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书评
韩贺彬出第二本书了,让我写个书评,我说我怕写不好,这是真的。
虽然我做了几年的读书版,但若论写书评,还是个生手。当然,我也偶尔写篇把书评类的玩意发在报纸上,但那,都有些原因,或者是那书的确好,好得让你有冲动,必须写点什么,再或者,那书后的人或事让你感动,否则以我之水平,断不敢乱写书评。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故我的书评实属快意之一种,谈不上深刻,但感性,不玩花枪,也不掉书袋,属于实话实说吧。不感动我,我不敢写,也很怕写。
这个年代,虽然文学边缘化了,但文学人还是很多的。有一种是职业,比如我就属这一类,吃这碗饭当然得做这件事。另一类人,是出于爱好,比如韩贺彬吧,就是这一种。因为爱好而写文章,而钻研文学,而爱好若与天分相结合,再有勤奋为助力,则其作品,肯定多且好。我的朋友中,有相当一批人,就属于此类。他们不在乎稿费,更不在乎名利,只是因为喜爱这种表达方式。
在合肥乃至安徽的文学圈里,韩贺彬的名头还是挺响的,好像无人不识韩贺彬。这与他在各纸媒副刊频频亮相有关。我所在的报纸就发过他不少文章。严格意义上说,我是他部分作品的编辑。因此,也算见证了他的文学成长。
韩贺彬算是老文学了,别看他年纪不大,但因为出道太早,十五六岁,小小少年,就在大牌杂志上发表文章,这当然算是文学早慧者。而他写的东西之多,且持续时间之长,怕也是不多的。我们做副刊编辑的,别的本事没有,独看稿的本事练出来了。多数文章我能一眼断生死。读者们多以为编辑工作量大,那么多稿子你们一天看下来,多累呀!那样的编辑肯定有,每篇文章从头看到尾,把笨功夫下死,然后给每个作者回信退稿,但那都是过去式了,那样的方式很温馨很感人,但也累人,效率低。现在的编辑每天钻在电子信箱里看稿,面对群发时代,编辑们也学会了快捷处理方式,只一眼,便可断文章的好坏与生死。这种判断法,我不敢说百分百准确,但好文章,多数只一眼,就会“跳”出来。
编辑和作者交上朋友,也很有讲究。一种是,看到好文章,编辑会激动,然后主动和作者联系。联系多了也就成了朋友。前些年看的都是手写稿件,我甚至连很多作者的笔迹都能一眼认出来。这样的编作往来,属于良性关系。你好我好之类。还有一种是,作者主动投怀入抱,编辑见作者多了,没有感情也有了感情。相信,每个编辑也都会有这样的作者朋友。我和韩贺彬,是如何认识的倒忘了。我编过他很多稿,这是可以肯定的。他的作品给我很深的印象。我记得有一篇文章写得太感人,很像小说,我怕他并没采访,还打电话向他核实。他告诉我,他原先在南京军区当过新闻干事,就曾采访过很多新闻事件和人物,难怪呢。他似乎是多面手。新闻也写,通讯也发,散文、言论更妙不可言。这样的多面手,往往都是有过新闻经验的。所以他的文章文字凝练,故事性强,颇有新闻性。按我们的行话说,就是“看点”好。这是他的散文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我做报纸副刊,一直强调副刊文章也要有新闻性,有信息量,不能闭门造车,一味玩弄文字。当然,表达方式还要跟上潮流,文学观念也要不断更新。作者的视野如果太狭窄,没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读者读你的东西又有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接收信息的渠道太多了,选择无比丰富。面对丰富,除了欣喜,也有痛苦。那就是选择丰富的痛苦。选择丰富了,读者五花缭乱了,一般的东西就爱看不看了,这个时候,文学就不是我们的最爱了。不但不是最爱,还有可能被淘汰,被边缘化。因为看文章得静下心来,一篇一眼抓不住人的东西很可能会被马上冷处理——闲置或搁浅。运气好的,会被读者一眼喜欢上。运气坏的就压根没人看。你说看点重不重要?太重要了。没有“看点”的文章,多数命运并不好,除了自个欣赏,就是打入冷宫。
不要怪现代人太无情,只能怪我们的时代太丰富,信息量太多。在这样的时代面前,我们的文学何去何从?你当然可以继续写你的,随便写都没关系,写隐私写八卦出卖自己都没关系,但要让读者喜欢上你的作品,你的作品要有市场,那就得考虑读者的感受,考虑市场。这容易吗?看似容易也不容易。比如现在流行搞笑艺术,流行轻松生活,流行另类视角,流行轻文学,我们的文学作品,如果还是为赋新诗强说愁,恐怕也就只剩下你自己一个人读者了。很可悲呀。文学被边缘,问题很严重,并不是文学没有市场,而是我们的文学,手段太单一,内容太单薄,文字不抓人,故事不感人。是我们文学有“病”了。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空洞干巴。这样的东西不被边缘才怪呢。
很显然,韩贺彬充分理解这一切,他对文学绝对不止于喜爱。他处理他的文学作品是很有艺术感的。分寸感拿捏得很好。什么该略,什么该详,角度怎么摆,人物怎么树,氛围和语境怎么营造,语言如何经营,在这些方面,他似乎很老到很成熟。很少要编辑动他的文字,这是一个作家作品成熟的标志。新闻出身的文学人,显然对文学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我和他打过几次牌,做过几次对家,那真是所向披靡啊,我们每次都是绝对胜出。让我对他牌桌上的智慧赞叹不已。也由此可见,他是个圆通的社会人。在文学作品上,他同样处理得很圆通。你可以随意翻他的文章看,任何一篇,都有一个点抓住你。他的这种文学表达方式,似乎反映了他的某种天性。无论什么文学门类他都涉足,而且很轻松。他的很多篇散文,读起来很好看,很像小说。把散文写成小说,那是什么感觉?相信他写得很过瘾。这是一种成熟老到的文学表达样式。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学表达。据说国外媒体做中国报道,很少去反映什么宏大主题,而往往是从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解读入手。那样一个具象的东西呈现在你面前,你会很快被吸引,被抓牢,慢慢地读下去,你会发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风貌渐渐显现了出来,让你看得欲罢不能。这就是作品的力量所在。韩贺彬的文学表达,恰恰也是这一种。
韩贺彬的第一本散文集,是我们十人集体一起出的。那时我算是牵线者。而这次,时隔仅一年,他又出第二本书了,我一点都不奇怪,以他的精力和能力,一年出一本书,算是小菜。他做过记者,当过兵,搞过宣传,做过纪检,他见识的人物何止万千,听说过的故事和人生也绝对不是个小数。以他正当年的人生,写这些缤纷万千的世相,对社会未尝不是一种贡献。我们期待他的新书很快和读者见面。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