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2005-10-20 11:17 来源:上海会计·许家林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 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会计界同行所公认的成就, 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0多门具体学科的大家族且正在逐渐地向其他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新兴科学群。但是应当看到, 我国会计科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会计科学的发展进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致使我国会计科学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有了一定的差距。21 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将会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会计科学不仅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也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因此,需要对中国会计科学在21 世纪应当如何发展的观念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拟围绕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 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 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从科技环境上看,由于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 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生产作业过程的高技术含量必然会引起经营管理手段的高技术含量, 从而引起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程式与输出方式的高技术含量, 这样, 就必然会对20 世纪所形成的会计技术方法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作为对会计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研究的会计科学, 如果不考虑会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就会使通过研究所形成的会计理论缺乏对会计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因经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21 世纪会计管理实践内容与程式上的变动, 必然会成为推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完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 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 运用不同的方法, 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 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笔者认为, 根据中国会计科学目前的发展现状,21 世纪的基本发展目标应当是: 规范会计科学的理论层次与结构, 加速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 完善相关会计科学的内容, 拓展会计科学的研究领域, 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且具有结构合理、内容严密、优势互补等特征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应当由会计理论科学、会计方法科学、会计管理科学、会计研究科学和会计教育科学等五个基本部分所构成。在此基本要求下, 会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内部应当按照其学科特点组合成合理的学科群落, 可以考虑将会计科学划分为核心层学科、紧密层学科、松散层学科、边缘层学科和渗透层学科五个级次; 或者称之为主体性学科、支柱性学科、基础性学科、支撑性学科四个系列, 逐步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宝塔式、网状型结构, 使其发展能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势, 从而丰富会计科学学科家族的成员构成, 以让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中国会计科学在21 世纪的中国经济科学体系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纵横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 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 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 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在21世纪,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这种学科之间的分化与综合现象将会日益突出, 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 都将会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之间形成一种联系与溶合关系, 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就必将会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因此,在引进、借鉴、消化、吸收、创新的基本方针之下, 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 从而使会计科学在学科内容上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兼容与吸收, 不断地从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其研究范围, 不断地注重理论创新以构成新的分支学科。以此认识为基础, 在21 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观念上应当予以必要的转变: 一是不能就会计而研究会计, 要注意跳出会计的框框来研究会计科学问题; 二是以多种学科作为其研究基础, 即在传统会计科学的基础之上, 注意其与数学、相关经济学及其他学科的结合, 注重不同学科内容研究上的交叉与溶合; 三是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嫁接、改造、引进与创新, 合理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 以减少重复劳动; 四是注意会计领域里的新学科、新问题、新领域的前瞻性研究; 五是应当在兼收并蓄的基本要求下, 注重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家化特征; 六是在会计科学的学科方位上, 应当正确和恰当地将其予以合理定位, 以便使会计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纵横拓展的要求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 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 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 世纪, 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 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 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 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的不应有浪费, 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 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 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目前,中国的会计科学发展不能满足于抽象的理论阐述, 应当用务实的态度,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与整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以实证性的资料为基础, 以数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去描述经济活动变化的规律, 去阐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去说明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以及经营活动结果的演变。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与其经济利益相关的经营活动发展趋势与规律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以有助于其经济决策的正确形成, 并以此结果来丰富会计科学的内容。

  其次, 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 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应当承认, 在会计研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诸如资本市场的运行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度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必须要建立一定的定量分析模型和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手段。但对于目前日趋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规律的揭示及其所受会计环境变化影响程度的揭示, 以及对会计政策调整方位的全面分析, 实证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更不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定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 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阐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目前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 有部分学者认为, 只有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设计和精确数学分析的方法, 只有大量运用实证分析的会计研究方法, 只有全面研究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披露与质量, 才意味着中国的会计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 才是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方向, 这一看法不仅失之偏颇, 而且反映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而上学特征, 不利于中国会计科学在21 世纪的发展、创新与完善。所以,在21 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方式上, 我们应当从中国的会计环境出发, 积极地汲取20 世纪中后期西方会计科学发展上广泛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已有成果, 但是不能全面照搬, 盲目地追求用实证性的数量分析方法来全面取代规范化的定性理论分析方法。

  五、发展道路: 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 在21 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 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 以科学化为基础, 以国家化为起点, 以国际化为方向, 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 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 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 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 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 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 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 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 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 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 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 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 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 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 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 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 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 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 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 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其次,会计科学的国家化是现实选择。从世界会计的发展历程上看,目前尚有五大会计模式。但从中国会计的发展现实上看,中国有自己的会计环境。因此, 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应当具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科学体系。这是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结构;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决定了会计法规体系的多层级结构; 特殊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会计管理体制上的准则制定的多模式结构; 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队伍结构决定了会计操作方式是以手工为主的运行结构; 多头管理的会计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层级结构; 经济发展的特殊进展决定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的方式结构, 即实行内部会计监督、外部会计监督和社会会计监督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经过近20 年的发展, 中国会计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下, 已经开始呈现出会计信息社会化、商品化和口径国际化、会计服务市场化、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会计监督社会化、会计工作规范化和会计规范配套化等基本趋向。

  最后,会计科学的国际化是历史趋势。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不同国家和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经济渗透范围更加广泛, 全球性跨国公司规模日趋扩大, 国际性投资项目的国别概念日益模糊,金融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全球经济发展要求中国与世界经济溶为一体, 要求中国的会计以及会计科学能够实现与国际通行惯例和内容相协调。尽管目前制约中国会计科学国际化的因素很多, 但通过靠拢→协调→接轨的程式来缩短中国会计科学与国际会计科学的距离是一种必然选择。当前, 我国会计科学国际化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是在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应当向国际化靠拢; 二是在会计方法体系上应当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的任务; 三是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及运作程序的标准上, 应当由中国会计准则逐步地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接近这一目标过渡; 四是在会计监督体系上, 应当逐渐加大社会会计监督的范围与力度; 五是在会计教育的层次、内容、体系与结构上, 应当尽快地走出当前的发展误区, 采取有力的措施, 优化会计教育资源的配置,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会计专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