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会计主体假设“模糊论”质疑

2003-01-07 09:43 来源:特区财会·吕 晶

  会计主体假设无论是在会计理论上作为基础概念,还是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对它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一个较流行的观点,就是由于网络经济的出现,会计主体假设受到了动摇:比如说网络虚拟企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连接起来的临时性的经济联盟体,网络的虚拟空间覆盖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范围,加之虚拟企业的资产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等一类弹性资产,由此得出会计核算边界的不确定和会计主体模糊结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一般认为,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组织或单位,它规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空间论”仅仅描述了会计主体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并没有揭示出会计主体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这也是当前对会计主体认识的一个不足之处,也是为什么有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对“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冲击”流行观点的认识根源。因此,认识会计主体假设不能仅从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来界定,而要从其经济实质去认识。

  首先,会计主体必须要依赖于一定的经济主体。经济主体明确与否,是影响会计主体明确与否的先决和基础性条件。简单地讲,一个经济主体是经济利益和相对的经济责任的结合体,它与其它经济主体有清晰的权力和义务的界限。会计主体是依附于经济主体之上的,会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反映这种经济关系,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会计主体随着这种经济关系的延伸或缩小而调整自己的反映范围,决不能游离于其之外。因此,经济主体的产生、变化和消亡决定了会计主体的产生、变化和消亡。无论是网络虚拟企业还是知识型企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决定其会计主体明确与否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组织形式,而其经济主体是否明确,即其经济权力和义务与其它经济主体是否存在明晰的边界。会计本身就是为特定经济主体服务的,是其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单纯地认为会计主体就是会计工作核算的范围,没有进一步地指明这个范围是由什么来界定的,仅是一种表面认识。

  其次,一个经济主体可以更细分为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小的经济主体,对应的,在一个经济主体内部也可分割若干会计主体。比如说由产权关系形成的企业集团,集团内的各个子公司及母公司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主体,有明晰的经济利益和责任边界,因此相对应的,也是一个个会计主体;同时,这个企业集团也是一个会计主体,它是以母公司为核心的,由于经济利益和责任的延伸和拓展而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主体,同时也是更高一级的会计主体。当然它主要是以合并会计报表等方式来反映的。由此也可证明会计主体是依附于一定范围的经济主体。清晰的经济主体是清晰的会计主体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再次,会计主体模糊论其实是混淆了反映手段与内容的关系。从理论上讲,经济主体延伸至何处,会计主体也要随之延伸相应的位置,会计主体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但在会计实务中,由于会计反映手段的限制及反映方式的滞后,以及会计工作本身的责任的明晰性要求等因素的制约,会计主体总会与经济主体存在一定的缝隙,这就是为什么会计反映只能做到公允,而不可能达到完美。况且,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仅仅是经济主体经济活动信息披露方式之一,不是唯一的方式,不能因会计技术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来证明会计主体假设的模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技术工具的本身局限性也支持会计主体假设。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会计主体不仅受经济主体的制约,还受会计反映手段的技术进步状况的制约。实际上,会计主体“模糊”实际上反映的是会计技术手段的进步滞后于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的变化。

  另外,很多无形资产在会计上还不能确认,有的只有在企业发生转让的情况下才可以确认,比如说自创商誉。事实上,会计技术工具所追求的是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以及稳健性,从这点上讲,会计核算的范围是非常明确的,同时也明确了它的局限性。会计信息也绝非经营决策的唯一信息来源和依据。在会计核算范围内某些无形资产不进行确认是有其合理性的,如上述的自创商誉。某企业的自创商誉的价值也仅存在于了解和认同该企业的人们的观念中,该企业的商誉通过其它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口碑或权威评估机构的评估方式已经传达给了公众,其自创商誉的无形资产价值已经十分充分地揭示,是一种表外信息。从信息成本的角度而言,它比通过会计技术确认的方式更加节约成本,更有效率,可信度更高。象人力资源中包含的无形资产其弹性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一味地企图用会计技术方式来进行日常的确认和计量的话,其确认的公信力和准确度令人怀疑。其实,社会和市场自己会给人力资源中所包含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一个公允的确认,而不取决于会计账表是否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数字。事实上,象自创商誉、人力资源中包含的无形资产,自其成为无形资产之时起其已经“充分”地得到了公众的认知,其价值已经得到了观念上的确认,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不会单纯地依赖会计数字来进行经营和决策,还有更多的“说不清的价值因素”来帮助完成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