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即将上调,到房地产会进入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再到4万亿投资升级到6万亿或8万亿,误读一次次地发生,又一次次地被澄清。一次误读是偶然,但一再发生,就绝非偶然,其反映出的,其实是背后相关利益群体的焦躁情绪。
有多少误读,就有多少期待!
两会的大幕徐徐落下,不少人在会前撑开大口袋等待感叹号,却只装进几个大大的问号——个税调整被搁置,消费券也没有确定在全国推行,而关于4万亿升级为8万亿的传闻,事实证明是海外学者的一场忽悠。
两会的一个有趣现象是,部委的官员们一次次在媒体面前“辟谣”: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公开表示,“个税起征点不上调是一种误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透露,一位记者把11日的住房部发布会,错听成了十一出台振兴规划。
有多少误读,就反映了多少民众的期待。
谁搁置了民众期待
已经说不清个税起征点上调的传闻出现了多少次,但每一次都落空。
在2008年11月底,个税改革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起征点上调预计不超过3000元。2009年2月份,又有媒体从财政部获知,个税改革将瞄准高收入人群。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告诉记者:“财政收入中,增长最快的要属个人所得税。在2000元的起征点上,不少农民工也被纳入征税范围,这已经成了一个尖锐的话题,目前最普遍的观点是应上调至3000元,更高要调至5000元以上。”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对记者表示:“应将起征点至少提高到5000元。”这位身家19亿美元的人大代表,已经不止一次提出个税问题,而记者在现场也亲身感受到,很多两会代表和委员都把个税当做一个讨论话题。
“个税起征点不上调”的报道一出来,就在一些委员中炸开了锅。有人认为,既然财政部已经定调,代表和委员的建议等于白提了。直到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出来澄清,表示未来会针对个税调整召开听证会。
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给每人全年发4000元消费券”的建议,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消费券的大辩论,赞同发放消费券的代表和委员在振臂呼应,只有财政部默不作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告诉记者:“两会的一大成果是,确立了一个扩大财政投资的架构,个税调整不在投资话题之内,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消费券对刺激经济有效用,一些地方在试行,但是财政力量并没有大力支持。”
袁钢明也对记者表示:“政府扩大投资,是为经济建立信心而来,而最根本的信心来自消费者,来自民生保障,可是在两会代表和委员缺席的情况下,部委已经提前拿走了4万亿,政府目前没有更多的钱。”他继续表示:“中央在去年紧急启动投资计划,现在赶上两会,必然会迎来一次大讨论,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太大,也受到广泛质疑和追问。”
在4万亿投资中,中央财政要承担1.18万亿,2009年至少要投入5000亿。今年要对企业大幅减税,在经济下滑中,税收不可能像往年一样高增长。“面对财政压力,居民消费摆在次要位置,在两会中谈得很少。”袁钢明说。
个税改革的呼声如此激烈,而财政部官员在两会中的回应也很专业。廖晓军称:“单纯上调起征点,高收入阶层更受益。”
袁钢明对此表示:“怕富人受益而不减税,道理上讲不通,目前反应最激烈的就是收入在2000-3000元的人群。个税调整的好处就是,不征税的范围要扩大,照顾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
民意打败房地产规划?
在两会现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一次次被记者围堵。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经确定没有房地产,但仍有记者询问,建设部还会不会有进一步的救市措施。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齐骥的一句“11日有新闻发布会”,被媒体误写成了“十一出台促进措施”。
3月5日,一些专家又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误读出“要放松二套房贷”,银监会刘明康连忙澄清。
一次误读是偶然,而多次出现误读,折射出的是房地产商和普通民众的焦躁情绪。
最有趣的一次误读,是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称“房地产业进入十大振兴规划”,而事实证明,搭上产业振兴末班车的是物流产业,而不是房地产。
袁钢明说:“成思危当时称房地产已经纳入振兴规划,是看到《中国证券报》的报道。可是成思危的发言被媒体公开后,网络中反对声一片。房价越高,房地产商越疯狂,百姓已经空前反感了。”
《中国证券报》隶属于新华社,官方媒体的信息一般不会是空穴来风,而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称,房地产被拿下是国务院的明智之举。普通民众的反应,逼退了房地产振兴规划。
袁钢明表示:“十大产业规划从一开始目标就不清晰,各大产业在抢着搭车,指望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而想要挤进来的房地产振兴规划遇到的矛盾最大,一边是房地产商,一边是老百姓,到底支持谁?如果推出房地产振兴规划,势必会演化为托市行为。”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也表示:“房地产没有入围振兴规划,这是一个决策内幕问题。房地产的产业链庞大,投资有放大效应,最容易被运动式推动,但投资过热后难以恢复平衡。10年来,房地产都是一个暴利行业,我们难以承受继续大规模透支土地,透支居民财富。”
谁最希望4万亿升级
两会前夕,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爆料,称《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提出一个升级的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将变为6万亿或8万亿。
现在,这番言论成了一个笑话,但在当时却有无数人信以为真,《华尔街日报》也称中国理应继续扩大投资。
张晓晶告诉记者:“4万亿要升级,主要来自海外市场的炒作。4万亿的投资刚刚开始落实,很难有新的投资安排。如果中央在两会期间抛出一个6万亿的计划,无疑是向全世界发出一个错误信号:中国经济遇到的挑战,超过了此前的估计,这会让市场酝酿起更悲观的情绪。”
王雍君也表示:“西方国家看得很清楚,中国政府现阶段还有财政实力,中国增加投资将转化为对进口的需求。他们指望中国扩大投资,进一步承担世界引擎的作用。可是中央和地方的隐性债务,在这一轮投资过后会更加沉重。目前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都有巨额负债,谁来关心这些定时炸弹呢?”
4万亿要升级,仅仅是海外市场一厢情愿的误判吗?袁钢明告诉记者:“在4万亿刚提出时,中央一些部委就认为,目前民间投资看不到增长,4万亿的盘子还不够大。”但他同时表示:“殊不知政府投资越大,挤占的民间投资越多。”
4万亿只是一个概念,准确地说是中央两年投入1.18万亿,另外3万亿主要来自银行,私人资本微乎其微。
袁钢明最后表示:“4万亿投资的推出,是按照‘十一五’规划来安排的,这在两会中得到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的证实。投资过程变成了强势部门大上项目,交通部和铁道部最得意,而涉及民生的教育部、民政部靠边站。”这番话,似乎很好地解释了人们对民生保障的期待为何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