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对促进政府诚信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2004-08-26 00:00 来源:日照市审计局·陈元祥

  在当前市场经济建设中,违反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误导宏观经济决策,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损害政府诚信形象的问题十分严重。因而研究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加大舞弊审计力度,加快诚信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一)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会计信息是综合反映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经济活动、经济成果和经济状况变动的信息。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核算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核算主体的客观实际,对信息使用方在管理、决策等方面产生误导行为和结果。

  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与会计信息生产的某个或几个环节相关联。在当前,主要是会计信息制作者为了单位或个人利益,有目的性地使会计信息失真,目的是为了虚报政绩,瞒报收支,欺骗公众、骗取资金或荣誉等而故意为之。这是我们进行研究控制的重点。

  近几年来,我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也大量的存在。具体地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失真。不能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编制部门预算,财政部门预算约束软化,如有的职能部门在预算之外到处伸手要钱、以财政拨款代替预算。

  2.资产失真。表现在资产购置、新建、报废、减少等业务发生时账务处理不及时,特别是新增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入账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财务报告资产数额不实。

  3. 债务失真。应收账款账龄长,呆账、坏账损失可能性较大的问题存在,如往来帐上的对外借款根本无收回的可能。

  4.票据失真。如单位部门之间上下串通,开具虚假发票、白条付款,或转嫁费用,或代管代收,合伙作弊。

  5.核算失真。在账务处理上做手脚,资金以拨作支,体外循环;将单位收入转移到工会账核算收支;把往来结算户变成了集收入与支出于一身的资金收付账户;利用上下年结转账务的时间差,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分析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所为,实际上主要是由于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决策者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以及我国道德和法制制约手段对这种行为缺乏有效制衡所致,是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在会计信息披露的综合反映。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道德缺失。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是人们有意识地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欺诈行为。如行政官员搞假政绩、说假话,搞“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商品领域假货成灾;会计人员做假账盛行;欠贷不还、偷税漏税、侵权盗版等。

  2.个人及地方利益的驱动。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财经法纪意识淡薄,出于部门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等原因,通过行政命令,干预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行为或会计人员主观违反会计制度和职责,编制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形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在于利益的驱动。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发挥监督、制约作用,致使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薄弱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和犯罪的诱因。

  4.监督管理机制乏力。我国监督环境的软化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审计、税务等国家监督部门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执法尺度不一的问题,削弱了国家监督的力度。二是政府审计监督实行上级领导与本级行政机构双重领导体制,审计的独立性还难以保障。其三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还不够完善,整个行业尚处在一个激烈竞争且无序状态之中。四是财政体制的缺陷,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5.惩治处罚不严。会计信息失真,有会计人员的问题,有单位负责人的问题,也有上级领导、政府部门的问题。但在处理处罚上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罚,轻外部公开处罚”。由于惩治处罚不能“伤筋动骨”,受到利益驱使,审计过后照“假”不误。

  (三)会计信息失真对政府诚信建设的主要危害所谓诚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诚实和守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内涵已经有了广泛的延展,他不光是个简单的人品问题,还包括公平合理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包括负责任的能力与相关的监督、奖惩机制等。会计信息失真对政府诚信建设的危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降低投资效益,侵犯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以政府为主的行政部门、事业单位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公共资金的使用者。它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花纳税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成本和效益都是外在的。而会计信息失真,其首要的危害性是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隐蔽地流入到个人和少数违规者手中,由国家生产建设资金转变成为个人资金。其次,国家专项资金和生产经营资金被转移挪用,必然会使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增加,使国家投资效益下降,影响全局的经济发展,这样就侵犯了公共资金的所有者对公共资金的占有权和收益权。

  2.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损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市场经济是在法律条件下的竞争经济,它将在经济规则和经济规律及供求关系的内在作用下有序的进行。而会计信息失真恰恰是违背会计制度和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从而破坏了这种竞争的公平性,成为投机性经营,也就对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构成威胁,必然制约经济正常发展。而且以政府为主体的机关事业部门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财经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有80%以上的法律、法规靠行政机关去执行,并担负着监督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制度的职责。因此,政府机关、事业部门的会计信息失真对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严肃性构成更大的威胁,也会在更广的范围内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3.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建设社会诚信为什么人人都知道诚信重要,然而目前,我们却面临着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诚信在现实的生活中又如此缺乏?究其原因,会计信息失真难逃其责,同时也与政府不诚信有着直接关系。普通成员的诚信不高,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损害还不是致命的,因为还有政府可以依赖,可以指望政府通过国家强制力打击“假冒伪劣、贪污诈骗”,而国家机关和事业部门也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客观上让公众无法信任。与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相比,国家机关、事业部门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诚信有更大的破坏力。

  4.助长贪污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损害了党风政风从揭露出来的党政领导干部搞腐败的案件,绝大多数是采取财务造假手段捞取国有资金,以满足个人对金钱的贪婪和非正常享受消费。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腐败的源头和俺盖腐败行为的主要危害之一。一是它直接冲击了劳动致富发展经济的原则,伤害了求真务实、勤奋工作的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二是不实的预算削弱了预算约束力,许多事业建设任务根本落实不了,助长了官僚主义作风。三是,腐蚀了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败坏了政府形象。

  (四)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是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责控制即掌握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即掌握住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使其任意发展或超出一定的范围。

  审计机关是综合性经济监督部门,按照《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履行经济监督、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审计法》第二条以其鲜明的条款明确要求,审计机关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最近,刘家义副审计长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视加强舞弊审计、揭露违法行为为已任,将舞弊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控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既是履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也是实现“真实性”目标的基本要求;既是审计机关落实审计的重点部门和单位,也是当前促进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二、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对促进政府诚信建设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促进政府诚信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必须遵照国际惯例和经济规则组织资本运营和经济运行,讲究信誉,否则就会失去竞争的基本条件和机遇,而会计信息失真是最大的不诚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当前,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诚信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体系和信用管理的基础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信用缺失影响经济发展大局。

  (二)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促进政府诚信建设是治理吏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形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是吏治腐败,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危害之一是掩盖了腐败行为。从揭露出来的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活动,以及大量的腐败现象,几乎都与会计信息失真分不开,会计作假成了掩盖腐败行为的“遮羞布”。如近几年来,审计机关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了王宝森案、无锡非法集资案、红塔集团领导贪污案、湛江集团走私案、天津蓟县虚开增值税案、大庆联谊股票等重大案件,对惩治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促进政府诚信建设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国有企业实行了改制,主要的经济形式就是实行股份制,有千千万万的社会投资者投资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这些资金是劳动者劳动积累的资金,一旦被欺骗圈用,必然引起广大股民的强烈不满,势必损害政府监督、管理的信誉和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

  (四)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与促进政府诚信建设,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再就业的迫切要求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已经加入WTO.需要充分注意到WTO是一个诚信体系,这从它的基本规则中看得很清楚。它包括企业的诚信、政府的诚信、制度的诚信和机制的诚信。诚信是个人、企业、国家的立足之本,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所以,入世是中国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战略,从诚信意义上讲,入世也是中国诚信建设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解决就业问题,靠发展经济,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提高。为此,也就必须重视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与加强政府诚信建设。首先,诚信的确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资源。从微观上来讲,诚信可以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甩掉繁重诉讼这个包袱。从客观上来讲,诚信可以避免更多的资本流出资本流程,加速资金的融通和增值。从整个国际大环境的角度来讲,诚信可以维护中国的良好信誉,能为企业参与新的国际竞争输入新的血液。其次,加快诚信的建设能够促进信用消费的广度和深度,这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增长遇到的总需求不足的最大问题。

  (五)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在维护社会诚信和构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促进政府诚信建设,不仅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加速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国家机关、事业部门实际上扮演着代理人的角色,既掌握着行政权力,又承担着公益事业责任。因此,追根溯源,政府的诚信既是第一位的也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严明的法度以及执法的公允,只是要求公民都来诚实守信,那不仅不现实,对于公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政府诚信建设中的一项具体内容,而且是当前促进政府诚信建设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同时,控制会计信息,促进政府诚信建设对于实现企业、个人、中介组织、政府四级信用体系建设和强化政府诚信建设的导向作用、监控职能都具有十分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三、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促进政府诚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一)加快诚信道德规范的重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如今诚信不但是立身处世之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是社会信用的基础,仍然是市场正常运行中的重要法则。2002年初,安然审计案—这起国际会计界的世界大案,再一次警示人们:无信不立,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为此,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也需要从重视诚信道德规范的重建入手。

  第一,要广泛宣传,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积极运用社会舆论工具,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企业、个人和政府的危害,从道德层面上确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容要求的意识规范。

  第二,在国家机关、事业部门广泛开展以“诚信与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和建设活动。教育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搞好“四个结合”:把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把诚信与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结合起来,以真诚赢得信誉;把诚信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增强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修养;把诚信、职业道德教育与后续教育结合起来,保证教育的经常性和长期性。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政府官员、会计人员、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诚实守信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三,优化诚信建设的环境。诚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政府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完善信用制度的立法,特别是建立对失信个人、单位的处罚机制,加大对各种非诚信现象的监督和打击力度等,离开政府的介入和导向作用是很难推进的。

  第四,建立和完善诚实守信的奖励机制。诚实守信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联系今天的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诚实守信的奖励机制,对诚实守信的个人、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应予奖励和支持,使其行为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大力倡导诚信为本的原则,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道德素质。

  第五,坚持诚信建设政府为先。当前,必须以政府诚信建设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为突破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提高政府诚信水平。

  第六,建立建全领导干部的诚信考评机制。这就要求在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与促进政府诚信息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首先要做讲诚信的领导,正人先正已,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这是个普遍原则。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诚信教育不只是对老百姓进行教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只有做到这一点,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与促进政府诚信建设才抓住了关键环节,才不会失信于民。

  (二)提高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主要是权力人所为,但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科学、不规范,则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权力人违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把提高国家机关、事业部门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和完善干部监督制度作为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手段。

  1.规范政府机关、部门的行政立法行为。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与促进政府诚信息建设,必须法治化,必须用法治的精神要求国家机关、事业部门贯彻诚信原则。根据法治社会的要求,政府的一切行为必须受法律约束,只有规范国家机关、事业部门的立法行为,才能促进政府诚信建设。

  2.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完善行政法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很多机构方面的规章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按这些规范办事,行政法规约束不了现实中的官场逻辑,人们遵从领导人的权威,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领导者个人的言行、意志不受规章制度的限制。因此,既要制定会计信息的管理法规,明确各层次权限人员的职责、权力、义务、处罚和保护规定来控制会计信息失真,而且要完善行政方面的法规。

  3.法律面前保证官民平等。党员和干部执行、遵守法律,法律面前官民平等,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诚信程度高低的标志,更是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与促进政府诚信建设的基本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人有依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任何人犯了法都不能逍遥法外。”为此,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时,应该严格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应该把是否利用权力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和失信列为重要内容,对诚信记录有问题的干部应实行一票否决。

  (三)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审计监督1.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坚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前提与保证。因此,要通过改革使审计的独立性在法律地位、隶属关系、人员任免、职责权限和经费来源等方面得以更加明确和充分体现,以增强审计机关抗干扰的体制机能。当前,一是理顺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关系,就是改变业务领导只是下达审计任务的做法,加强政策指导和协调;二是在审计方式和方法上,实行重大项目联合审计、异地交叉审计;三是实施审计公告制度,将审计结果的通报权和公布权交给审计机关,在不涉及审计机密、被审计部门商业机密的前提下,由审计机关自己决定向社会通报或公开审计结果;四是改过去由审计机关向政府报告,改成同时向人大和政府报告;五是逐步实现省以下直管模式,即省级审计机关垂直管理省级以下审计机关。使政府审计机关的综合监督职能在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与促进政府诚信建设过程中得到真正发挥。

  2. 加强对“收支两条线”的审计监督。加强预算外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的主要内容,是从制度上、源头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和治理腐败、促进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加大对“收支两条线”的审计力度,对不严格执行预算外收支计划,收缴不分离,收支不脱钩,不按规定解缴等违反“收支两条线”制度的单位和主管人员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处罚。

  3.认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注重从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着眼,将那些为了个人政绩而逼迫会计人员造假的领导者,将那些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数字游戏”中捞取了既得利益的领导者,将那些主动参预造假的主管人员作为审查的重点、揭露的重点、打击和处罚的重点,并建立过错期后责任追究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土壤和保护伞,提高行政人员的官德。

  4.强化对社会审计的指导、监督。由于我国社会审计还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其外部环境、自身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社会审计过多过滥,无序竞争,职业质量难以做到令人满意,银广夏等事件就是证明。因此,政府审计必须加强“对依法独立进行社会审计的机构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使之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在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发挥其职能作用。

  5.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指导内部审计行使内部监督职能。部门和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对本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门和单位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在独立性、队伍构成、工作范围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应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建立会计失真的责任追究制度,使之在控制虚假会计信息和促进政府诚信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强化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在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同时,必须加大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执法力度,加大造假者的“不诚信成本”。如建立非诚信“案底”或信用信息库,档案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的、不可再生的基本属性。无论是依法诚信经营者,还是非法违规欺诈者,都会留下其行为轨迹的记录。而这些都应反映在国家机关、事业部门中的相关档案中。可以通过采集、储存、整理,形成诚信信息库。使不法分子一次造假的损失、影响的后果殃及终生,得不偿失。当前,必须依法对造假行为负有直接和间接责任的个人和单位加大处罚力度。要改变过去审计处罚只罚单位不罚个人的做法,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等违反财经法纪的责任人和受益者一并予以处罚。如浙江省缙云县“罚单位一千,不如罚个人一百”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严格执法和重罚个人的作法,能使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促进政府诚信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充分发挥社会與论监督作用许多机关部门、企业、个人对查出来的问题,不怕内部处理,经济惩罚,就怕在报纸上公开,在屏幕上亮相,因此, 应充分利用新闻、报纸、电视、电台等形式,将会计信息失真的个人、单位及单位领导人在社会上和媒体上曝光。如最近,山东省平邑县对向审计机关提供虚假缺失会计资料的某局给予单位罚款25万元、全县通报、“一把手”调离的处罚,同时,在报纸上进行曝光的经验值得借鉴。

  (六)完善会计制度建设,规范会计工作1.推行会计委派制和会计代理制。目前,会计委派制和会计代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体制的思路已经在一些地方或单位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行政部门、事业单位来讲,会计信息主体往往是政府,进行会计委派制后,一是会计人员成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财会人员提供的信息必然能满足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需要;二是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等从所在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权,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三是有利于控制和监督腐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政府廉洁、诚信形象;四是有利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控制私设“小金库”、随意开设账户等问题,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2.要顺应正在逐步推进的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等财政制度改革,逐步调整会计核算流程和财务处理方法。从而保持政府机关、事业部门会计工作和财政制度改革协调一致,保证新财政制度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建立和完善政府机关、事业部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法规。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的基础,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预、决算报告制度存在形式不统一、项目列示不科学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国家机关、事业部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法规,从根本上系统的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4.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公共部门实行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因为这一改革对加强公共部门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度,提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运行效率,改善政府经济政策的持续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先从政府机关、事业部门开始,逐步推广到财政总预算会计。

  总之,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格执法、诚信道德建设,哪一个都不能少!惟其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强化政府诚信建设的导向作用、监控职能,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公允才有希望,社会诚信建设就一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