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枫林
送你一枝玫瑰,也许你看到的是花色鲜艳,也许你感受到的是浓浓情意。只是,这至始由终都只是你的感受,假若送的人不说,你又如何知道其间原由?恰似听一首歌曲,经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感受,但即便心历相当理解也是大有差异的。然而今,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你所做所言,解释权不在于你,而在于他人,他人说是便是,说非便非。
宋时有人朱熹,用了毕生精力研究“四书”,“写成”《四书章句集注》。在注释方式上,他不同于汉唐学者的作风。汉唐学者注释,注重经书的原本,文字的训诂和名物的考证分量很重,做法繁琐。朱熹注释则注重阐发“四书”中的义理,并往往加以引申和发挥,其意已超出“四书”之外。朱熹注释“四书”,目的不仅仅是整理和规范儒家思想,宣扬和贯彻儒家精神,其更主要的目的是把“四书”纳入到自己的理学轨道,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
朱熹死后,即南宋宁宗嘉定五年,把《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列入学官,作为法定的教科书。理宗于宝庆三年下诏盛赞《四书集注》“有补治道”。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而这种深远影响,意义几何却不用多言。一种文化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理解的人,恰似书中一句所言:“自古圣贤相传,只是理会一个心,心只是一个性。”当然,朱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未必全面,然后人对朱熹之学的理解却是走向僵化。后人同于朱熹者,在于在既定思维下去理解前人。有独到见解本无可厚非,只是莫要将己之所欲施于人,这是会贻笑大方之家的。
在先秦的典籍《庄子。秋水》中有“子非鱼”这样的故事。其文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对于这个故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庄子言鱼,其实在言心,而惠子却不是个知心人。其实这本是个言说不清的话题,然这言说不清却只是对于讨论之人,却不是对于出题之人。对于讨论之人而言,无论结论如何精辟,如何绝伦,但总究于出题之人无关。也许,出题之人所想,本就很简单。
我本是个爱写作诗词之人,多年来也曾是产量颇丰,但阅过之人所心喜的却是我认为最平庸的、最混乱的表达。比如在交流时,某某会说,你这篇是神来之笔,不仅写出了这样还写出了那样,当时你肯定是怎样怎样想的。当时,我只是附和地笑着,笑着,而我却知他所说的并非写作此诗词的本意。
阅过自己所写之诗文,关于诗,有一首名为《小镇的梦》,我最为喜欢。其文载:“她来的时候,轻轻的,似流水的柔,似呼吸的弱。街道上似荒凉的空,香樟树在等候,等候一封将来的情书。一只小船停靠在水边,月落了日出,鱼儿也抬了头,她还在等候,一场清清的梦。”然凡看之人似乎并不是很喜欢,只认为这是一篇平凡的情书,或者是一篇寄托理想的诗歌,再或者这是一篇爱情与理想综合体的诗歌。但我只想说的是,这是一首怀念似地诗文,其间脉络千言万语不尽,一句言语或是默默无言亦均可。
我们总是习惯了自以为是,认为我所想所做都是正确无比,这种自以为是根深到我们的骨子里,哪怕在彷徨或遭受重大打击时都还在。我们也总认为别人应该怎样怎样,国家应该怎样怎样,却从来没有回过头来对自己说应该怎样怎样。我们在指责别人的同时消磨自身,待别人不再受到我们指责时我们也走到一生之尽头。
送你一枝玫瑰,且收下。若是不明缘由尽可相询,切莫肚子揣度。只因,于我心缘由太过于简单,一句话便能言明。就像电视剧《雪豹》里,周卫国给萧雅讲故事一样: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男孩送给女孩一朵玫瑰花,然后女孩亲了他一口,男孩转头就跑了;周卫国问萧雅,男孩去干嘛了?萧雅猜不出来,她便不断问他。
人在年少时,从小学的课本中总是学到太多的道理,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却将这些道理淡忘无疑。也许本不是我们淡忘,而是我们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看不透,看不透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舍不得,舍不得曾经的精彩、不逮的岁月,舍不得居高时的虚荣、得意处的掌声。输不起,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放不下,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不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
好心情美文网四月下半月主题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的甚是合意:“生命的暗哑,让脆弱无所遁形。浮生若梦,这一世红尘,这一生羁绊,不过一场是非之欢。”既然如此,你又何须一定解读我心,非要将自身之思想情感强加于我一无心之言语和作为?若非要显示你是我唯一之知心人,还是证明我逃不出你的手掌?
送君一枝玫瑰,略表关心与爱意而已,除此无其它。
注:近来发现无心发的一条心情,总是看到各样的评论。加之世事艰难,所言所为,太多指责呈现,遂作此篇。以劝慰世人,切莫将己所欲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