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和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
会计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以便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扫除沟通障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加入WT0后,关于会计发展趋势国际化还是国家化问题的争论也日趋升温。何谓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会计的国家化是指:不同于别国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而会计国际化的主要含义是通过协调各国流行的会计惯例而制定出一套可为多数成员国遵守的通用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达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协调化、标准化和统一性。中国会计的发展趋势做何选择?本文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两化的差别与反映论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产生必须以客观物质为基础,受物质世界的影响和制约。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计环境的客观差异反映到主观,意识上的差别,就是会计的国家化、特色化。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会计环境上的差别体现在:
1.政治经济环境。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较强。国家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社会管理者,这种双重身份导致了产权关系复杂化,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上市公司数量不多,且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股本结构中流通比例偏小,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强,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引导能力。
2.法律制度环境。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政治经济的差别决定了法律法规的差异。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以《会计法》为中心,包括了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它们各自以不同的侧重点对财务会计核算行为进行规范,形成我国会计的一大特色。比如企业会计准则主要解决会计要素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性问题,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需要举一反三;企业会计制度主要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记录和具体报告的问题(如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
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偏重于实务,比较具体,易于操作;具体会计准则是针对特定的经济业务或报表项目,规范围绕它们所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的处理,以确认和计量为中心兼顾披露。
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创造而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背景,会计文化处于群体价值观,环境下,强调集体的作用和团队精神,遵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规则。而西方则是私有制经济下个人主义盛行的文化环境,个人主义取向的文化往往对自律程度要求较高,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事物管理介入较少;而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决定了政府制定的统一会计规则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很显然,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无论在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上还是表层的法规制度以及所处的文化底蕴上,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异。这种客观,现实的差异决定了我国会计不能盲目国际化。
二、能不能国际化与矛盾观
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它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对立,同一性使双方相互依存、贯通。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无疑是一对矛盾体。其斗争性体现在:会计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它反映出一国的社会体制,是生产关系的缩影,从而体现出会计国家化、特色化的特征。并且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因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必定是各国利益争夺的结果,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所达到的均衡状态。,然而会计又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它的自然属性一一一技术性恰好体现,了二化矛盾的同一性,是它们相互渗透趋于共存的基础。因为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程序和各种会计处理方法是可以相通的,对同一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各国之间的差异不大,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协调。所以,无论会计的发展趋势是选择国家化还是国际化,其根本前提是都应遵循技术上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这就要求一国会计应积极吸纳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使得会计趋于国际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都自始至终地,存在着矛盾。矛盾又是特殊的,有个性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样,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就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这是目前我国会计的发展趋势在两化之间实现兼容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两化矛盾的方法。
三、什么时候国际化与质变、量变观
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度”的哲学概念,没有突破“度”的量变是一种渐变,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引起质变。若突破了一定“度”的界限,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事物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今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国际协调方面做出的努力就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大国,有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不完备的资本市场,只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在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中做量的积累,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会计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上的差距,才能渐进地趋于国际化。因此,对于我国的会计发展趋势,国际化是相对的长期的必然选择,而国家化则是绝对的短期的现实选择,二化将长期共存直至各国会计环境差别的基本消失。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二化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它们合理的度。
四、怎样国际化与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地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它要求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肯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事物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体现在怎样国际化的问题上,就是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研究成果到我国的会计体系当中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合理的和科学的成分,并逐步与国际会计接轨。事实上,我国的会计在国际协调方面已做出了努力,比如2000年12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中谨慎性原则的充分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单独增列,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以及关于资产的重新定义等,无不体现出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在不断地,向国际惯例协调。发展会计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洋为中用、不断创新的过程。但引进和借鉴并不意味着全盘国际化,还是需要保留自己的特色。因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多个国家利益之争、相互博弈的结果,目前代表的是具有完备资本市场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若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完全照搬它们的模式,势必不能与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会导致会计信息混乱或失控,产生巨大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因此,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别国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则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我国会计的特色体系表现在: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对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制度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由政府部门(财政部)而不由民间性会计职业组织制定等方面,这都是与我国实际国情相适应的。
五、在多大程度上国际化与相对统一的观点
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包括可比性、协调化、标准化、统一性。能不能达到这些标准,我们认为后两者是无法完全达到的,只能无限趋于。因为会计的发展水平受到其依存的社会环境的制约,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只要各国的会计环境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内在、外在差异,会计就会显现出其国家化、特色化的一面,毡,就不能完全达到标准化和统一性。而只有可比性、协调化才是会计国际化的现实可行的定位目标。统一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下的统一,是相对的统一,不是绝对的统一。统一应该允许包容差异,这样的统一才会稳定。比如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同一经济业务应提供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备选,以使各国按照自己的国情选择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方法。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条件还不成熟,只能进行渐进的国际协调,在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会计理论成果,并切实,总结自身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完成量的积累工作,不断向国际惯例靠拢。我国会计的发展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应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遵从国际惯例。循序渐进、折衷和协调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和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