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探讨

2004-07-19 00:00 来源:山东省审计科研所·林学源

  我国的审计工作已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审计工作规律和审计技术与方法,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审计干部队伍,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当前,审计工作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其“政府谋士”、“经济卫士”的作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审计干部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发展审计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是审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项主要任务,现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作以研究探讨。

  一、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备的要素要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客观公正的评价被审计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审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是否拥有一只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对审计队伍建设都非常重视,许多国家都把人才的引进、培养作为提高审计质量的第一要素。我国近年来也高度重视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审计署制定了审计人员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凡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必须经过考试。同时,制定了审计干部培训规划,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为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干部队伍,为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根本保证。

  2、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现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实行了审计执法责任制、执法督察制、执法公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在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实践证明,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3、有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重要保证,也是规范审计行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尺度。我国恢复审计制度后,特别是《审计法》实施以来,审计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审计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使审计工作依法依规,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

  4、应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必须不断创新审计技术与方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只有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任务。

  5、具有科学的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机关通过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从大的方面讲,审计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维护财经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市场经济秩序,服务领导宏观决策,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到每个项目,又都有其不同的特定的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在整个审计中处于统帅地位,审计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审计的组织方式、方法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全面、适当,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质量高低。

  6、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审计报告是综合反映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书面文书,是反映和体现审计工作质量及其成效的重要手段。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客观公正,不仅影响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而且影响宏观决策。因此,审计报告必须依法、依规。做出的审计决定,要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准确、恰当,无复议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事件出现,减小审计风险。

  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及表现审计机关是一个综合性经济监督部门,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审计主体方面的,也有审计客体方面的;既有体制、制度方面的,也有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是否有正确的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既定方向和预定结果。审计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开展,目标的偏差意味着审计内容、手段以及技术的偏差。如果审计目标,不明确,就会使审计监督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影响审计质量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审前准备是否充分。审前准备是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搜集审计资料,编制审计方案,选派审计人员等。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审计实施效果和质量。审前准备不充分的主要表现为:审前调查不深入,编制审计方案时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与审计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被审单位基本情况资料收集不够全面;没有针对性的开展审前培训,以及审计技术与方法准备不充分等。如果审前准备不充分,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审计实施中的盲目性,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三是审计实施是否认真负责。审计实施是审计人员检查被审计单位账目,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实施中能否按审计方案检查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发现的问题线索是否及时查深查透,并取得完整合法、有效的审计证据,都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审计实施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负责,是决定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四是审计处理是否客观公正。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审计事项,处理审计查明的问题,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由于受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的影响,有些审计处理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审计定性不准,审计处理适应法律、法规不当,处理处罚偏宽偏严等,而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导致审计风险。五是审计对象情况的复杂程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深化,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1)企业向集团化和行业的系统化发展。许多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形式,由零散的小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团公司。一些行政单位也由过去的块块管理发展成为了系统的垂直管理,审计难度明显加大。(2)审计的内容范围逐步扩大。随着经济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和效益审计延伸。特别是自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后,审计工作已由对“事”的监督转向了对“人”的监督,审计监督的复杂性明显加大。六是审计人员素质及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局限性。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少数审计干部特别是基层审计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复合型审计人才较少,知识和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在基层审计机关较为普遍,由于经验和能力均受到一定的局限,使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达到社会的预期要求;(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对职业的关注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除了业务能力外,影响审计质量的还有职业道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职业道德,就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甚至造成审计过失,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3)审计技术方法落后。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使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更加隐蔽,传统的手工查账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制约了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七是审计人员的非独立性。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这是保障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本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主要是少数地方还存在行政干预,从而严重制约着审计职能的发挥,最终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思路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首先要解决工作思路。思路是什么?就是把握全局,吃透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针的一种理性思考。领导者的工作思路反映其思想方法、政策水平、领导艺术和工作能力。其次要认识到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是由“审计立项、审计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跟踪整改”,这五个环节构成,缺一不可,当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要抓好队伍建设、法制建设和基础性工作等,这里重点具体谈谈如何抓住审计工作的五个环节:

  (一)着力抓住审计项目的针对性,抓好审计立项环节目前审计机关对审计立项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存在“三多三少”,即考虑收缴的多,重视立项工作的少;临时动议的多,统筹考虑的少;从局部考虑的多,从全局考虑的少。这些现象必然影响审计的最终效果。搞好审计立项,重点要坚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目的性原则。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目的,选择一个审计项目,要充分考虑其目的性。总体讲,要做到围绕当地经济工作中心。围绕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选项、立项。二是要坚持整体性原则。选择的审计对象要有一定的行业性和系统性,能使审计结果产生宏观效应和整体效应。如全国统一组织的粮食系统审计,全省组织的电力审计,由于具备了整体性,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审计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了审计影响。三是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当前审计工作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必须合理安排审计工作任务,做到压数量,保质量,突出效果。要进一步扩大基层审计机关在项目计划工作方面的自主权,使基层审计机关能够抽出充足的时间围绕本地经济工作中心确定审计项目。

  (二)着力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抓好审计方案制定环节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方案制定这项工作比较重视,在实施审计前,都能够制定比较可行的方案,但也有一些地方和审计人员对方案制定的认识不高,有的处于应付状态,制定的方案操作性不强,使方案成为“纸上谈兵”,有的凭经验按老套子办事,审到哪里算哪里,直接影响审计实施的效果。制定审计方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切实增强方案的针对性,摸清被审计单位或行业的大体情况,初步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行业)的机构设置、财政财务收支等情况,对其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初步测评,摸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环节,并认真分析取得的资料,研究确定审计的重点资金、重点单位及重点内容。二是切实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审计方案除包括审计项目的名称、被审计对象、审计指导思想和目标,审计的起止时间、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审计力量的安排、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情况的处理、审计跟踪整改措施、审计涉及纪律及审计人员执法责任等情况外,特别是要明确重点资金、重点单位、重点问题。方案的制定要力求细,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增强方案的科学性。制定的方案不能一成不变,要随时针对变化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对经讨论确定的审计方案,要确保其权威性,没有特殊情况,必须严格按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审计。

  (三)着力提高审计的准确性,抓好审计实施环节审计实施是指具体组织实施审计的过程。是打造审计精品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是要精心组织,明确各岗位的任务、目标和责任。在审计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审计人力资源,在人员分工时,尽量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长处,把最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对一些重点项目和行业的审计,要坚持一盘棋,打破处室界限,对审计力量统一进行调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效能。二是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根本要求。因此,必须突出重点。要以资金运动为主线,审清来龙去脉,在审计中要善于抓住疑点,逐个深入,特别是对审计发现的一些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要查深查透,不留疑点,并举一反三,将有问题的资金来源、使用结果等环节全部查清,切实做到过程清楚、事实准确、定性适当。三是既要坚持依法依规,又要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正确处理好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搞好审计评价和处理。对审计发现的有些问题,尽管是合理的,但不一定合法,有些问题虽然合法,但又不一定合理。有些单位的做法虽然与现行法规不相一致,却是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经济发展。对此,我们在审计过程中要坚持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法规。只要是有利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积极给予支持和引导;对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则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使审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改革开放。四是规范操作,切实防范审计风险。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由于各项法规还不太完善,经济领域中的各种违法活动也更趋隐蔽,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审计风险也将明显的增大。因此,要采取措施,要加强对审计质量的内部控制,加强审计复核、听证和质量检查等项工作,严格标准,对执行审计法律法规不规范,没有达到目标要求的项目,要及时返工、补救,确保审计质量。

  (四)着力提高报告的实用性,抓好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是审计工作服务领导宏观决策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整个审计环境中处于核心位置。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领导了解掌握审计情况,判断和处理审计问题的主要依据,也是审计机关作出审计评价和进行处罚的基础。这就要求编写审计报告要做到客观公正,证据充分,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的情况和结果,要依据国家的财经审计法规,对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公正的评价,正确地作出审计结论,客观地表达审计意见;一是要夯实报告的基础,要保证报告有比较详实的审计内容。凡是审计发现的重要情况,必须要由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予以支持,数据要准确、真实、可靠,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交待清楚。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在反映情况时,要尽量做到原汁原味,不随意截留和隐瞒情况。二是审计报告内容要完整、重点突出。在全面完整地反映审计结果的同时,还要强调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要抓住问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就当前来讲,主要是要集中反映一些违法违纪“金额大”对财政经济“影响大”、性质恶劣、“危害大”的问题。特别是预算执行审计的“报告”中要增加对上年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的反馈,同时,增加对审计发现问题及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从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审计意见及建议。并要注意报告内容既要有整体概念,还要有典型剖析,切实增强报告的可读性,通俗性和效果性。三是要把着力点放在主攻审计报告的作用及效果上。审计报告要围绕该审计事项目标进行撰写,延伸调查、剖析深层次包括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审计报告所产生的信息建议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为了确保这个环节能出成果,各级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报告质量的考核,力争使报告在扩大审计影响、服务领导宏观决策上发挥作用。

  (五)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抓好跟踪整改环节审计跟踪整改是指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纠正。这个环节是整个审计中的目的所在,是确保审计工作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一环。结合当前的审计实际看,要在跟踪整改上取得实效,必须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跟踪整改机制制度要到位。出具审计报告,做出审计处理决定和审计意见书并不等于这项审计的结束,只有通过跟踪督办,使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才能是一项审计的终结。二是跟踪的重点要到位。要抓住数额大、范围大、影响大和危害大的问题进行跟踪整改。做到快跟踪、快纠正、快反馈。三是跟踪措施要到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把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审计效能,扩大审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