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应试指南>全国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正文

2007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

2007-7-2 15:18  【 】【打印】【我要纠错

  本大纲给出了2007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和“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两个考试科目的考查目标、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

  本大纲由全国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制定,人事部审定。

科目一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诸方面的理论及相关经济政策的理解掌握、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科目设置一种题型——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经济理论和政策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的能力。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与市场经济中的垄断

  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市场经济中的垄断与政府反垄断干预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与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类型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我国国有经济调整的基本依据和政策建议

  三、公平、效率与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政策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差距及其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及其改革

  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效率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与路径选择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创新

  五、公司治理理论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

  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机制

  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创新

  六、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与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变量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宏观政策

  七、汇率的基本理论与目前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及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分析

  八、我国农村的非农业化和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我国农村的非农业化与城镇化建设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九、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涵、过程与测度

  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城乡协调发展

  十、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流动、失业、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我国人力资本的状况

  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公开失业与非公开失业

  人力资本及其形成方式以及我国人力资本的状况

  十一、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框架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与特征

  WTO框架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十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与能源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必要性、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

  我国经济增长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自主创新

第二部分  财政

  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

  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财政框架的主要内容

  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主要对策

  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制度保证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必要性

  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思路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制度保证

  三、市场经济下政府投资的职能作用

  市场经济下政府投资职能和范围的界定

  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的宏观导向作用

  完善财政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的对策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五、我国税收制度改革

  市场经济与税收优化

  增值税的类型和增值税转型的原因

  我国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税费整体改革的原则和办法

  六、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

  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的基本问题

  我国未来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的选择

  七、分税制及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内涵

  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客观原因和基本形式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的状况

  我国现行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财政分税制及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和完善

  八、预算管理制度创新

  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改革的理念创新

  绩效预算改革与实践

  九、部门预算改革

  部门预算的内涵

  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部门预算改革的目标和对策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内涵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作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十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政府采购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政府采购的方法和种类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与政策思路

  十二、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的必要性

  当前财政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

  完善我国财政监督的思路

第三部分  金融

  一、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

  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二、现代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定职能

  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三、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分类与交易工具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

  投资基金市场

  公司并购市场

  信托

  四、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内涵

  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监管实践的新趋势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及其问题

  五、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六、财政与货币的政策配合与制度协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的理论认识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的中国实践

  构建财政与货币的有效协作体系

  七、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银行业开放与外资银行监管

  八、保险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保险的功能

  保险的基本原则

  保险资金的运用及其安全性

  国际保险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保险业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九、资本市场理论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几个市场的基本内涵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与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应防止的几种倾向

  十、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趋势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资本的流动趋势

  跨国公司的作用

  国际金融的竞争态势

  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和应对的主要原则

  十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

  开放资本账户的内涵

  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动因

  中国基本开放资本账户的重点

  中国基本开放资本账户的步骤

  十二、中国金融业的对内开放

  金融体制的对内开放

  金融机构的对内开放

  金融市场的对内开放

  金融产品的对内开放

  十三、金融混业经营

  美国金融“分业”经营的确切涵义

  金融混业经营的基本根据

  中国金融分业的基本特征及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金融混业与金融监管

第四部分   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二、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

  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

  三、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内涵

  所得税跨期摊配的基本方法

  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现行规定

  四、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购受法与权益联营法

  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范围

  期末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五、分部和中期财务报告

  分部报告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分部信息报告模型

  中期财务报告的定义与作用

  中期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六、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要素

  行政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七、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观点及比较

  八、资本结构

  资本成本

  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

  九、中长期筹资

  普通股筹资利弊中长期债券筹资的利弊

  租赁融资的利弊

  可转换证券筹资的利弊

  十、资本预算

  现金流量预测的基本原则

  资本预算的基本方法及比较

  十一、企业重组

  资产重组的内涵

  企业购并的模式与动机

  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

  十二、报表分析与业绩评价

  基本财务比率分析

  现金流量表分析

  业绩评价

  科目二  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在审计理论与实务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组织指导和实务操作的能力。

  本科目设置两种题型——综合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审计理论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的能力。案例分析题以财务审计为依托,重点考查:理解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解决审计过程中不同阶段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有关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分析判断审计事项的能力;组织、安排、协调、落实审计工作的能力;综合、分析、判断、处理和评价各类材料与审计信息的能力等。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  审计理论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原则

  研究审计理论的意义

  审计理论的概念体系与理论结构

  指导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审计的本质

  三、审计主体客体理论

  审计主体

  审计客体

  审计主客体关系

  四、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的内涵

  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中的指导作用

  五、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

  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差异

  通用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设计

  六、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的作用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的类别

  审计取证模式

  七、审计评价标准与审计报告

  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报告的作用、种类与编制要求

  我国国家审计报告的内容

  八、审计环境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法律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九、审计组织

  审计组织的一般原理

  国家审计组织

  社会审计组织

  内部审计组织

  十、审计规范体系

  审计规范体系的内容与作用

  审计规范体系的含义和结构

  国家审计规范体系

  内部审计规范体系

  社会审计规范体系

  十一、国家审计法治

  国家审计实体法治化

  国家审计程序法治化

  国家审计的执法行为

  十二、审计管理

  审计资源管理

  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成果管理

  十三、效益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

  效益审计的涵义

  效益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专项审计调查的涵义

  专项审计调查的分类

  第二部分   审计案例分析

  本部分所运用的技术与方法主要有:

  一、审计程序的安排

  审计程序的设计

  审计目标的确定

  不同审计阶段对审计方法的选用

  审计程序的控制

  二、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审计风险评估

  三、内部控制测评

  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

  内容控制的初步评价

  内部控制测试

  测评结果的运用

  四、审计抽样

  抽样方法的选择

  货币单位抽样法的应用

  五、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方法及其选择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准备阶段的运用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报告阶段的运用

  六、审计取证的一般方法

  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等方法的运用

  七、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日记的编制和管理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日记的编制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日记的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日记的管理

  八、审计报告与审计结果的利用

  审计证据的汇总与评价

  对所审计事项的综合评价

  编写审计报告和作出审计决定

  九、审计信息的整理与编写

  审计信息的加工整理

  审计信息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