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地陆续发布的一季度财政收入数据备受关注。原因不仅是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还因为财政收入增幅主要依靠非税收入的高增长来支撑,税收增幅的明显回落和非税收入大幅度增加形成鲜明对照。
今年一季度,我国财政收入近3万亿元,增长14.7%,增幅回落18.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万亿元,增长17.3%,增幅回落17.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基本呈同步回落态势。再看各地披露的数据,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及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的财政收入增长回落态势更加明显。广东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9.7%,创近3年来同期最低增幅;重庆增长11.3%,增幅回落达64.6个百分点;北京增长更少,只有1.6%.
导致财政收入增幅回落的关键是税收增幅的回落。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仅为10.3%,回落22.1个百分点。带动财政收入增长的是非税收入,同比增幅达53.3%.有报道说,许多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中,来自国地“两税”收入增长只有几个百分点,非税收入规模则迅速扩大。广东今年一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48%;天津财政收入增长30.1%,也是靠同比增长112.6%、高达130亿元的非税收入支撑的。今年一季度,天津和广东非税收入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都在70%左右。
税收增幅明显回落,非税收入增幅却扶摇直上。税收增减取决于什么,迅速增加的非税收入又从何而来?
先看税收。税收收入直接反映经济运行情况。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税收又源自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今年一季度更是创下阶段性新低,税收乃至财政收入增速随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在意料之中。又因为二三产业是税源的主力军,所以,东部沿海发达省市财税增幅下滑地更快也不奇怪。另外,结构性减税以及物价涨幅的逐渐回落,都在对税收收入增速放缓起作用。不过,二季度起,经济增速很可能开始见底回升,对税收和财政收入的正面影响将会逐渐显现。尽管如此,由于今年GDP增速目标已下调至7.5%,我国将以增加对经济减速的容忍度,来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质量,因此,即便经济有所回升,过去那种20%、30%的财政收入高增长也将很难再现,各地应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再说非税收入。这里的非税收入,是指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之外的部分,其来源相当广泛,包括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罚款和罚没收入等内容,但是通常不包括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一方面,非税收入跟经济增长不存在严格的相关性,另一方面,非税收入又不像税收征收那么规范,统计口径也不明确,因而,很多收费,可收可不收,及时收还是以后收,弹性较大。非税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小,一般在10%左右,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它多点少点都无足轻重,但经济不景气时,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双回落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反而令启动非税收入“开源”的重要性及其弹性大的优势凸显。所以,这时候非税收入出现较快增长并非不正常。
在税收增速放缓的时候,国有企业增加分红派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长等因素,对增加非税收入有着积极作用。完善制度,应收尽收,以及合规地拓展非税收入渠道,也有开源节流之功效。但同时有必要指出,对地方过快追求非税收入增加可能带来的问题应有所警惕。毕竟,政府收入名目过多,特别是非税收入使用不规范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本已长期存在,而不断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实现费改税,也一直是我们的目标。若仅因财政吃紧就任由一些地方采用行政手段扩大非税收入,势必会助长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等现象,这不但会加重企业负担,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和损害税基,也会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