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的反映和传递,是会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会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总结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经济信息。为此,加强对现行会计信息供给结构特点及其影响的认识,可以为我们提供从信息供给源泉这个角度改进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现行会计信息供给结构的缺陷
会计信息的供给总是以一定的会计目标为导向的,而非盲目的随意提供和传导的。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是从用户需求角度提出的,供给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被动概念。但是,从现实角度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北,经营者地位日益上升,在信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中,企业不是一个完全被动者,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决策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的供给内容和形式,所以会计信息的披露受供求双方的共同影响。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结构具有广泛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等特征。不同用户以及用户的不同用途对信息的需求结构是有差别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而信息的充分性应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这种充分性要求是广泛的,既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又包括企业外部信息,内部信息中应当既有财务信息又有非财务信息,既有历史信息又有预测性信息;外部信息中应当既有其他微观主体的信息,又有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的信息,甚至还包括国际市场的信息。这些充分说明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在结构上是宽型的。
但是,会计对经济信息的反映和传递,在方式、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各不相同。现行的会计信息结构的微观基础是产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本质上是将企业作为一个封闭、独立的系统来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量,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工具,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相应账簿和报表的建立,以达到对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具体来说,现行会计信息的供给结构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
1、会计假设。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受其限制,会计只提供特定企业的内部信息,对产业环境、市场结构和政策法规等外部信息则没有提供;分期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使会计信息只提供分期的、短期的信息,而很少提供长期性信息;货币计量的假设则一方面限制了会计对非货币计量信息的揭示,另一方面如果假定币值不变,又只局限于提供按面值或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的信息,通常并不计量币值变动的影响。
2、会计模式。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复式记账和历史成本计量,作为适应产业经济时代要求的模式,复式记账提供二维式信息,把在立体空间发生的经济活动予以平面化,必然会使信息受到人为的影响;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及历史成本本身的固有缺陷使历史成本计量难以提供全面、公允、有效的信息。
3、会计输出方式即
财务报表的限制。任何财务信息总是通过一定指标和报表形式,加以规范式的反映和传播。由于受现行的三大基本报表及其附表的具体格式及规范化的影响,大量无法规范化或规范化不经济的信息被排除在报表列示之外,无法达到信息的公开化,满足信息需求。
4、会计结构。会计结构的演进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单一结构,50年代至70年代以来的二元结构(财务会计与
管理会计)和70年代以来的多元结构(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会计结构的延伸意味着会计信息供给结构的拓宽,但是,综观各国的
会计实务,财务会计以外的其他会计分支所生成的信息一般不对外披露。
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会计的信息供给对于用户需求的“宽型”结构来说属“窄型”结构,从而无法提供并传导全面、充分和明晰度很高的用户需求信息,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弱了信息的有用性。
二、“窄型”会计信息供给结构的消极影响
“窄型” 会计信息结构给会计信息用户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
传统经济学曾假定所有市场的参与者拥有完全的信息,但是,会计信息结构的限制使会计信息无法传导充分的信息,给用户留下了许多“未知信息带”,使市场参与者一般处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状态之中。用户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环境不确定的状况下作出的,使用户决策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信息的供给越不完全,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使决策失灵。
公平、公正、公允是财务评价的基本要求,而评价的公正性取决于所依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供给的缺陷使得委托人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供给质量,不能区分账面价值的变动有多少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的变化引起的,为此,难以依据利润指标正确评价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的实际情况如何,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允性,使评价失公。另外,代理人作为“内部人”有条件和可能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的行动,“窄型”会计信息结构使委托人不能借助信息全面观察企业的状况,基于此基础上的对代理人的控制是有局限性的,有时可能会完全失灵,我国改革以来国有资产在企业中的大量流失就是明显的例证。
“窄型” 会计信息传递会破坏市场均衡或导致市场均衡的低效率,不利于保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导致市场效率差别的原因之一,是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而这又与企业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关,信息的供给量和公共性越小,证券市场反映信息越不全面,市场效率也就越低。
三、拓宽信息边界,协调供求矛盾
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有必要建立一个“宽型会计信息供给结构”,即建立一个包括总括性、预测性和引导性会计信息三位一体的会计信息结构。
会计信息结构的展宽,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拓展,而是会计核算各方面的一个综合拓展的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会计假设,拓展会计核算对象,满足信息需求的广泛性。不断完善会计假设,使之与现代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环境相适应,是从空间、时间方面为会计对象的拓展创造了理论前提。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把会计核算的对象确认定义为“资金运动”是有局限性的。从理论上,会计作为委托人与代理人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其所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应当与委托代理关系的客体范围相一致。代理关系的客体是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而非只局限于企业的资金运动这一个侧面,为此,会计对象应从企业局部的资金运动向企业整个方面趋近,揭示超出“资金运动”范畴的非财务信息,增加信息供给量。
2、发展会计计量,实行多种计量模式,满足信息需求的差异性。目前的会计计量侧重于面向过去时间序列的历史成本计量信息,对于历史成本无法确切获得的项目或者虽存在但已不能反映现状的项目没有加以明确的反映,使信息不完全且相关性、可比性差。为了与会计核算对象的拓展相符,有必要实行多种计量方式,使用户可以根据所需选择适当的计量模式信息,以实现信息供给的多元化与用户需求多样化的对接。
3、改革会计报告模式,发展信息市场,扩大信息公开化范围。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终极产品的会计报告,是信息市场传输并公开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变革现有的财务报告模式是增加会计信息供给量的重要途径。应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在内容上,增加诸如增值表、就业报告、未来展望表等基本报告之外的相关报表;在方式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通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减少报告的时滞性。
另外,会计信息供给结构的拓展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对会计系统体系本身加以完善外,还需要一个优良的执行环境,以使会计信息进入有序生成、有效传递的运行轨道。这就要求社会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如完善会计立法,增强执法力度,硬性保障会计信息反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以及外部相关行业的协调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