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央企的全国冲动
2010年2月25日,湖南湘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具有央企背景的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设立湘江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将重点投向优势行业,推动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不惟湖南如此,近来,各地纷纷使出“绝杀”,给政策、给资金,领导带队,进京跑部,力邀央企落地投资或重组整合本地国资。而央企也顺势扩张,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在2009年12月21日的安徽省与中央企业调整结构合作发展会议上,120多家央企、110多位央企负责人参加,央企的热情也可见一斑。
找寻对接央企的历史脉络,起点正在湖南。
据《上海国资》调查,央企与地方合作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国务院国资委主动发文推动却是在2006年,是年3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发出了《关于推进中央企业与湖南省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提出: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北靠南连、承东启西的区位特点,有着丰富资源和较好的工业基础,具有一定的产业承接能力,各中央企业结合实际情况,要高度重视与湖南省企业的对接合作工作。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第二次发文,要求各有关中央企业进一步推动与甘肃省企业的对接合作力度。到了2009年,国资委和各地的接触更是日趋密集。
对接央企“不择手段”
2009年8月26日,正当安徽在北京举行对接央企座谈会为对接央企做准备时,河北石家庄市由市长艾文礼带队也在北京频会北京各大央企高层。而在安徽之前,已有多个省份与各类央企进行了对接:在重庆,2009年6月13日的签约大会上,吸引央企超过1000亿元资金;在江苏,2009年2月20日与央企的签约金额高达2220亿。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大开发开拔之际,中棉集团、大唐电力、中海油、中石油、神华集团等央企也纷纷参与。在近5400亿元的投资项目中,央企投资项目近四分之一。仅中棉集团就欲投资22亿元,在潍坊市滨海区建设北方棉花物流园及城区储备库综合开发项目。
作为第一个与央企大规模合作的省份,从2005年到2007年,就有57个央企与湖南对接,资金总额达到1800亿元。而据记者了解,截至2009年底,湖南省与央企共对接合作项目188个,其中签订合同项目69个,引进资金413.45亿元,达成意向协议33个,涉及投资总额3600余亿元。目前,全国128户央企中,湖南省已对接70户,在湘有项目的央企达50余家,其中,中国五矿和中国建材在湘投资均达近100亿元。湖南甚至组建了央企在湘联谊会来巩固感情,吸引央企增资扩股。
在宁夏和甘肃这样相对落后的省区,更是毫不保留地欢迎央企兼并重组本地国企。宁夏国资委主任黄宗信曾对外表示,“只要注册在宁夏,税收在宁夏,就业在宁夏,能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怎么重组都行。”
不仅中西部省份,连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东部省份也有着强烈的对接冲动。2010年2月23日,在多家央企与苏州市共同举行的“发展恳谈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宝钢集团与江苏沙钢集团签订战略协同合作意向协议。同时,苏州市现场共签订项目36个,协议总金额达602亿元。目前,在苏州投资的央企(不包括金融企业)已达100多家,投资项目超过130个,累计完成投资800多亿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在上海,仅2009年下半年,上海方面就密集拜访了20多家央企,在大飞机、造船等产业吸引央企落户。而此前,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在2008年7月9日就曾表示:“上海应建立一个专门为在沪央企进行服务的政府部门。”2009年,上海对外资和民资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其中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将超过2008年的100.8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是上海依然希望在对接央企中分一杯羹,央企的魅力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地是,对接央企大潮除了应和了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的宏观调控大势之外,产权制度的放开也从制度上使得央企和地方的合作更加方便。国务院国资委产权局巡视员局长邓志雄指出:“从2003年12月31日3号令(《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生效,到今年120号文操作规则(《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操作规则》)的发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操作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这客观上也为对接中央企业提供了产权规范流转的制度保障。
对接央企的背后推手
央企与地方国企间的对接,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和国务院国资委的推动,在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种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合作,某种程度上而言,更多的是来自于后者的主动。据《上海国资》统计,2009年全年,至少有安徽、宁夏、湖南、浙江、江苏、四川、江西等九个省份举行了对接央企活动,地级市则达数十个,包括江苏苏州、河南焦作、江西萍乡、湖南衡阳等市。分析这一过程,可以清晰发现,央企与地方的联姻方式,由原先的单兵作战,逐渐演变成国务院国资委有组织地推进,地方政府“组团”参加,成为一种善意的“合谋”。
据统计,仅在辽宁一省,从2006年至今就有近4成的国企重新回到央企的怀抱。在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区,能源重化工领域的国企化风潮正风起云涌。
一夜之间,地方招商引资对象从民企、外企过渡到央企。对此,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认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吸引央企投资,实质是吸引其背后的庞大资金。” 赵晓认为,这种招商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税收,这或许也是地方积极吸引央企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积极对接央企背后的推手,是财政联邦主义现象,政府招商引资越多,财政税收越多,这是地方政府求之不得的好事。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中央投资连续下发四批后,地方已经没有多少后续项目可投。 再加之中央宏观调控转向抑制产能过剩,地方“项目帮”此次进京,便是希望能“拉”央企到地方去投资,一方面可以带来新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也希望把地方的工业项目纳入国家的“大盘子”,防止在此后的调控中被砍掉。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了各个领域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而地方政府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纳入国家的统一规划。河南省发改委官员曾对媒体表示:“ 一个五年计划,就是一个发展的政策机遇期。 将项目纳入‘十二五’计划,不仅对一个项目本身有利,对于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都是有影响的。 ”为此,河南正在计划将核电站、煤炭储备中心等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像这样的重大项目,只有纳入国家总体规划才可能获批开工建设,而谋求与央企合作,明显有利于这样的项目获批。”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看来,央企对于地方的吸引力,还有一个关键的要素:央企作为“国家队”,很多都是龙头企业,无论是钢铁、汽车,还是水泥、有色等,都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而地方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着被重组、关闭的命运,所以寻求央企合作是地方政府欢迎的。
以率先对接央企的湖南为例,借助央企巨大的融资平台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该省二十三冶建设集团、五矿湖铁、株洲化工集团等国企相继走出多年困境。同时,央企进入湖南,也促进了该省产业结构的升级,比如水泥产业,中国建材等央企入湘后,湖南省水泥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该公司旗下的南方水泥先后控股了韶峰水泥、坪塘水泥、东江水泥等8家企业,并新建了6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成为湖南省水泥龙头企业。短短两年时间,湖南省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由26%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50%以上。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德元认为,“央企大量联姻地方,只是经济发展规律本身发挥了作用而已。”以安徽为例,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有产业转移的客观需求,东部投资的相对成本也越来越高,央企资本也是资本,要寻找新的投资出路;安徽省对接央企,就是主动顺应了经济规律。
“国引民进”,还是国进民退?
央企四处出击,快速整合各地企业,一时让人侧目。
不少人担心,央企势力迅速向地方扩张,会抑制民间力量的生长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坤地产董事长黄怒波曾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将央企比作房地产市场的“野蛮人”,他甚至担心这会是“一个灾难的开始”。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显然不止黄怒波一个。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顾问保育钧认为:“地方政府傍央企,产生的客观效果就是挤占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
但张德元认为,大量央企进入,不会对地方资本产生“挤出效应”。他告诉《上海国资》:“企业之间不仅仅有竞争关系,还有合作关系;市场力量的驱动,会迫使企业寻求相互合作;地方国企和民企为什么就不能向央企的上游或下游关联产业发展呢?它们为什么就不能和央企进行资本组合或产权组合呢?这样它们既相互补充,又拉长了产业链。”
从4万亿元投资计划执行效果看,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实际上引导和带动了民间投资增长。2009前9个月城镇非国有投资增长29.5%,呈稳步回升态势,比年初回升9.2个百分点。此外,反映民间投资活跃度的房地产投资也持续回升,前9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长17.7%,比年初大幅回升。由此分析,舆论所关注的“挤出效应”似乎并不明显。
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展望》副总编何万篷认为,现在不能国进民退,而是应该“国引民进”。在他看来,作为后发经济体,中国要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光靠市场原发的动力肯定难以实现。市场是原动力,政府是推动力,只有二者和谐发展,才能推动国家的更快发展。而国家力量的传导器就是国企。
何万篷认为,我国国资国企的努力程度、辛苦程度、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民资民企、外资外企,它简直就是一个超复杂系统。说它复杂,是因为它至少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的渐进逻辑、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国内的政情社情。他认为,央企“既要改革,又要发展,还要稳定,更要和谐”,太不容易了。
即便能够这样理解对接央企,但是地方对接央企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对接能否成功,除了诚意和产业基础条件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否为央企提供优厚地落户条件,于是很多地方都在税收、土地等投资环境方面尽力提供优惠。但是长此以往,政策用尽,这场争夺战也不可避免地走样了。
另外,也必须看到,在对接中,央企所表现出来的强势,将进一步导致地方国资的弱化。甚至有人担心,中国的国资布局经过这轮洗牌后,地方国资特别是产业国资,基本上出局。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省属企业划归到央企,地方宏观调控本省的能力相对减弱,地方话语权在进一步降低。特别是央企与地方合作后,企业的人事如何安排,谁占主导?这些问题在具体对接中都是一个个巨大考验。《上海国资》记者在采访中,多位官员都回避了这个问题,也可见此问题的敏感性。
东方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邓宏光认为:“在对接央企中,地方政府还要考虑市场的想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想法,不能按自己意愿来做,否则资本市场可能是不认帐的,也不会给你很多回报,你的再融资问题就会成为很大的难题,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可能不利。”
安徽样本:
拿什么吸引央企?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表示,安徽与央企的合作将“不设条件、不限领域、不拘形式、只讲内容”
据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顾问保育钧调研,从2008年底以来,地方政府吸引央企投资,总额达到7.3万亿元,其中尤以安徽这样的后发省份在对接央企方面最为激进。据媒体报道,仅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11月底,安徽就得到2.5万亿元的央企投资,占全国总量的1/3强。
安徽的诚意与优势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在2009年共吸引央企投资1.3万亿元,目前已开工的合作项目金额达到1000多亿元。而安徽省国资委知情人士告诉《上海国资》,这个数字还是“保守统计”。
安徽省发改委提供给《上海国资》的资料显示:2009年,安徽省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大项目共计2890个,投资总额12747.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14.9亿元,同比增长40.4%。
可以说,整个安徽省的招商引资都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与央企的对接座谈会上表示,安徽与央企的合作将“不设条件、不限领域、不拘形式、只讲内容”。
《上海国资》在采访安徽省国资委负责此次对接央企活动的一位处长时,他认为,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成功对接央企的重要前提。
以合肥为例,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的观点是:做好与央企对接合作工作,要坚持大开放的理念,以干成为衡量标准。在分工上,不要受限制,千万别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定要有创造性,如果你房地产组还能搞个工业项目,我们更要表彰你;同时,也不要拘泥于层级,要以把事情干成为目标。在市委书记的强力支持下,合肥市向央企推介的招商项目达55个,总投资估算2013.2亿元。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所属120多家央企,已有40多家在合肥投资。
2009年12月21日,安徽省与央企酝酿了4个月的对接大会终于结出硕果。据安徽省国资委提供给《上海国资》的资料显示,当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率中航工业、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等120户中央企业,共980人(其中央企业负责人111人)应邀参加会议。会上,共签订合同项目66个,总投资1720亿元。安徽省有关领导评价“这是我省近年来主攻方向最明确、对接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次招商活动。”
李荣融在会上表达了国务院国资委对于央地合作意义的认识,他表示:“深化中央企业与安徽地方企业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央企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实力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德元告诉《上海国资》:“安徽对接央企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与以下几个原因分不开:第一,安徽近年来对此事一直非常重视,有规划,有措施。第二,安徽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控江近海,交通便利,紧邻长三角发达地区。第三,安徽有较好的资源禀赋,煤、电、铁、铜等资源华东无二。第四,安徽曾经是老工业基地,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基础。”
央企高歌猛进
据《上海国资》了解,截至2008年,驻安徽省中央企业已有121户,资产总额2272.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45.9亿元,实现利润82.8亿元,上缴税金103.3亿元。2009年,央企在安徽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吸引央企投资1.3万亿元,涉及能源、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目前,央企大户中国建材集团在安徽的总投资已超过60亿元,拥有30多家企业,涉及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建材、耐火材料、玻璃及制品、轻工机械与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及服务等领域,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2009年,中国建材集团又先后与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池州市、滁州市、安庆市等许多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00亿元。而华润集团在安徽投资总额也已超过120亿元人民币,涉及电力、啤酒、零售、医药、纺织、地产、燃气等多个行业共39个项目,聘用员工1.6万人,年缴利税超过7亿元。
张德元表示:“大量央企进入安徽,对于本地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他认为,其一,央企进入安徽能够壮大经济规模。其二,可以有效改善经济结构,它将直接提高安徽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填补安徽一些产业(产品)空白,增强企业(行业)竞争力,无变有,弱变强。其三,有利于增加就业。“安徽是人口大省,就业压力一直很大,所以,这个意义不可小看。”
张德元认为,从长远看,央企入徽将促进安徽农村、农业发展,只有第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农业的装备水平和服务水平才能提高,资本才会下乡。这一点对安徽这个农业大省意义重大。还有利于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因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因此而变得更好了。更能促进安徽的技术创新,央企技术创新能力强,央企大量进皖,就和合肥科技城对接起来了。
安徽在投资总量扩张的同时,投资结构也趋于优化。从三次产业看,该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三、二、一的投资规模结构,但总体变动趋势是三产投资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比重上升,一产比重变化不大。和2005年相比,三产比重下降了3.7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4.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上升了3.5个百分点。但三产中的房地产开发比重上升,由2005年的18.2%上升至20%。从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呈现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19.3%下降至2008年的11.4%;自筹资金逐年上升,由64.4%上升至72.5%。
央企助推本地国企壮大
在央企纷纷进入安徽之时,安徽本地国资国企也成长迅速。截至到2009年底,安徽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5587.4亿元,增长22%;净资产达1880亿元,增长20.8%。有9户省属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13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超过百亿元。
安徽省国资委主任桂建平表示,未来3-5年,安徽省将把90%的国有资本集中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公益性产业等领域,培养和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目前,安徽方面正在加紧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外来资金投入当地产业中,将把能源、家电、原材料等自身优势产业拿出来与外来投资紧密合作,实现共赢。
“我们将深入研究央企发展战略,找准结构调整的结合点,着力再挖掘一批有地区和产业特色的项目,做到谋划一批、洽谈一批,开工一批,确保我省与央企战略合作关系持久、稳定向前推进。”安徽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告诉《上海国资》。
不过,与央企投资的高歌猛进相比,民企民资投资则增势放缓。据了解,2009年,安徽省民间投资完成5150.6亿元,增长32.5%,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8.1%,比2009年的60.1%回落2个百分点。而2006年、2007年、2008年民间投资比重是逐年提高的,说明民间投资增势有所放缓。
上一篇: 美国经济正在温和复苏但仍面临阻力
下一篇: 财政部计划发行260亿元记账式附息国债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