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原因分析

2002-09-03 10:59 来源:刘开瑞

  一、中西方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基本表达

  1、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在60年代初,形成了会计原理、部门会计、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老四门"会计学科体系,将会计学科体系始终围绕国家财经"制度"和"计划"两个中心展开,以会计核算为重心,以会计方法为主体。80年代,在"老四门"的基础上,上下延伸到会计史、会计理论和特种会计,内外扩展到管理会计,责任会计和国际会计等,试图进一步完善会计学科体系,但其主要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在90年代,形成了以企业会计为核心,以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为主干,包括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史等在内,兼顾各类新兴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职能性学科、部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专门性学科;还有人认为,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而相比之下,财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就不十分明朗。80年代初,有人提出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学的有关问题,但未提出学科体系。1989年秋季,上海财经大学经批准在全国第一个试办财务学(现为理财学)专业,经过近10年的理论探讨,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为财务资金运动规律及其对规律的应用,财务学的理论体系从财务学科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内容看应研究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从资金运动规律出发应研究管理目标、原则、体系等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和方法,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可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业务方法三部分。

  二是“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几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财务基本范畴的扩张和广泛化,使得财务学科的内容和质量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垄断性,其中,财务学兼容了财政学的内容,同时,财务管理包括了会计。“财务管理是庞大的工作系统。它包括财务设计、财务实施、会计和审计等几个部分”。“会计没有本身单独的管理对象,所以会计也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也不能成立。”财务管理包括会计,在财务管理概念之外,不必另立“会计管理”概念;“会计管理”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三是“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
  
  另外还有人提出财会管理论。认为财会管理即是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综合,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其所产生财务关系的管理。其职能为计划、组织、控制、调节、核算和分析。认为财会管理充分显示了财务与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作用,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控制系统、管理系统这是一种财务与会计合二为一的观点。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包容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同样导致了对会计职能的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确保合理分配是会计的一项职能”。

  2、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如 1941年美自公证会计师协会名词委员会在会计的定义中指出:"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提出的会计定义是"对实际业务事项用货币形式进行分类和记录,同时为了对一个时期的业绩或某一指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对这些业务事项的结果加以表达和说明,并且对各种备选的计划方案引起未来的活动,用货币形式进行预测。"财务则"意指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筹集资本和运用资本的活动"。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无需企业思考,即使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有经济仍是中国社会的主体经济,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规"、"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而且由于中国二元体制结构的存在,企业的自主理财虽然政府的努力与企业的争取扩大了许多,但这种权力仍是相对的,或是非主体性的。例如,中国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体制,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究竟如何分配没有一次是企业可以独立决策的,这就必然造成企业财务目标的多元化,且这些多元目标中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等之间缺乏协调性,更有甚者,企业财务活动中不时地会以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去牺牲经济目标,这样在企业财务中探讨自主理财、优化资源配置等无疑在很长时间内是纸上谈兵。而纵观中国几十年的企业财务体制一直只在被动地处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形式,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集中财务与扩大企业财权上下功夫。这事实上偏离了财务的本质,使财务成为被动适应国家需要、被动执行国家政策的一种工具,造成了我国财务与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合二为一的局面。相反,西方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财务不仅很少受政府的干预,而且由于其追求一种实效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因而财务管理中被迫用足够的力量去处理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也将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置机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财务与会计分离的统一。

  2、政府经济干预因素。中国政府总是统管着中国财务,国家财务如此,企业财务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政府采用了详尽的财务制度去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在企业范围内大到投资、融资政策的确定,小到每一笔会计业务的处理,国家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力很小。同时国家政府部门还掌握着减免企业税金的权力。使得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拉关系、走后门,从此滋生了腐败现象;同时政府又不可能制定出完全切合各个企业实际的量化标准,这样企业财务在执行过程中就想方设法争取优惠政策,尽可能将中央政策变通运用,造成财务信息虚假不实。所以政府干预财务的结果一方面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对稳定经济、繁荣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法则的健全、有效执行,这种企业理财主体上移的结果必然会造成虚假的实体(国家)与实在的虚体(企业)之间矛盾的激化,因此国家应放权让利让企业自主理财,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达到财务与会计分离的协调统一。在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不制定直接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只遵循公认会计准则,而且由于西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税法的脱钩等,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上存在分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3、人们认识水平因素。其中至少有这样几点需要明确:一是对所有制的认识问题,是目的还是手段?是完全公有,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是国家统一管理,还是企业分散经营等;二是人们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认识,实际上不仅仅是个财务与会计问题,它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中国财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权问题,我国财务管理中曾实行的统收统支制度、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利改税制度、承包制度、税利分流制度等无一例外;三是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的设置,财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在内部分权管理上必然划分细致,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四是对待西方财务与会计本质表述的认识问题,即西方对财务本质表述时注重其内涵,而忽视其外延是原因所在。

  4、中西方财务发展进程因素。西方财务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理财"阶段,其时间界限大致在19世纪中叶至本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在这一阶段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生,增大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同时由于西方投资、融资市场的初具规模。使投资、融资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因此,这一阶段企业财务的重点是有关资金筹措的管理。二是"综合理财"阶段,其时间界限大致在本世纪30年代至本世纪50年代。在这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资本预算方法的完善,货币时间价值的重视等,使企业财务的重点由单一的筹资向筹资、用资发展,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随着金融市场法规的建立,使财务管理开始进入有序化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财务的重点是有关筹、用资的管理,同时,公司内部的财务与生产和营销一道共同构成公司赖以生存和成长的三大策略性支柱。三是"现代理财"阶段,其时间界限大致始于本世纪60年代。在这一阶段由于通货膨胀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的估价问题与投资风险问题日益重要。其突出表现是马可维滋等著名学者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并广泛用于理财实践。因此,这一阶段企业财务的重点是研究所筹资金在投资运用时如何考虑投资报酬与风险中对应关系,减少投资风险,以增加投资收益,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至此,西方财务已形成了以筹资、投资、股利为核心的企业财务内容,其本质是有关企业资金的运用过程和管理结果。新中国的财务始终围绕财权分配展开,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形成以企业本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与分配为核心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以处理财务关系为重。从中西方财务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明确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是中西方财务的本质均是有关本金运动的描述,这一点双方并无差异;二是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体制变革互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高,要求企业财务与之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三是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时会相互交融,且随着财务趋向国际化,这种交融会更趋向频繁、科学,且通过对这种文化的离析和整和,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看法会逐渐趋向协调,这也是财务与会计科学性之所在;四是财务与财政、金融、税收、投资者、所有者等之间的客观关系总是存在的,并不依人们认识水准与表述方法的差异而转移,但这种关系是财务的本质还是其外在表现值得研究;五是财务运作的不科学会使投资结构失调、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造成盲目追求产值的倾向,会引发经济危机。

  5、从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对象分析。从表象分析,中西方财务与会计目前都是以本金及其运动为管理对象的。但深入研究后会发现它们分别侧重于本金运动的不同方面。具体来讲,财务的对象是本金运动所体现的质的方面--本金实体的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货币关系(包括企业与国家的财务关系,企业与企业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财务关系)--如前述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等,它最终表现为会计实体实现本金的流入与流出;侧重于对本金运动的筹划与管理,其核心工作是筹划,本金筹划的核心又是本金筹划计划,制定计划的关键在于对本金的预测和决策,执行计划的关键是组织、协调和控制,可见,财务管理寓于本金筹划之中,财务管理是关于本金运动的直接管理行为;会计的对象是本金运动所体现的量的规定性--它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和监督已经发生的货币关系,借以对经营活动过程及其行为和成果主要进行量化管理--如前述"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均以此为基础,它最终表现为以观念货币形态计量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和利润;侧重于对本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分析和预测,它是关于本金运动的信息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