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论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共选择

2004-09-06 10:58 来源:戴奉祥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IASC,1993)。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之分。微观(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订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从会计政策的定义可以看出,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组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也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与财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无不是相关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

  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一定的回旋余地和选择空间。可以说,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企业从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其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好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有关各方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对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对其投资决策行为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相关利益各方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此外,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还牵涉到对不同经济后果的选择,并反映在企业所发生的成本和其股票价格中,以及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上。有的投资者的利益分配结果可能在这种会计政策下较好,而有的投资者可能在选择另一种会计政策下较好。因此企业往往难以作出何者最佳的会计政策选择。任何一个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都是如此,盖莫例外;推而广之,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是一个社会选择问题。

  二、公共选择与会计政策选择

  公共选择又叫集体选择,是与个人选择相对应的一种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特征构成了集体选择存在的理由。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能够供许多人同时享用且供给成本和享用效果不随享用人数的多寡而变化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即任何人都可以享用公共物品,且任何人享用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物品既包括航标、路灯等物质产品,也包括由政府提供的非物质产品和服务,如法律、政策、天气预报、社会保障等。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必要的,但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所以自利性的任何个人皆无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付出代价的动力;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物品的供给要么不足,要么为零。因此,个人具有搭便车动机的结果就是: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生产和供给,必须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来承担公共物品的供给任务。而由于公共物品不能象私人物品那样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率地供给,因此就需要通过集体选择来决定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

  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每个人的偏好又各不相同,因此集体选择的首要问题是确定“社会需要什么”,即通过某种方式对个人偏好进行加总,然后再作出社会决策。集体选择是指参与者依据某种投票规则和选择程序进行的有序的公共抉择。但由于在比较不同个人利益效用偏好时存在难以量化等诸多困难,至今为止,无论是直接民主制还是代议民主制都未能成功地解决个人偏好的加总问题,即尚未找到一种可能把个人偏好集合为理想的社会偏好的政治机制或集体决策规则。现有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至多只能算得上在强势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妥协均衡的产物,只是一种相对较为满意的博弈结果。但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原理启发我们:在进行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某一会计政策方法是否绝对最优,而是应考虑该政策方法是否具有帕累托最优效应。换言之,我们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至少对一个投资者有利,同时又不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即以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原则。

  公共选择理论还认为,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任何人掌握了该信息,不会减少其他人享用这一信息的可能性。会计信息也不例外,公司会计信息一旦通过会计报表这一载体在资本市场上公开披露就成了公共物品,市场的任何参与者都可以均等的机会免费获得。由于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供给,政府有必要通过制订规范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这种公共物品的供给进行强制性管制,所以会计准则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一种公共物品。会计准则作为约束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活动的行为规范,是以政府为首的社会相关利益集团就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达成的一组公共契约,是参与者各方反复博弈后人们一致意见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因为从会计准则生产、供给形式上看,它由政府一家供给,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从其内容上看,它是对一般通用会计处理规范的约定规则,对它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市场主体面临的复杂社会经济环境是任何一个具有有限理性的政府所不能完全认知的,若事无巨细地由政府包罗企业会计处理的全部规则的制订和实施,交易费用过高,就会因缺乏效率而流产。因而,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作出规定,而将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留给市场主体自己选择和解决也许更有效率。所以,由政府享有作为一般通用会计处理规则的宏观会计政策的制订权,而由各市场主体的企业享有剩余、特殊的具体会计准则即微观企业会计政策制订权,是一种较有效率的社会公共选择结果和制度安排。

  公共物品的受益人是社会公众,但其产权一般却受制于政府或社会团体(如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享有会计准则存废的权利等),表现为政府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掌握着公共物品的管制权,以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地位。就会计信息这一公共物品的管制权来看,世界各国政府都掌握着规范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的最终控制权,譬如美国的会计准则虽然由民间团体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订和推行,但却由政府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行使最终的否决权。这是因为,政府只有控制会计准则的制订权,才能折中、调和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同利益集团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在会计政策选择的这一公共选择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政府制订会计准则的目标。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逻辑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会计界就开始研究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问题。所谓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工会等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亦即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不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经济决策利益分配,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又往往通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不同利益集团谋取于已有利的经济后果提供了可能。

  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结果证明,企业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逻辑是:(1)若其他条件不变,对管理者实施红利方案(bonus plan)的企业,其管理者更有可能把报告利润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如果企业发生亏损,管理者就会试图把未来所有可能的亏损提前至本期确认,以减轻未来扭亏的压力,尽可能地提高企业未来的获利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未来的报酬。(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将会计利润从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的会计政策;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报告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紧密相关,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增加当期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规模越大的公司,其管理者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将当期会计利润递延到本来期间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或迟延税负等政治成本。(4)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管理机构的关注,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平滑收益的会计政策,以使各期收益保持相对均衡。(5)对于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组织和部门来说,其收费是受政府管制的。政府在制订收费标准时常会借助于如资产收益率等会计指标,这些组织和部门很可能会采用最有利于提高收费标准的会计政策。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逻辑和西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逻辑基本相一致。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利用包括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在内的手段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1)配股现象。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最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的配股资格线,不惜代价采取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力保10%,出现了耐人寻味的“10%现象”。(2)微利现象。已经有一年或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免受特别处理或摘牌的处罚,采取种种手段使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哪怕0.0001%的微利水平。(3)重亏现象。对于无法做成盈利或是首次加入亏损之列的上市公司做成重亏,可为下年扭亏留一手,以免第二年连续亏损而被特别处理;对于无法摆脱被特别处理命运的公司,则可以做大亏损清洗以前年度累积的包袱,为下年扭亏逃脱摘牌厄运埋下优笔。以上种种行为,无不是前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逻辑的具体表现。

  四、结论与启示

  1、无论是宏观会计政策选择抑或是微观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都是一个社会公共选择与博弈的过程。由于会计政策选择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会计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必须逐步完善。会计政策制订和实施的这一特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一旦有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钻营谋利,政府发现后便会采取对策以完善原来的旧准则、制订新准则予以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随即便展开又一轮社会博弈,进行新的会计政策选择。这样,经过多次博弃之后,会计准则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我们认为,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政策选择逻辑是一个社会博弈和社会公共选择过程,是一个能够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帕累托代化(Paretoimprovement)过程。

  2、自从人类有了集体活动,便产生了公共选择问题;自从人类有了会计活动便产生了会计选择问题。一部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会计选择的历史,当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其选择的制度安排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为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受社会经济环境和各种社会契约成本因素的制约。现代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和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发挥着“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调节经济利益分配的杠杆和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职能。在现有的会计理论规范体系中,会计政策起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又直接规范和制约会计实务,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功能和会计政策选择的逻辑、本质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这一公共选择过程必将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