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6 15:29 来源:许永斌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会计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数据处理工具和信息载体的巨大变革上,还表现在会计方法、会计理论等方面的发展上。
当然信息技术的引入并不会自动引发会计方法体系的相应变革。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在会计电算化初期,人们更多地是把计算机当作是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然而,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能给会计带来什么?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深入,西方会计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60年代,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预期主要包括将促进会计职能的集中、内部管理报表的多样性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等方面;在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把计算机应用于人工操作无法完成的会计体系中,是计算机带来的真正好处所在;自从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不再把眼光局限于传统会计体系中,而将信息技术看作是为构建新的会计体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用变革传统而非模拟人工的思想来看待信息技术对会计方法的影响,将会给会计电算化事业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初步论述信息技术对会计方法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
会计核算形式是指填制会计凭证,根据凭证登记各种帐薄,以及根据帐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以提供会计信息这一整个过程的步骤和方法。在手工操作条件下,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如记帐凭证帐务处理形式、汇总记帐凭证帐务处理形式、科目汇总表帐务处理形式、日记帐帐务处理形式等。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反映着基于手工操作这一技术特征。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传统会计受手工操作能力的限制,需多名会计人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为了便于人员职责分工和管理,需要分割会计核算过程,分解会计核算内容。每人完成整个过程中的某一段某一部分内容。如凭证按收、付、转甚至更细形式分类编制,帐薄按不同科目分工登记等。
二是处理流程重复,内部数据核对体系复杂。由于人工操作在任何环节、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计算、记录方面的差错,因此,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正确可靠性,在手工会计系统中采取了专门的方法:首先分总帐和明细帐(日记帐)平行重复记帐,通过帐帐核对来检查记录的正确性;其次,在帐务处理的主要环节建立平衡校验控制点,以检查每一步数据处理内容的正确性。如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表、资产负债表等自身都体现着平衡校验机制,可以有效地检查本步骤或上步骤数据处理方面的差错。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是处理周期长。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定期产生会计信息,平时只作分散核算,不经过特殊处理是很难得到各项综合会计资料的。事后定期核算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显然,上述三方面的特征,是与基于手工操作这一客观限制条件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这为我们跨越传统会计模式,按会计数据处理的本质内容,建立新的高效会计核算形式创造了条件。
在采用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核算形式可以采用如下程序:
在上述程序中,原始会计凭证经过确认、计量,按复式记帐原理分类转化为分录数据进入分录数据库。通过分录数据库即可产生传统的记帐凭证、明细分类帐和日记帐等资料;对分录数据库进一步处理形成综合会计信息。综合会计信息库全方位地积累和存贮会计信息的基本信息资料。传统会计报表仅是其中某一期间(或时点)部分信息资料的组合形式之一。显然,在这样的会计核算程序中,总帐核算与明细核算、序时核算与分类核算、日常分散核算与期末汇总核算,以及与此相关的记帐和结帐规则、核对和试算平衡方法等均不复存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计量、计算方法的影响
会计计量方法指用货币或其他度量单位记录、计算各项经济业务结果的方法。在传统会计中,受人工计算能力的限制,在考虑具体的会计计量和计算方法时有许多求简、求粗的做法。如传统会计计量以金额表示历史资料为主,实物数量、差异分析的运用非常有限。在有些会计体系中,如零售商场的商品成本核算,在手工操作条件下是很难实现连续系统的实物数量核算方法的。又如在商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上,一般多采用最后进价法、毛利率法等非精确计算方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上也多选择综合折旧率或分类折旧率等计算方法。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各种会计计量和计算方法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为选择更科学合理精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创造了条件。如在存货的进、销(发出)、存核算中可选择单品移动加权平均法,实时计算存货和销货(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又如固定资产折旧可选择个例折旧法,视具体情况确定各项设备的折旧方法。在制造企业,还可根据需要同时运用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方法,并进行成本差异控制与分析。
二是为建立和运用新的会计方法创造了条件。如运用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为会计分析和决策服务;又如在自动化生产企业中,通过自动化仪表、传感器或其他自动化数据采集装置,把各种原始数据在产生时直接输入计算机,并实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进行差异分析。另外,在现代化商场中,通过各柜组的收款机在商品交易活动发生时即采取销售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可实现对商品的进销存活动进行实时控制和管理。
三是从会计计量方法上看,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建立多元化的会计计量方法体系创造了技术条件。从会计信息方面来看,将从处理确定的、单维的传统会计信息领域,发展到能同时处理不确定的、多维的经济信息领域;从时间方面看,对过去的核算、对现在的控制、对未来的预测等方法将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另外,国内外还有不少学者正在潜心于突破复式簿记的研究,如美国前会计学会会长井尻雄士教授在80年代初提出了微分三式簿记方案等,其实用前景都是建立在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的。
三、信息技术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一般指企业组织对外提供会计报告的方式,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揭示方式。本文讨论的会计报告模式则泛指会计信息系统向所有内外信息需求者揭示会计信息的模式。对一个企业组织的信息需求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对该企业组织享有法定权益的群体,如股东及投资者、企业管理部门、雇员、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资金或商品(劳务)的债权人等。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法定权益群体对企业组织的信息需求将逐步增加,如地方社区对企业组织的社区福利服务、社区环境质量,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价格政策等越来越关心。当然,现行会计模式并没有将地方社区和消费者包括在提供信息的范畴之列,对享有法定权益的群体,尤其是对外会计报告,也采用定期固定格式内容方式,而不管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会计学的核心目标就是提供能够影响人的行为的信息,使其所控制的资源得到最佳分配。除非会计报告有可能影响决策行为,否则很难说明编制此类报告有何意义。因此,从会计学目标(或者说社会责任会计)意义上说,会计信息系统应向所有使用者包括潜在的使用者传递有用的会计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建立面向全方位信息需求的实时会计报告模式创造了条件。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企业外联网)和Intranet(企业内联网)基础上的,不管是提供定期信息还是实时信息,是提供综合信息还是明细信息,是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还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技术上的限制已不复存在,建立网上实时报告模式成为可能。这给传统报告会计模式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1)表现在会计报告的目标上,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反映管理人员经营责任的信息,未来将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信息;(2)表现在报告周期上,建立在分期假设和成本——效益原则约束之上的定期报告模式,将被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实时动态报告模式所替代;(3)表现在报告要素上,传统模式把报告要划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几大要素,已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细划报告要素,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将是发展趋势。当然,要采用上述网上实时报告模式,还必须研究如何通过会计法规和准则来规范和约束报告公司的会计行为,以及如何进行网上审计等问题。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