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信息失真及其会计预防对策

2006-09-14 14:43 来源:李艳玲 张瑞环

  摘要:从会计学基础理论分析了会计信息的本质、作用以及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并针对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探讨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偏差因素;对策

  会计信息的本质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其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其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相关、可比、全面、及时地描述经济组织在特定的时期发生的所有真实事项。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有了提高,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屡禁不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寻求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关对策。

  一、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一)会计准则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最典型的、在会计准则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极可能”、“有可能”、和“很可能”。由于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主观判断因人而异,因此什么情况算是“极小可能”,什么算是“有可能”或者“很可能”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西方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影响人的对不确定性措辞理解的因素主要有:1.不同的职业角度,即在公司中所从事职业的不同,会影响对这些措辞的理解。2.上下文内容。3.个人与团体,即从个人角度或从团体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理解。4.金额的重要性。5.个人性格。这些因素单独或相互交织的微妙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可能造成使用信息的失真。

  (二)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偏差因素。首先就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组成人员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于狭窄,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差性,其二,会计准则是否具有较长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如果是临时应急性措施,那么不需用多长时间就需要重新修订,其三,就是会计准则定义的释义的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岐义,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以上这些会计准则的偏差因素,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三)任何一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涵盖一切,它们只是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原则和规范,且大多数只是对以往会计实践的总结,当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的时候,总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即是说,法定的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客观上需要不断创新会计惯例,但为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法定会计政策的相对稳定,法定会计政策必须有一定的弹性,如会计计量方面的区间规定以及会计计价方法的多样性规定等。虽然制度规定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计价方法要保持一致,但不同企业可以选取不同计价方法。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这样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

  (四)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对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者规定得不够恰当。这些重要的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如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等,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这些表外业务披露规范的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作用。二是对于有关的无形资产,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无形资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资产,有时较小的投资便可获得较大价值的无形资产,而有时很大的投资却难以取得与之相称的无形资产。它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可以左右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而我国准则中无论以费用形式,还是以资产形式,都未能精确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创利能力与价值,以正确引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三是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准则与制度中也没有要求对之加以反映。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这部分非经济信息也越来越关注,成为决策的依据之一。由于会计准则对一些重要信息的规定不全或不够恰当,使得会计报表虽然严格遵循了会计准则的要求,却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可能对信息使用产生误导作用。

  (五)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是导致选择会计政策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是以利益分配方案为依据的,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可能直接影响使用人利益,会计信息提供者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经理直接或间接参与会计活动,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评价或其它目标的会计政策,造成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事实上,在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空隙间,信息提供者总能做出使自己得益的选择性。而一旦会计信息的生成有隐蔽的主观意愿参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六)绩效考核与用人制度现行的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进状况,而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成份。出于政治目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仍为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而对其质量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在的用人制度,企业的亏损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机会,政治好处的获得刺激弄虚作假,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绩效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一届政府的政绩反映,经营者持续座位或升迁的条件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诠释。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预防对策及建议

  (一)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规范不确定性措辞的使用,可以给出相对确定的概率数值范围,以利于减少主观判断上的差异,并协调国际会计差异。

  (二)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和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和人员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具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给使用者造成误解。

  (三)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要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是现实中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建代企业制度。要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制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另外,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政策的选择性范围应有所限制。

  (四)会计准则和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特别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处理,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定。以后再根据实际使用后的反馈信息作进一步的修订。

  (五)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明确目的,目标,从具体方面如政府各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另外,要从宏观方面去遏制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一要加强市场环境和秩序的治理与整顿,建立科学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二要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有效性。三要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四是在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参考文献

  [1]何红、徐晔。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0,(1)。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陈信元等。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J].会计研究,2000.

  [4]财政部会计司编。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徐融等。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J].财务与会计,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