国政府,农历新年以来,在央行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中国财政部门也增加了预算。
由于财政需求强劲,中国的名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从2008年第四季度的年同比23.3%,提高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28.6%和第二季度的35.9%,几乎创下了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绝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用于农村和内陆地区,因此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尤其是表现在对于铁矿石和铜铝锌铅等基础金属需求方面。
其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中国产业部门去库存化进程已经暂告一段落。金融危机肆虐时,中国产业部门不得不减少了产出水平,以求消化库存。但是,目前中国库存水平已经降低到三年来的较低水平,有必要对基础材料进行一些采购,这也有助于进口的复苏。
最后,仍与政策有关,政府推出的,旨在刺激消费的政策直接导致进口增加。比如,在2009年初,中国政府降低了小型汽车的销售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8月中国乘用车销售量出现了年同比增长90.2%的情况。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电子产品领域。中国政府推出了“家电下乡”政策,为家电提供大约13%的补贴,此举推动了家电消费的大幅扩张。尽管参与该计划的绝大多数家电制造商都是中国企业,但它们也大多是从国际生产商那里采购了大量电器零部件。
终于,新兴市场国家盼来了中国内部需求的井喷。但是,投资者也会想到,中国的慷慨付出,会不会给自己造成沉重负担呢?比如,造成贸易逆差?
不会出现逆差
在1993年,中国出现了贸易逆差。当时,按美元计的进口较前一年增长了34%,但是出口却仅仅增长了9%。这与当前的国际环境有着相似之处,当时全球也同样处在下行经济周期中,国际需求非常疲软,1993年全球GDP增长率仅为1.7%。反观当时中国国内,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政府也选择了高度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力求通过刺激投资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我们认为,在明年以及未来几年中,中国都不会出现贸易逆差。”瑞士银行中国研究主管汪涛表示,“要使中国的外贸在2010年出现逆差,进口增速至少要高于出口23个百分点。尽管我们也预计,国内需求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从而造成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但是二者的差距绝对不会那么大。”汪涛也认为,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993年的情况很难在今天重演。
首先,中国转口贸易的作用大幅加强。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由1993年的12%提高35%左右。出口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把进口来的商品进行加工后,再输出到其它国家去。尽管中国的最终需求也在扩张中,但短时间内无法匹敌转口贸易。因此,如果外部需求持续疲软,那么也将抑制中国进口的增长。
其次,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但是随着当前中国重工业的成熟,尤其出现了三一重工这样的民营股份制重型装备生产企业,中国已经不需要再大量进口设备。在1993年,包括机械设备在内的资本品(Capital Goods)占中国进口总额的40%左右,如今只占20%左右。
目前,中国进口的更多的是包括金属、能源和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而进口国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要远远高于对于机械设备的定价权。因此,中国能够从价格上更好地把握进口。
最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尤其是人民银行,积累了更多采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危机的经验。亚洲金融危机不仅给东南亚各国等开放经济体上了一课,也让中国监管机构更好地掌握了同时使用货币工具和财政手段的能力。目前的中国政府能够熟练地运用宏观政策工具,避免经济出现90年代中期那样的大起大落。目前投资者已经看到的就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开始着手调控信贷,避免在2010年出现信贷失控。而信贷得到控制后,也能有效抑制国内需求,避免因需求过于旺盛而破坏进出口正常结构。
综合来看,受益于G3经济体(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在2009年年底开始温和复苏,2010年中国的出口将恢复增长。这样一来,中国绝对不会出现贸易逆差。
上一篇: 民企海外并购实战录
下一篇: 基金在五粮液的逆向投资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