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会计环境的急剧变化,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效用正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一点已经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中取得了一致的认识。本文将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和具体改进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
1、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观点,“实质重于形式”的含义为“要使会计资料如实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交易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只根据其法律形式进行反映和核算”。因此,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实质发生背离时,会计核算应该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但长期以来,到底是“实质重于形式”还是“形式重于实质”,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会计界,而且往往是“法律形式”取代了“经济实质”,并以此指导会计处理。例如,①在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之中,由于各国税法的重大影响,会计实务依然按照稳健性而不是“持续经营”原则作为资产计价的基础;②按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会计人员并未真正按照现值而是按照历史成本属性去计量资产;③再如,有退款权的产品销售,会计人员进行处理时,往往在交易发生时就完全确认为一项收入,但是经济事实却是,与该商品相联系的风险并不完全转移。
2、重成本而轻价值。由于会计主体假设的存在,采用成本或者价值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在同一时点上不同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立足点的不同:成本是会计主体对“投入”的核算,而价值是会计主体对“产出”的核算。笔者认为,以资产为例,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代表了资产的存量特征,而价值则代表了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重成本轻价值是由于立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主要考虑到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健性。以成本尤其是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只能反映资产的取得或投入,并不能够反映“未来的经济利益”,这样就与资产的定义相违背,资产概念在质和量的规定方面就是相悖的。
3、侧重于企业历史的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会计要素定义可以看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告或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但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是对企业过去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而公允的描述,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此外,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仅仅重视历史信息,也和权责发生制的确认要求相背离。因为权责发生制原则本身已包含了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三个环节。
4、侧重于利润的核算。FASB的概念框架力图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而不是以收益表为重心的收入/费用观,但是在财务报告中却并未始终贯彻这一思想。例如:①过分注意盈利的核算,强求收入、费用的配比而忽视资产的计价;②过分注意最终的利润数据,对企业的实际现金流量状况长期忽视。
5、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尽管完整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固有弊病。试想,以交易为基础的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势必会拒绝确认乃至报告某些虽然与交易无联系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控制(监督)不能令人满意。例如:①企业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因为不直接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相关,因此在财务报表上得不到反映,但是这类事项或情况,对企业日后的经营业绩却有着深远的影响;②那些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智力资产等,对企业发展意义深远的项目,更是得不到反映;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表中也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④对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商誉和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性很少披露;⑤财务报告的不完整性还在于它是一种“通用目的”的报表,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
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通用目的”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殊需要的“专用”财务报表。
6、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不可否认,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例如FASB关于资产定义中的“可能”一词,就含有“不确定性”,然而各项资产却以非常确定的单一数字体现在
资产负债表之中。事实上,只要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那么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中的估计和判断就不可避免。但问题在于,在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单一、仿佛十分确定的数字,到底向会计信息市场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即使加总可以抵消单一会计数据的不确定性,但也掩盖了一些十分有用的信息。难道我们不能从个别会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和分部报告同时并存不悖中得到什么启发吗?
理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会为这些貌似精确的数字所迷惑,但是要探究其本质上的确定程度,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去验证和再确认,甚至不厌其烦地去对财务报表上的单一数字进行重新分解,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判断重新组合和汇总。那么我们就要提出质疑——会计人员将零散的会计数据经过确认、记录和计量程序最终汇总为单一的数字,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又将它按照自己的需要予以分解并进行再组合,这样合了又分,分了又合,会计人员到底起着一种什么作用?对整个社会资源是否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浪费?我们为什么不对此状况加以改进呢?此外,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这也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重要局限性之一。
二、对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几点设想
在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续和发展的问题。要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总的来说,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应是一种扬弃;具体来看则有以下十点:
1、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相反,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
现金流量表,但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做法,在损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
2、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
3、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另外,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
4、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着重披露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经营活动重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显著风险和报酬机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关于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以及评估的商誉的信息,并尽可能披露关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余相关企业的信息。
5、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
6、对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该单独予以披露并进行核算。
7、若存在着多个企业分部,应尽量按照行业分部或地区分部编制或提供分部报告。
8、鼓励企业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
9、鼓励企业披露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和关于企业增值的会计信息,并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采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叙述性披露、在现有财务报表中添加某些项目或单独披露如社会收益表、增值表等形式。
10、要尽量注意“效益>成本”这个普遍的约束条件,在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在保护商业秘密和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之间进行权衡,要尽量避免会计信息披露过载现象。要根据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兼顾财务会计的固有特征,并作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