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关于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

2002-05-02 14:19 来源:兰州商学院报·李培根

    由于诸多原因,至目前为止,我国会计教育改革尚缺乏一个总体的思路和设想。为此,本文拟从创建会计考试的研究模式入手,并以此为线索,系统全面、层层深入地对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思路。

  构建会计教育模式,旨在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会计教育改革的结构、内容和步骤。从而为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和思路,以保证会计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会计教育模式是一个综合系统,包括多方面的层次和内容。要深入了解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就必须遵循这一综合系统的脉胳,并逐步深入全面地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正确理解这一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会计教育模式的综合系统可见图1。

  一、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目前我国会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可从构成会计考试模式的诸要素入手,一一加以分析,以增加认识问题的系统性。

  图1 会计考试模式

  1.会计教育环境问题。会计教育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会计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从会计教育的宏观管理方面来看,世界各国都在通过某种方式参与会计教育并对会计教育施加影响。与国外比较,我国民间职业团体会计教育管理参与的程度较小,而政府会计管理机构参与的程度要深入得多。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政府在社会中的地位特别重要,其资金来源,权威性都不足够的保障;二是民间团体或是缺乏资金和权威,或因成立时间短而尚未来得及考虑这些问题。

  从会计教育的外部经济环境来看,我国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更为突出。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会计制度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变化,而西方经济环境是逐步演化发展的。所以,我国会计教育必须要有实质性的变革。但从实际情况看,首先意识到会计教育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反而是西方会计界。近年来,我们虽也认识到了改革的迫切性,但由于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缺少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因而改革的紧迫感不强。

  2.会计教育目标问题。相对不断变迁的会计教育环境来说,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教育目标。在论及教育目标时,对于需要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考虑得还远远不够,因而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确定会计教育目标,继续沿用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会计教育目标,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因此,树立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教育目标是当务之急,否则,整个会计教育系统就会茫然无措,甚至南辕北辙。

  3.会计学科体系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会计学科体系主要是以部门和行业为线索设置的,行业会计制度成了组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造成大量的教学内容重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科体系的设置,完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以死记硬背错误向导,只知道一堆结果,至于其中的机理、脉络则不得而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高校改变了以行业为线索设置学科体系的格局。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学科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但这种学科设置线索经过近10年的运行后,依然暴露了它的不足,突出表现就是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

  4.会计教育的层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教育已建起了以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会计在教育层次上突出的缺憾是:教育层次的界限模糊、不够分明。也就是说,大专和本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只有广度的判别而缺乏深度的差别,各教育层次也没有各自明确的培养目标,无法满足社会对多种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优势,在培养层次上一是要有所偏高;二是要弄清不同教育层次的界限。

  5.会计专业设置问题。目前我国会计考试的专业设置,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界限划分得过细、过窄、过分强调专业特征和实用性,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不符。受部门分割办学的影响,许多高校除设有会计学、审计、企业理财等专业外,还设置了其他一些不规范的专业或志业方向,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牺牲通才教育和智力开发为代价的。

  6.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由于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1)专业课与比例课的比例失调,专业课越来越多,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运越来越少;(2)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而忽视培养学生理论功底的课程;(3)相关专业课的设置存在明显的遗漏;(4)专业课之间的内容重复。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会计目标的顺利实现。

  7.实践环节问题。目前在我国,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联系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入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因而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远行机制;其次,由于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也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再次,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大。

  8.教学活动的实施问题。首先,从会计教育的师资情况来看,学历、职称、实际经济、知识更新等方面都存一定的差距。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还没有建立一种机制来有效吸引高学历、高学识、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会计教师职业。这种吸引力应该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在物质上,一方面工资待遇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在外兼职的内外条件尚不成熟;在精神上,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氛围促使和激励教师更新知识、晋升职称和爱岗敬业。另外,我们对教师的激励导向也有一定偏差,即鼓励教师偏重科研而忽视教学,这于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各高校普遍存在问题是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代替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深究,可谓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运之功十不得二三。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一些高校也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如由单向讲授逐步转向双向讲授,讲授方向包括教师提问、回答、引导和学生回答、提问等;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这些尝试还处于形式阶段,课堂气氛虽然热闹有趣,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衡量,是否更有效?至少在作者了解的范围和从自身体验看,并非如此。这也许是由于尝试阶段的新方法还有其不分。因此,我们认为这里不是某种教学方法的取舍问题,而是怎样创造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每种方法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然后根据教学目的的进行合理的组合和运用。

  再次,从教学工具来看,目前会计教育的教学工具主要是教材和教案。从会计准则出台至今,我国公开出版的各类会计教材不胜其数,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会计教材出版高峰相比,追求成龙配套化。虽不乏精品,但大数教材结构、内容雷同,缺少自己的特色,教材编写重复混乱,各成本体系,精品极少。另外,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而我们却缺乏合适的会计教案。在西方国家,每门课程有配套的教材、教案,其中教案是最具影响力、最首要的教学工具。这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在各教学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教案实际上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学生也以教案为主要学习依据,教案对学生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教材。

  最后,从考核方式来看,随着教育目标的转变,考核方式也应当转变。考核方式实际上是一个导向问题,通过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努力。因此,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应以导向性符合考试目标为原则,而我们的考核方式在实质上恰恰忽视了这项原则,仅仅改革会计教学目标,而不转变考核方式或只在形式上转变考核方式,难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比较系统地认识了我国会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这些貌似零散的问题实际上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发现问题之后寻根溯源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会计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综合起来看,是由于旧的会计教育体制和变化了的经济环境不能适应而导致的,而这种不适应是由于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的。

  过去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功能比较强,虽然会计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政府管理部门一手牵着教育界,一手牵着职业界,两者通过政府联系起来,政府是二者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和桥梁,这样,会计职业界的需要和会计考试界的目标的一致性就得到了保证。另一方面,过去会计的外部环境变化小,也不存在职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因而会计教育模式能满足职业界的需求;二者相安无事,运行良好。但近年来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会计职业界与会计教育界的联系动变得松散了。原来职业界与教育界就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在两者交流、沟通的政府渠道又消失了,这样一来,职业界的新形势下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不断变化着的需求缺乏畅通的渠道传达到教育界,使会计教育目标无法根据职业界的需求建立并及时加以调整,造成会计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和盲目性。

  会计教育模式的起点和根本是教育目标。由于职业界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会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缺乏保证机制,因而会计教育目标与职业界人才需求缺乏相关性和一致性,二者各自为政,由此产生了种种矛盾冲突,并引发了会计教育模式中其他层次和环节的各种问题。所以,我国会计教育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会计职业界与会计教育界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会计教育模式中的学科体系,由于会计教学目标的盲目和随意性而显得过时和杂乱,因循守旧的模式,显然与时代不符,教育界也意识到了这种过时,但由于缺乏明确、合理的目标,只好照搬西方,结果是过去和现在混杂,中西混杂,使学科体系杂乱无章,五花八门。

  会计教育的层次也由于教育目标的盲目和学科体系的无序,导致一方面守旧,另一方面又盲目西化,造成教育层次间界限模糊,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层次划分。会计专业设置也是由于教育目标缺乏、学科体系散乱、教育层次模糊而不必要地重复和交叉。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数学工具、考核方式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还是由于会计教育模式层层传递累积下来的问题,根源仍在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由于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失去了原有的沟通渠通和机制,从而使会计职业界在新环境下变化了的和正在变化的人才需求无法引导 建立和及时调整会计教育目标,造成会计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了会计教育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源头入手。

  三、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们就可以从问题的渊源入手,层层深入的探讨解决会计教育模式中各层次、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1.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的联系机制。在借鉴国外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的建议是:(1)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部会计司仍作为主体力量对会计教育施加影响;(2)政府管理部门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团体的迅速成长;(3)民间职业团体参与会计教育各层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4)大力提倡会计教育界人士通过会计职业团体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5)会计职业团体下设会计考试委员会专门从事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活动;(6)大力提倡会计学术界的积极参与。

  建立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的联系机制,应当尽可能利用第三方的优势,如政府、学术组织等,同时还应扶持和培养职业界的代表--会计民间职业团体,如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等,并此在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发挥民间职业团体在沟通与交流中的机能,如参与会计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定、调查企业的需求,组织研讨、交流等。

  2.会计考试目标的定位。会计教育目标并非是要让学生在刚则从事会计职业时就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1)技能:表达与交流才能、沟通与合作才能、信息处理与决策才能、逻辑与智能才能;(2)知识:一般性知识、现代工商管理知识、税务与法律知识、会计专业知识;(3)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

  3.构建会计学科体系设想。会计学科学系构建的原则应为:符合会计教育目标、层次分明、系统全面。从层次上来看,应包括基础理论层、学科理论层和实务应用层;从学科内容来看,应包括会计基础学科、信息提供学科和信息使用学科(见图2)。

  4.划分会计教育层次的设想。会计教育层次划分应以会计教育目标为依据,明确各教育层次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各教育层次目标定位的设想是:(1)专科教育以培养"专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2)本科教育以"通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3)研究生教育中硕士以"开拓型、外向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博士以教学、科研人才为培养目标。

  5.专业设置的设想。专科层次可从实用角度出发,根据职业需要协调若干专业,如会计、审计、电算化会计等,以达到培养专才的目的;本科层次中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以达到培养通才的目标;研究生层次的硕士可不再细分专业和专业方向,博士可按研究方向或领域设若干专业或方向,如会计理论、审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等。

  6.专业课设置的设想。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1)提高通用基础课的比重;(2)提高通用工商管理课的比重;(3)降低专业课中实务和规章制度的比重;(4)提高专业理论课的份量;(5)适当增设一些人文素质;(6)重新设计会计学相关课程。

  7.实践环节的设想。设计安排实践环节所遵循的原则应是成本--效益原则和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为确保该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做通盘的考虑;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在实验室封闭实习的方式进行,也可通过与会计职业界业已建立的联系机制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实业界实习。

  8.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设想。(1)教师。教育大针,人才为基础。改善会计师资队伍的状况,不能片面强调觉悟和奉献,而是应真正建立一种有效机制来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会计教师,并不断培养、提高其能力和素质,更新其专业知识。这种机制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吸引人才;二是培养教师能力,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师知识。如:建立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师素质,更新教师知识。如:建立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师评价体系,奖励从事课程设计、教程发展、进行教学试验、教学创新的教师;培养年青教师攻读更高学位;允许教师在企业界兼职等;与国外教育界建立人员交流和资料交流和资料资料交流渠道。(2)教学方法。采用和尝试新教学方法的原则是注意力新方法的实质效果而非表现现象,以及成本效益的考虑和时间限制。可行的方法有:案例教学、团队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辩论、文章研讨等。会计教学应是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其特点和教学目的的组合选用。(3)教学工作。教学工具取决于综合采用的教学方法,每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应有相应的教学工具。可行的教学工具主要有:①教材和教案:基本会计刘程教材由职业界、学术界和教育界联合编写统一教材,教材应重视理论讲解与分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通用性。另外按实务应用再编写一套教材,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教案、习题集等其他教学资料。这样既做到了课程体系的的统一性并节省人力物力出精品,又兼顾了各学校的特色。各学校教师可集中精力发展教案,而不必浪费太多精力重复编写教材,教案在教学中应起到主导作用,成为教学当中的主要教学工具。②习题集、案例、会计模拟核算资料、教学版会计较件、教学录像,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需要自行编制或收集。另外要建立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换机制,以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国外类似的教学工具也可引进编译,最好能形成此类教学工具库,如:题库、案例库、软件库、录像库等。③实业界的经济资料:主要有经贸政策、财税法规、股市行情、经贸报刊杂志、企业财务报告等。(4)考试方式。考试方式是由新型教学方法产生的。例如:案例报告、案例讨论的课堂发言、会计模拟核算得分、对实业课程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在以上各种考核方式中选取合适的组合,综合进行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的要本原因在于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缺乏联系机制,导致教育目标与环境需求之间无法保持一致。教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错误偏向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导致会计教育中层层问题的存在,它们之间有着密切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也随之延生,新的会计教育体系由此得以构筑。

  参考文献:
  傅磊:会计教学的借鉴与思考[J],1996年第5期。
  秦玉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自基层单位会计的报告[J],会计研究,1996年第10期。
  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199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