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影响会计行为的心理学探析

2007-01-04 09:57 来源:卢新国

  摘 要:文章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方法,从会计个体因素和会计群体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会计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会计行为 个体因素 群体因素

  一、会计个体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1.个性特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兰德在其“霍兰德职业代码词典”中把人的个性特质分为六种类型,即务实型、才智型、传统型、社会型、事业型、艺术型。他认为,“传统型个性的人,喜欢选择那些习俗及社会所认可的目标或任务去对待生活,他们最能适应要求有系统的,按常规途径办事的环境。这一类人最适宜从事会计工作。”在气质方面,霍兰德认为,“多血质的人更喜欢从事会计职业”。反之,让“艺术型”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出现不安心本职工作,在会计实践中凭自己的感情、想象去解决有关问题,甚至对社会信息主观臆断的概率要比传统型的人大得多。

  日本著名的人类学家能见正比古经过30多年的研究,在其专著《血型与人生》中写到,“大多数A型血的人对经济事务往往表现出极端认真的倾向,事务中哪怕是一分钱的差错也是不能允许的,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最适合担任会计工作;而B型血的人对金钱本身可能不甚看重,在财务管理上常有一个很好的计划,往往不会付诸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的工作一经确定就相对较稳定。实际工作中,人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也是按能力或技术选人。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放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拓展已被广泛用于职业指导,故用人单位在选配会计人员时,除了进行能力和专业测试外,应适当注意他们个体特质的差异,并帮助现有会计人员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人格特点。在职会计人员亦应努力把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职业需要结合起来,重塑个性、气质,更好地实施会计行为。

  2.认识、兴趣。认识是会计行为的内在力量,认识层次越高,个体工作积极性愈高。由于传统的习惯,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人员的认识水平尚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即认为会计工作是“雇用型”、“尽职型”的,尚未达到“献身型”境界。当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三者发生碰撞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拿一天工资做一天事”,这种认识水平支配下的会计行为必然萎缩。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认识水平,对激发会计行为的原动力以及会计人员自觉地、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和献身会计事业都有积极作用。兴趣是会计行为稳固的动力,也是会计个体最好的老师。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有浓厚兴趣的为数不多,很多人都不认为它是自己最理想的职业。笔者曾对某高校会计专业390名学生进行专业兴趣测验,结果表明,“对专业有浓厚兴趣”的仅有15人,占总人数的3.8%:“有兴趣”64人,占16.4%,约有70%的同学“不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在“为何选择这一专业”栏内填上“父母的选择”。这种“指腹为婚”的专业选择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具有极大的影响,削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探究的动力。因此,各类培养会计人才的学校,在中低年级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同理,会计人员对其本职工作如果没有兴趣,支配会计行为的动力必然会减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就不足为怪了。

  3.工作动机。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会计个体工作动机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绩效,个体动力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的追求。目前,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大型企业已普遍实施,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计算机尚未把会计人员从冗繁的工作中完全解脱出来,大部分会计人员加班加点仍成惯例,而按劳分配又未能对此体现,这无疑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反之,应付了事,自己的收入也不受影响。因此,在提高会计人员认识水平的同时,会计工作目标要使工作绩效与个人收入紧密挂起钩来。

  (2)公平感。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计人员辛勤的劳动往往不为他人所承认,一部分人认为“算账,报账、打打算盘而已的‘账房先生’无多大学问可言”。此外,会计人员提供不实会计信息害怕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遵章守法秉公办事如实提供会计信息又不为部分领导理解,这种两难的境地使会计人员自感失去公平。据有关人员对我国10多个城市会计人员调查,会计队伍中非常想改行的占16%,改不改行都可以的占34%,不愿意改行的大多数是老同志。之所以如此,调查资料表明40%的人认为是名誉、地位、待遇,50%的人认为是工作性质问题上的不公平问题。不公平感使会计人员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了出了力又得不到别人承认,自尊心严重受挫。

  (3)目标价值。即实现会计目标具有的意义、收获及实现会计目标的可能性。我国会计目标是在讲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在我国尚未实现全面小康的今天,金钱,虽不是会计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会计目标的惟一追求,但它仍可满足会计个体的许多需要。由于大部分会计法规都要靠会计人员去遵守和实施,会计人员既代表国家监督单位的财务收支,又要立足于单位内部管理。当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矛盾时,个人的砝码加在企业一边的概率要大得多,这就导致会计人员在心理上对能否真正完成会计目标产生怀疑,最终使会计行为呆滞。

  4.个体情绪及对会计目标的意见。较长时间情绪不稳定的人,其行为是无法连贯进行下去的,如果强迫下去必然导致行为失误。个体对会计目标的看法也影响会计行为。如果个体对群体目标有强烈的“认同感”,每人都朝向集体目标,并在共同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个人需求的满足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体间就会增进相互关心和支持,成员对集体目标才会“认同”,从而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事业。反之,个体之间也难于协同一致。

  二、会计群体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会计群体不是会计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会计个体依照共同的会计目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彼此间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行为上又能彼此影响促进,共同发挥个体作用的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没有较佳的会计群体结构,不但个人工作难以完成,才能难以发挥,而且由于人才配备不当,力量相互抵消,势必出现“龙多不治水”的窘境。

  1.会计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指的是群体组成,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层次、智能结构等。

  2.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它强调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运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营造整体的企业人生。

  3.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在群体的人际交往中,竞争与合作是不可避免要触及的问题。会计个体不同的动机直接会影响到是与他人竞争还是与他人合作。著名心理学家杜什的卡车实验,说明人们在面临竞争与合作的选择时,往往选择竞争,而适度的竞争可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

  4.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一个高凝聚力的群体主要表现在:喜欢其他的群体成员;具有作为一个群体成员的尊严感;群体能帮助他个人达到目标。

  一般说来,如果会计群体有较高的凝聚力,每个成员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间感情融洽、相互谅解,其行为就能有较大的工作效果,个体在凝聚力强的群体气氛中会比单独时有更强的动机和激发起更多的智慧。此外,凝聚力强的群体气氛会表现出划一的社会标准现象,这种一致性对于从事需要高度纪律性和合作精神的会计工作来说,能起到明显的增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