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与会计信息失真

2003-09-27 11:23 来源:《会计研究》·蒋尧明、罗新华

  「摘要」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主体——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会计师事务所还不是真正基于市场的需求主体,从而失去了一支能有效约束、监督会计信息供给质量的市场力量,这有违市场经济要求更多地体现“私法治理”精神的本质。因此,积极培育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是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治理

  引言

  长期以来,会计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的,并企图通过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建立有效运行的会计准则支撑及执行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的报告质量和效率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其实,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是一种权利的体现,一旦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信息“面纱”后蕴藏的各项权利便显现出来。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因此,可以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杜兴强,2002),企业管理当局凭借会计政策选择权,通过生产和报告有利于自己决策的会计信息这个替代变量,供远离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了解情况,并据此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这就衍生出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管理当局信息提供之间的供求关系。会计信息的作用正是在于企业能够降低利益相关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改进决策效用,促进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说,会计信息质量的形成过程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用户的需求质量与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当局的供给质量经过多次博弈,实现某种利益均衡的过程,也是会计信息需求质量与供给质量双向逼近的过程。因此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生成和报告过程中,如果一味顾及供给方的利益,并单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研究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必定会招致需求方的不合作、抵制甚至反对,最终使会计信息“真实性”失去使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探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时,必须考虑信息用户的实际需求。

  会计信息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供给者从商品的供给中可以得到经济利益,所以,其有创造需求和引导需求的主动性,供给的创新与需求水平的提高共同成为商品市场发展的动力。会计信息在目前主要呈现出公共产品的特征,供给方不能从信息的供给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补偿信息披露的成本。所以,信息供给缺乏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主动性,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信息需求则在日益推动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任何忽视需求质量的行为,都不可能形成令用户满意的供给质量。但需求作为一种制衡力量,要想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强有力的需求团体,形成通畅、便捷、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合理的信息取得成本和补偿,以及适当的供给质量。只有当这四个要素同时具备,并相互磨合形成合力时,需求对信息质量的形成才会发挥巨大的反作用。但我国目前的现实却令人失望,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会计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制约了需求者主张保护自身利益的积极性;信息的无偿取得,打破了供给质量与需求价格之间的内在制衡机制,削弱了需求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追求和监督;而信息质量的普遍低劣,反过来又抑制了有效需求市场的最终形成。限于篇幅,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一个问题,即有效市场主体缺失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信息需求市场的主体,会计信息市场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行为是否遵循了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是否真正成为市场环境下的能动主体。使用者是否成为会计信息市场的有效主体,其判别标准有四:(1)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当主体所有权明确,产权边界清晰,并能人格化时,相关利益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极为关注,具有渴望准确、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信息的强烈冲动。(2)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会计信息只有被使用者阅读、理解并被作为决策的依据时才能发挥效用。也就是说,会计报表的天然使用对象是那些拥有适当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会计信息的人。这个限制条件决定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指个人和机构本身必须相对成熟。(3)使用者群体影响力的大小。只有当使用者成为自觉的信息消费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能自觉地走到一起,能采取一致的行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反映自己的观点,成为一支足以与信息生产者抗衡的力量时,信息需求者才能成为制约供给质量的强大的反作用力量。(4)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均衡。从理论上讲,在有效市场竞争条件下,供给质量和需求质量首先经过各自的充分竞争达到自身的均衡,然后最终实现供给质量与需求质量的均衡。这时的会计报表信息应是信息供给方和需求方均能接受的信息,是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完美结合的结果,是均衡信息。信息需求方要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信息质量,其前提是需求各方的力量要均衡,即只有当弱势群体能通过联合,选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或法律赋予其正当权益不受侵犯时(实际上这是成熟市场的客观要求),弱势群体才能形成某种与强势群体相抗衡的力量,但事实上即使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目前也没有形成这种均衡。由于信息需求方力量的不均衡,必然导致信息供给的不均衡,从而最终损害部分消费者的利益,也最终影响需求对供给的正反馈作用的发挥。下面分析我国会计信息主要需求主体——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会计事务所等(1)缺乏对真实会计信息需求的现状。

  一、政府作为最大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多重角色,制约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

  政府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在财务会计规范方面的作用是无可争辩的,尤其是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渐进的经济改革模式,政府是会计改革的“第一推动力”,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我国政府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的角色太深太广。政府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者,它需要统一的、符合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信息,因此它是会计信息最大的使用者;同时作为国有银行和基金的管理者,政府也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依据财政部会计司、证监会、税务总局发布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政府又是会计信息的监管者;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府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政府审计在审计市场中的领导作用及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政府又成为信息可靠性的保证者。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各市场主体依据各自的利益独立运作,并在“无形的手”的作用下达成某种利益的均衡,这是市场有效的表现。政府力量(有形的手)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介入。而我国政府目前的多重角色使其顾此失彼,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具体表现为:

  1.政府经济职能与行政权力兼容的交叉重迭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对市场行使经济调控职能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融入行政干预的色彩,从而产生政府经济行为的非市场依托性、政策法规的模糊性以及相互之间缺乏稳健性、配套性和层次性等复杂现象。其次,政府虽然在宏观调控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危害的并非是政府官员的利益,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心,主要是出于工作职责的需要。并且由于制度原因,“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效应普遍存在,政府官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因虚假信息受益。因此,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出于自利动机,会与企业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强制或暗示企业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政府部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能真正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2.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籍会计信息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它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尽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事会等能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管,但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此,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尤其致命的是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不可替换性,“又必然使资源的决策权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的监督权产生相当大的相机选择权”(张军,1994),也就是说,在所有权与经营权接近彻底分离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监督的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因此,它不可能真正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3.财政部会计司、证监会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们当然希望生产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免因虚假信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导致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但财政部会计司和证监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如证监会为切实履行“发挥证券市场功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必然影响上市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由于财政部、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也不可能大胆地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切实追求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形成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战略决策。但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一般都有作为发起人的大股东,由于股东大会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进行表决,因此,如果法律没有保护中小股东的特别条款,拥有股份50%以上的大股东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绝对地控制公司。因此,在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之下,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的效果是完全等价的,董事会完全按照大股东的意愿履行决策职能。在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事实上成为公司内部控制人的情况下,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已从外部信息需求者蜕化成为内部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他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息需求者。当然,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股份的分散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股东的控股地位,再加上资本市场上敌意收购者的存在,代理权的争夺,所有这些都会对公司管理层施加压力,以兼顾中小信息需求者的利益。但不管怎样都改变不了大股东是会计信息的幕后操纵者而非真正信息需求者的本质。由于大股东能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生产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当然他就不可能有积极性去扮演另一个信息需求者的角色,这样真正的资本市场上的信息需求者,只剩下中小股东(投资者),而中小股东的投机性偏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者。

  在资本市场上中小股东大多是投机者,他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短期的资本利得,通过股价的波动获取差价。因此,他们对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的内幕消息的关注甚于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注,这必然导致对会计信息内在需求的不足。其实,中小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是针对现实资本市场作出的无奈而又理性的选择。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的出资额在企业中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甚至微不足道,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所有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不可能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过程。或许可行的方案是,希望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这一方案又由于昂贵的交易费用而几乎不可能。于是中小投资者只有幻想其他股东去积极行使监督权利,而自己“搭便车”,但当所有中小投资者都如斯想时,结果只能是一个:无人行使对管理当局控制权的监督,而任由其恣意操纵。这样,中小股东惟一理性的行为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幕消息,从中获取投机收益。如果连这一条都做不到,无奈的中小股东要么悄悄退场,要么任人宰割。

  从理论上讲,专业用户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会计信息需求者,他们拥有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在会计信息市场上扮演信息分析专家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相关法律又不健全,致使专业用户利用自身优势与管理当局狼狈为奸,恣意操纵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利用媒体恶意散布虚假信息,坑害中小投资者。在这里专业用户不但不能起到净化和正确引导信息市场的功效,反而成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帮凶。

  三、作为最大的债权人——银行也不是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银行资金成了国有企业生存的生命线。银行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我国银行通用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表”,银行主要考察以下因素:经营者素质;经济实力(包括净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企业资金结构;企业经营效益(包括销售应收帐款比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率、产权利润率);企业发展前景(袁步英,王东生,1995)。这五个方面的指标绝大部分是依据财务会计信息构建的,因此,从理论上讲,银行当然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再加上金融工具单一、利率管理僵化、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致使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和发放贷款之后,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更加剧了这种趋势。这样,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也不可能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四、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主要是由政府创造的,而非市场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是企业验资、国有企业年检、外商投资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外汇年检等,这些服务的主要需求部门,是政府管制机构,而非真正的市场。因此,获得这些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并“取悦”于他们是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

  其次,作为审计产品购买方的企业,其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同样是因为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而产生的,产品质量的高低对他们的利益没有边际意义上的影响,他们最需要的是价格低廉、“麻烦”较少又符合“口味”的审计服务,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反而会导致自身市场份额的下降。

  再次,我国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激励约束机制尚存在许多缺陷。著名会计学家瓦茨与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用契约理论解释了外部职业审计,他们指出,必须存在各种机构与契约机制以刺激审计师保持独立和抵制经理人员的压力,这些机构和契约机制包括审计师的信誉、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及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等。通过这些机构和契约机制将有效保证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充分的独立和公正性,提高执业质量,扩大执业信誉,以最终实现提高整个服务报酬的目标。但目前我国的会计师服务市场尚缺乏这种机构和契约机制。主要包括:(1)尚未建立注册会计师通过发现和报告违约行为的业绩树立相应的信誉,从而增加审计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报酬的良性运行机制;(2)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减少单个注册会计师树立信誉的代价与为投资者提供有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能力等信息方面未起到应有的作用;(3)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的有限责任形式削弱了注册会计师之间相互监督的内在动机,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偏小,单个客户更换会计师引起的“准租金”损失越有可能大于未能报告违约行为而造成的对事务所声誉与审计收入的影响,合伙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就越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4)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执业业绩与其信誉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输机制,使注册会计师付出高昂代价维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给他们带来信誉的增加和未来服务收入的增加,却使其由于报告违约行为所丧失的“准租金”收入大于其不报告违约行为对本人审计收入的影响,从而打破了信用行为与良好经济后果之间内在平衡,也就不可能起到张维迎教授所称道的“用‘庙’的声誉约束‘和尚’的行为”的作用。(2)

  第四,注册会计师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没有重大法律诉讼的风险,从理性角度出发,注册会计师更愿意提供低质量的审计信息。

  第五,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市场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真正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结语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来实现的。而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又有赖于高质量、真实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阶段,许多市场要素尚不成熟,市场主体行为也缺乏理性,因此,至今未形成真正基于市场的会计信息群体,从而失去了一支能有效监督会计信息供给质量的需求力量,这迫使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对日益泛滥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生产过程控制和政府监管来治理信息失真,而不能有效利用市场力量来抗衡。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更多体现“私法治理”精神,即每个主体充当自己的警察,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培育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是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

  (1)企业管理当局也是广义的信息需求者,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他们实际上处于对日常生产经营的绝对控制地位,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利用,生产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因此,相对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身份,他们更符合生产者的身份。而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起着审计鉴证的作用,是生产过程的附加和延伸,与其他需求者相比,他们似乎应归类于生产者。但就企业管理当局这个真正的生产者而言,他们其实也是信息需求者——他们以企业生产的会计信息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因此,本文把前者界定位信息供给者,而把后者界定为信息需求者。

  (2)张维迎教授认为:“如果个人的利益取决于组织的价值,组织的价值依赖于它的信誉”,那么,“社团的这种信誉资本使得个人有积极性加入社团,并为维护社团的声誉而努力”,同时,“社团成员个人的不当行为会损害社团整体的声誉,从而损害每个社团成员的个人利益,社团组织就有积极性对行为不轨者实施内部惩罚”。因此,信誉越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成员维护事务所信誉的积极性则越高,所受的约束就越强。参阅张维迎。2000.产权。政府与信誉。第5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杜兴强。2002.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会计研究,2

  袁步英,王东胜。1995.金融信贷。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军。1994.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