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会计网校--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会计资讯

会计移动班
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2010-04-08 17:12 来源:国有资产管理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一、基本思路

  扩大内需特别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开始向10000美元过度期间,恩格尔系数将明显下降,居民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快速转变,汽车、住房、投资(股票、房地产、黄金等资产型消费)等万元乃至数万元级的耐用(耐久)消费品和投资型消费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居民对消费品的消费也将从数量型向更加注重高档次质量和品牌效应转变。我国2008年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7.9%,用于改善住、行条件和医疗、教育、通信、休闲等服务性的支出已占消费支出的50%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下降为43.7%。城乡居民消费都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均GDP有望超过5000美元。借鉴国际经验,适应新发展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要求,“十二五”扩大消费的基本思路是:继续以扩大汽车、住房消费为重点,促进汽车、住房消费热点不断扩散,逐步形成从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镇汽车、商品房的波浪式消费热潮,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着力培育和扩大服务性消费,包括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社区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尤其要重点发展旅游和社区服务,把扩大服务性消费作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需要。适度鼓励投资型消费,把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和股票市场联动作为扩大投资型消费的重点,发挥财富效应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继续普及家用电器、交通通讯、摩托车等一般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基础上,把住宅、汽车、电脑等信息产品以及休闲旅游等作为“十二五”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普遍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反对奢侈、浪费型消费,促进和谐消费、绿色消费。宏观经济政策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围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改革和制度创新,清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消费、实行内需主导的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消费政策,尽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政策建议

  (一)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消费信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泉。“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因此,要把扩大消费的长期目标和短期政策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增加广大劳动者获取收入的机会,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要在不断完善已出台就业政策的同时,制定和实施“十二五”国家促进就业规划,并把农村劳动力纳入国家就业规划,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要把高校毕业生、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和复员军人作为“十二五”期间就业工作的重点,这三类人员大多是80年代后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他们消费观念、消费意识超前,优先解决这部分人员就业,无疑将会提高即期消费能力。中央及地方在结构调整以及安排主要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时,要优先考虑对扩大就业的影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积极推动商务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自谋就业。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扩大消费,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为此,“十二五”时期要制定并实施“阶段性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十一五”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为基数),使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略快于经济增长,争取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首先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大的调整。针对目前存在的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体现不足的情况,分配政策应当向劳动者倾斜,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一要研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作用。二要适度降低宏观税负,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三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缩小居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可考虑将部分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红利”由国家统一用于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居民收入水平。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赠与税,特别消费税,遏止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调节高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促进高收入群体财富向现实购买力转化。四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者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能力。其次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要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逐步完善储蓄、债券、保险、股票、商品期货和房屋出租等多种市场,让居民拥有更多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同时还要通过稳定物价、规范资本市场等途径保证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发挥财富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从长期来看,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进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的根本出路。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到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而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如果“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就会有9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对消费将会形成有力的拉动作用。当前我国有两亿多农民工,其中1.6亿农民工跨省际流动,因此,应加快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改革户籍制度,尽快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市民化问题,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改变其生活方式,这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促进消费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要在进一步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要以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让更多的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县城市民化,通过中小城镇的建设带动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水平。二要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力度,配套推进安居工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关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使进城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改变以往身份一变了之的做法。三要在城镇化过程中让农民从土地的保值增值中得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四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用地和农民宅基地流转,创新流转模式,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民财富,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切实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加快完善和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特别要加大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争取“十二五”期间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15%左右。同时,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其次要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争取到“十二五”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农村地区,让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消除他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尽快解决农民工保险账户可转移接续问题。其三要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其四要落实三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着力解决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畴,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其五要加快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提高财政在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扶贫、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公共安全等)的投入比重,特别要加大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六要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五)改善消费环境,挖掘消费需求增长潜力

  首先,要围绕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随着城市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大城市道路、地铁、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因此,要继续加大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中等城镇和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为汽车、房地产及相关服务业大规模的消费增长创造条件。加快以铁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同时,增加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居民文化、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创造条件。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3网融合,为新一轮消费需求扩张奠定基础。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投入,大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农村电网和乡村道路,推广利用太阳能和沼气,扩大“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品种,除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外,应根据各地情况,增加摩托车、热水器、电脑、电磁炉、空调等,释放广大农民巨大的消费潜力。适应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的要求,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新型服务业的投资,开拓新的消费空间、消费渠道与消费模式。

  其次,要扩大消费信贷。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可以提高到30%左右。我国目前消费信贷占信贷余额的比重为20%左右,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要继续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贷款征信体系、消费贷款抵押担保体系,扩大消费信贷品种,鼓励住房建设公司和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发展贷款金融业务,降低消费贷款风险,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

  其三,建立健全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品牌标识认证体系、社会监督举报体系、质量监管责任体系、质量安全法规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防止价格欺诈行为,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安全、放心消费。加强农村市场秩序建设,尤其要针对家电、汽车等产品下乡活动,严把农村商品市场主体准入关,深入推进农村市场商品质量准入制度改革,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努力构建农村商品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快城乡现代化流通网络建设,加大财政资金对流通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传统流通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兴流通业态,着力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促进工业品与农副产品双向流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

  (六)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要根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特点,顺应不同层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采取更加全面、更加广泛的刺激消费政策,迎接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商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引导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同时,要合理引导消费者预期,鼓励节能型消费、无害型消费、文明型消费,避免炫耀型消费、跟风型消费、奢侈型消费。大力推广节能住宅、节能汽车和无污染产品,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樊彩跃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熊猫
正保会计网校名师高清课程免费试听
相关资讯:
热点专题:
 初级会计职称指南动态查分试题复习 资产评估师指南动态大纲试题复习
 中级会计职称指南动态查分试题复习 高级会计师指南动态试题评审复习
 注册会计师指南动态查分试题复习 会计基础知识指南动态政策试题复习
 税务师指南动态查分大纲复习 ACCA考试指南动态政策 试题复习

听过来人谈会计面试的九大经验

  对刚踏入社会的应届生来说,面试是陌生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不知道将要面临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全文]

中级会计职称妈妈级考生经验分享

中级通过考生经验分享

我们同事都是在网校听课学习,很自然的我就选择了网校……[全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移动学习完整体系
网校活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