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积极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2002-07-31 16:56 来源:郑震龙

    1998年以来的宏观调控,转向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稳健的货币政策为辅。在众多的措施当中,不少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这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 
   
  从积极方面看,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以财政信用支撑银行信用,对于保持居民对国有银行的信心,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财政出资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有助于推进不良资产的化解,缓解国有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产生的惜贷、恐贷。财政贴息支持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弱化了来自企业的内生性通缩,也提高了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以国有银行为主的信贷传导渠道还能继续发挥作用。 
   
  财政过于“积极”,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现设置了不少障碍,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的搭配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缺乏独立性。比如,发行中长期国债,由银行购买,同时要求银行提供财政投资的配套资金,而中央银行则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这样,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国有银行,受牵制很大。从效果上看,表面上这样既可以保证国债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又可以为银行资金找到出路,改善其财务状况,降低不良资产。实际情况如何呢?自2000年底以来不良资产比率出现下降,2001年头6个月就下降了2.1%。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保证国债投资项目的效益? 
   
  货币政策即使已经产生了一些累积效果,也被财政增税的紧缩给抵消了。这种判断来源于以下事实:(1)增税削弱了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积极性。1998—2000年三年新增税收4425.96亿元,而1991~1997年新,增税收合计只有5412.18亿元,即最近三年新增税收占整个20世纪90年代新增税收的45%,在经济原本萎缩的情况下,增税则可谓是雪上加霜。(2)税收增长过快,削弱了民间资本的积累能力。1998—2000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扩大,三年分别为11.32%、13.02%、14.16%。结果居民新增投资、消费支出相对甚至绝对减少。据此可进一步判断:增加的货币供应大部分实际上以税收方式又被财政收走了。 
   
  更为重要的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强了政府直接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强化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投资格局,逆向改变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结构。一方面,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依然梗阻,因为积极财政政策主要致力于国债投资和国有企业的三年脱困目标,经济金融结构和投融资体制扭曲的现实并未有多大改变。另一方面,货币扩张将资金集中于金融市场,却不能传导到实质经济中去,金融泡沫化严重。由于有政府隐含担保,银行根本没有动力改善经营机制,更不会去冒风险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从而加强了体制性的收缩。这样,本来就阻滞的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就更加难以通畅。 
   
  总之,大规模扩张政策的连续实施,成败兼有,就政策方向的选择和坚持来说,是成功的,但就稳定政策与体制政策的一致和协调来说,不仅削弱了政策效应,而且恶化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从而形成了政策性扩张和体制性收缩共生的死结,隐藏着巨大的经济、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