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浅议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006-12-18 10:01 来源:张丽芹

  [摘 要] 提供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是现代会计的基本目标,而目前国内外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社会谴责的焦点,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上市和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一直困扰着会计理论界以及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造假屡禁不止,会计丑闻不断爆出,这些事件在沉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严重阻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根源。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成因和防范治理的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会计信息;会计规则;实质会计信息失真;合法会计失真

  会计信息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是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在不同环节和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其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下称“消费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并为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投资决策参考,从总量上反映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会计信息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根据一定的会计规则而生产出来的。如果会计信息是失真的,那它必然与产生会计信息的某个或所有环节相关。高质量会计规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的质量相关。当然,即使会计规则的质量再高,也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故会计信息失真又与会计规则的执行紧密相关。总地来看,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无外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故意违背会计规则;二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上存在偏差。由此,会计信息失真按其性质应分为实质会计信息失真和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两大类。

  一、实质会计信息失真与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一)实质会计信息失真。

  即大家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企业改革不彻底、不到位,形成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两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的利益,会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更可能会利用另一方信息的缺乏,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而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总希望从企业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利于未来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很难测度,这就使经营者有可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左右会计信息的生成,他们更看重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不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采取与所有者期望相反的会计政策,使会计信息失真。

  2.企业领导行政化和会计人员监督权的弱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目前我国对大部分集团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仍然集中于政府部门,这种管理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使集团企业的领导人不仅是一个企业家还要是一个政治家,导致会计信息要迎合企业领导的意志,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人事管理制度还未市场化,企业职工流动困难,会计人员不得不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所应有的监督权被弱化,从而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

  3.激励机制不健全,财会人员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随着我国《企业法》等有关法规的进一步实施,国家将许多权利下放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这本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然而,对如何有效而合理地指导企业用好各种权力,监督或约束经营者的不正当行为,尚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使得经营者无所顾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与经营者存在着利益上的依附关系,如晋级、分房、个人报酬等取决于领导的意志,财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致使他们不得不为自身利益的得失有所顾忌,于是只能听从领导的摆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由于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东部与西部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铤而走险,违反财经法纪做假账、设账外账、私设“小金库”,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4.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并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从企业外部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看,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监督受人力、财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后监督性质的局限,未能查出所有违法违纪行为,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5.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考核和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的管理环节存在弱化现象,使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

  6.依法行政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执法不严,执法的随意性大,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行为的理性与否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好环境使人产生更多的理性行为,不好的环境使人产生较多的非理性行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就是经营者非理性行为具体的表现之一,执法不严谨、不公正是行政人员非理性行为具体的表现之一。

  (二)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是指按照会计规则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样的不一致是由会计规则本身所造成的,具体原因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有较长期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就是会计准则定义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当前我国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3)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的技术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它们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二是对于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三是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对之加以反映。

  (4)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润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人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离原来的客观情况。

  (5)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而且现行会计法规中还残存着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还有,各会计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2.会计环境的质量。

  (1)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这种环境下,会计以国家宏观管理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

  (2)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二、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不同性质的会计信息失真,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预防举措。

  (一)就实质会计信息失真而言。

  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明确目的、目标、主体、客体,即“为什么查”?“谁来查”?“查谁”?“查什么”等。

  其次,政府部门应实施会计监督,一是检查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目等;二是检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等,检查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三是检查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四是检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再次,从宏观方面去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即建立惩处机制。从西方历史经验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也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如英国1825年的经济危机导致1844年和1845年公司法的出台,1847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1855年和1856年公司法的颁布。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先后于1933年和1934年公布了“证券法”、“证券交易法”两部重要法规。每一部法规的颁布,均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极有利的影响。应当看到,现行《证券法》及《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中尽管已有条款涉及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民事责任问题,但由于因果关系的举证及赔偿金额的计算困难等原因,使这些法规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一直未能得以实施,并且我国现行法规中也缺乏对实质会计信息失真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及惩治措施。

  5.制定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尽可能趋于一致。会计信息出自会计人员之手,但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主体是企业经营者。因此,企业所有者应制订有效的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两者利益尽可能趋向一致。

  6.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对社会审计工作的监督,规范会计行为。

  (二)针对合法会计信息失真而言。

  1.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一些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

  2.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

  3.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准则、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所产生的差异过大现象,遵循科学合理的制订程序,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应扩大范围,审批条件应慎重严格。

  4.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表述,要注意会计法规之间的衔接一致,以免在推行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要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入手。宏观上应该从提高准则、制度制订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着手,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从微观角度,应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