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3 00:00 来源: 威海市审计局
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系统地对审计成果及其运用进行总结和研究,以至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完善审计理论体系,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各项职能作用。
一、传统审计成果定义批评与研究尽管审计成果一词运用率较高,但对于审计成果的定义,却很难在一些审计理论书中查到,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国审计大辞典》中,对审计成果进行了定义:指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审计活动及其主要环节所获得的结果。通常由审计的数量和质量指标相对构成和反映。数量指标包括:已审单位、已审单位资金额、违纪金额、应缴和已缴财政金额、促进增收节支金额、查出损失浪费金额及查处大要案线索等。质量指标包括: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效益等。
这一定义科学概括了审计成果的内涵和外延,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审计实际的发展及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成果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原有定义不可能全部涵盖如今审计成果的内容。一是审计内涵发生了变化。如审计科研、审计文化建设等,尽管不属于具体审计工作环节,但理应归入审计成果范畴,但审计成果原定义并未对此归纳;二是外延发生了变化。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形式,成为当前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但原审计成果定义的数量指标没有体现出对责任人具体责任的衡量指标。因此,审计成果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一定时期内全部审计活动及各相关环节获得的结果。审计成果的指标体系也要相应调整,原审计成果定义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部分,但审计成果的作用最终要通过应用来体现,因此其指标体系还应加上一个指标,即运用指标,包括运用形式、运用效率、运用效果等。
二、审计成果的分类对审计成果及其运用进行科学分类,是深入认识审计成果的关键步骤,是运用审计成果的基础。
(一)直接与间接。直接审计成果指直接审计取得的成果;间接审计成果指对直接审计成果进行加工、通过间接审计或与审计相联系的工作取得的成果。相应地,审计成果应用可分为直接审计成果运用和间接审计成果运用,或直接审计成果的间接应用和间接审计成果的直接运用。
(二)正面与反面。正面审计成果,即通过审计查出的正面典型成果或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正面典型经验;反面审计成果是指审计查出的各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结果或审计工作失误的一些教训。与此相对应地是正面审计成果的运用、反面审计成果的运用以及正面审计成果的反面应用和反面审计成果的正面应用。
(三)过去、现在与将来。过去审计成果,指现期以前审计所取得的审计成果;现在审计成果,指现期审计所取得的成果;将来审计成果,是指将来审计取得的审计成果或过去与现在审计成果的将来应用;与此相对应的是过去审计成果的运用、现在审计成果的运用和将来审计成果的运用,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现在审计成果相对于将来就是过去审计成果,过去是现在的基础,现在又是将来的基础。
(四)微观与宏观。微观审计是指具体进行的各种审计活动,宏观审计是指国民经济的宏观间接控制的一种形式,从审计角度可以相应地得出和宏观审计成果的定义,微观审计成果是指具体审计或调查取得的成果;宏观审计成果是指通过对微观审计的综合归纳或深入分析等取得的成果,我们所指的宏观审计成果的定义不仅包括上述宏观审计的成果,还包括审计机关的一些非审计内容如精神文明建设等取得的成果。相对应的就是微观审计成果的运用和宏观审计成果的运用,及微观审计成果的宏观应用与宏观审计成果的微观应用等。
(五)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及其他。分别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审计活动取得的审计成果。相对应的就是国家审计成果运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和社会审计成果运用。其他审计成果及其运用指非上述审计工作而为审计所利用的成果,如财务大检查成果、统计成果、群众举报成果,这些成果不一定由审计取得,但能促进审计成果的产生和应用,有时会成为审计成果的关键。
(六)不同类型审计成果及运用。主要指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审计、企业审计等取得的成果及其运用,这些审计类型不同,审计方法与审计重点也有区别,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
(七)审计与审计调查。即通过具体审计取得的成果及运用和通过审计调查取得的审计成果及运用。
(八)审计的不同时期。由此可分为审前成果及应用,审中成果及应用,审后成果及应用;三者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前两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两者的总结。审计中一般重视审后结果及其运用,大的综合审计项目的审前及审中审计成果有时作用也很大。
三、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式和方法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式和方法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形式不同,所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也不尽相同。下面,从程序上对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一)汇报主要指向审计机关的委托或授权部门及有关法律程序上级汇报审计成果的一种审计成果运用方式。分为书面汇报与直接口头汇报,书面汇报形式比较多,是目前汇报的主要形式;口头汇报一般向领导进行动态及应急性汇报,有时虽然也有简单的汇报材料,但是非正式的简单的,不同于书面汇报中兼有的口头汇报。汇报主要是书面汇报,大多也兼有口头汇报。
1、审计报告。指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表达审计事项意见的书面文书报告。它是审计结果的最初书面反映,也是审计成果的最初载体。审计报告分类很多,不同制度的国家对审计报告也有不同的要求和理解,但我国的审计报告主要是审计组向国家机关报告审计情况和结果的报告。审计机关同时根据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并对有关事项做出处理处罚。
2、审计调查报告。主要根据审计调查情况写出的书面汇报,它是协调审计人员紧张、平衡审计计划的一种有效方式,其报告也是审计成果应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3、专题报告。是审计报告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就专项审计结果向交办或委托单位进行汇报的一种审计报告。这种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成果也比较大,每年政府交办的重大投资工程审计就属于这一类。这类审计成果的应用,一般审计机关高度重视,期间,可能向委托领导多次口头汇报或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最后再总结汇报。
4、两个报告。主要针对每年组织进行的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所做的报告,包括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两部分,审计结果报告主要是向上级即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所做的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指审计机关向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报告审计机关工作情况的报告,字面上看,所有审计报告都应该是审计工作报告,但按照我国审计界的传统说法,审计工作报告主要指每年本级审结束后,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依法向人大所做的报告。本级审是审计机关的重点,也是其中的龙头审计项目,在整个审计计划中举足轻重,它由多个审计项目构成,两个报告也成了每年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方式,单就本级审成果来说,运用还要注意几点:一是保持个体审计成果收集和运用的质量;二要注意归纳总结。两个报告是审计成果运用的重大工程。
5、其他报告。审计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上述形式外,还有其他汇报形式。如在审计部门参加的联合调查组中,审计部门出具的关于个案的审计意见报告;也可指一些与审计内容无关的报告,如关于审计队伍建设的报告,关于《审计法》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等。
(二)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成果运用方式1、审计对话。审计结束后,审计组就审计结果、审计承诺等内容与被审计单位对话,以达成共识。其之所以成为审计成果运用的一种方式,因为其可以调换角度验证审计成果,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成果质量;还可以通过对审计成果的认识,让被审计单位从审计角度了解家底,认清责任;特别对重大违规问题的确认,可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发挥警示作用。
2、审计意见书。按照《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中的理论,审计意见书包括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两部分,而实际审计工作中有的把审计意见书称为审计建议书,内容与上基本一致;也有的将二者分开。划分方法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尽管形式和名称有时不一样,但其功能基本上一致。李金华审计长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一书中定义审计意见书为:“审计机关在审计报告的基础上,对审计事项作出的评价和向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财政、财务收支管理意见的书面文件。”这里有两点异议,一是书面文件不仅针对被审计单位,还要针对有关部门;二是既然审计意见书涵盖审计建议书的内容,上述定义后面这样归纳更贴切些,即“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工作的管理意见和建议的书面文件”。此外,审计意见书是发表审计意见的,因此要注意选择审计意见的四种不同表达方式;审计意见有正面与反面之分,针对性有对被审计单位与有关部门之别,所以,意见表达、建议的提出也应有所不同。
3、审计决定。
主要通过审计决定书来表达,其定义有不少形式,但内涵基本一致。它主要指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给予处理、处罚的文书,包括下面所述的审计直接处理的一些内容,但它只是书面文书形式,发挥具体作用,还要看审计执行的效果。
4、审计结果公示。
审计公示制度是近几年为防范审计风险、增加审计工作透明度而实行的一种公开审计有关内容的方式方法,审计每次进点前,审计人员将审计公示贴在被审计单位公告处,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可就有关问题线索进行举报,也可就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等有关情况举报,一般分为审前公示和审后公示两部分。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指审后公示。审后公示主要在于不仅能对违反财政纪律行为起到一种震慑作用,也可对审计成果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再一次验证。审计结果公示要注意公示范围,特别对具有保密性内容的审计成果公示时,更应谨慎。
(三)具有司法效应的审计成果运用方式主要指根据审计结果或有关部门的司法要求,审计机关出具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公文形式。李金华审计长在《审计理论研究》关于“国家审计结果的传递方式与利用方式”一文中,将审计结果运用方式分为15种,但从具有法律参考依据的功能角度上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有些内容不在李金华同志相关理论之列。
1、立法修改建议书。指审计机关向立法机构提交的建议修正法律的文书。
2、政策制订与修正建议书。审计机关向政府或立法机构提交的建议制订或修正某些政策和规章制度的文书。
3、服务性法律裁决书。具有法律服务权限和审计机关用以提供法律中介裁决服务的文书。
4、服务性法律咨询书。具有法律服务权限和管理服务权限的审计机关用以提供咨询服务的文书。
5、向组织、人事部门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向组织、人事部门提交的针对有关人或单位责任的审计报告。
6、移送移交处理书和通知书。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发现的大要案线索及其他一些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移交时报送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四)直接处理直接处理是审计成果运用的直接方式,主要相对于审计成果间接处理而言的。有的将它分为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两部分;不过,传统的分类方法认为审计处理包括审计处理的不同方式和审计处罚(见《中国审计大辞典》第59页)。本文所指的直接处理不包括传统审计处理中的全部内容,仅指其中的直接处理、处罚。
1、审计处理是指审计机关对违犯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采取的纠正措施。
○ 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的财政收入;○ 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责令冲转或者调整有关会计账目;○ 依法采取其他的处理措施。
2、审计处罚指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违反审计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
○ 警告、通报批评;○ 罚款;○ 没收违法所得;○ 依法采取的其他处罚措施。
3、界于处理和处罚之间的直接处理方式。
○ 封存帐户;○ 封存资产;○ 审计直接强制执行;(五) 移交有直接处理就有间接处理,移交就属于间接处理的一种重要方式。移交又称移送,分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移交行政机关处理和其他移交处理方式。在一些审计理论中,还没有人对审计移交具体定义,所以,总结移交的特点和属性,可定义为:审计机关针对已经结论的非审计处理范围内的问题或案件线索,将其当事人或单位移送有关部门进一步处理或处罚的审计成果运用形式。随着我国法制化步伐不断加快,移交的方法和方式也越来越多。
1、向司法部门移交。对于一些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大要案件线索,目前主要向检察院移交,有的向公安机关移交,以进行进一步侦察或立案调查处理。
2、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指移交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部门,主要对审计发现的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及一些行政法规行为的处理,有些案件是同时向司法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移交的。
3、财税、国资部门。指向税务、财政、国资部门移交。审计查出被审计单位偷逃税收或违反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纪律规定等方面的问题而分别向相关部门的移交。
5、工商部门。指审计对发现的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行为的移交,如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审计局在对某国有企业审计时,发现对方有严重违规设立下属企业的行为,除向纪监部门移交外,审计机关还依法向当地工商部门移交处理,吊销了违规企业的营业执照。
6、向其他部门移交。如向环保、卫生、房产等部门的移交。
另外,还有一种处理方式,即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建议对下属部门违反财经法纪行为依法进行处理,这也应看为一种移交方式。
(六)通报或公告李金华审计长在《审计理论研究》一书中,将公告归入宣传报道系列之中,但公告毕竟是一种严肃的公文形式,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所以,将二者作为一种并列于新闻宣传的审计成果运用形式更合适一些。公告运用不多,但恰倒好处地对其运用,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注意几个问题。
1、坚持谨慎性原则。作为比较严肃的公文形式,一定要谨慎运用,反映的审计成果不仅要真实,还要有代表性,但这种方式不宜多用。
2、注意正反两方面结合。一般通报都是反面的审计成果,也可公告正面审计成果。
3、注意发放范围。审计成果,特别是反面审计成果,有的公布于众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或有的具有保密内容,一定要注意通报范围。
4、形式。公告和通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格式,要认真遵循利用。
(七) 审计信息关于信息的理论文章很多,对审计信息的研究与利用也渐入佳境。审计信息作为审计成果的一种重要载体和运用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审计信息是指审计活动情况及其发展态势的选择性描述,是审计工作情况、资料、数据等所蕴涵内容的总称。各种审计汇报、审计决定、审计公文、宣传、科研等都属于广义上的信息;狭义的审计信息是仅指审计信息简报、快报等信息专刊编发的反映审计及其相关工作的情况。这里的信息主要指狭义上的审计信息。
(八) 审计宣传主要指审计成果的新闻宣传。为了审计成果最大程度地利用,审计宣传成为目前审计成果社会化的一种主要方式,新闻报道可以增加审计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审计人员的良好社会形象。作为审计成果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审计宣传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审计成果宣传途径的多样性。审计宣传的途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 电台。
○ 电视台。
主要表现为声音和图像○ 报刊。
○ 杂志。
主要表现为不同文体的文字文章和图片等。
以上四种宣传方式是目前新闻宣传的主要方式,对于电视宣传,有条件的审计机关,可以自己购置一些价格适中的数字摄像机,一为保存审计资料,二为审计电视宣传。不同的宣传媒体,还有不同级别,要有选择地利用。
○ 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发布会可以向社会各界综合发布审计成果,发挥“一稿多投”、“一果多用”的效果。发布内容可以为审计取得的综合成绩,也可以为一些大要案线索。
○ 计算机网络。这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一种宣传方式,它正以极大的吸引力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应成为审计成果宣传的一种理想选择方式。审计机关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目前的一些网络宣传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网页,在互联网上广泛宣传。目前,不少审计机关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下面两种方式虽然不是对审计成果的直接宣传,但由于它能对审计成果的产生和推广利用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也可把他们归结到审计宣传的范畴。
○ 举办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如《审计法》周年纪念日期间,审计机关可以组织审计人员走上街头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方面解答群众有关《审计法》的疑难,另一方面发放一些《审计法》宣传材料。这种方式,往往比组织一两个审计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还要大。
○ 恰当运用影视艺术、文学作品等宣传形式。这种方式不同于新闻报道,但它的存在作用却大不可忽视。
2、注意宣传方式的选择。
选择利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自己动手,进行总结、采访,写成种类不同的新闻稿件,进行审计宣传;二是邀请新闻部门采访报道。就要与新闻部门建立良好的通联关系,定期邀请或接待新闻记者采访,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邀请,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邀请,记者有时也会主动到审计机关采访。三是充分利用信息转化形式进行宣传。信息已成为当前审计成果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审计信息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有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篇好的新闻稿。
3、要注意宣传的几种不同特性。一要注意真实性。真实性是审计的基本属性,也是宣传的生命,必须保证所宣传审计成果的真实可靠。二要注意典型性。审计的内容很多,要达到审计成果的社会影响目的,就要注意审计成果选择的典型性,把那些好的典型、好的事迹及时宣传出去。三要注意谨慎性和保密性。审计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审计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适当披露为辅的方针,对所宣传的资料特别是反面资料,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注意保密性。四要注意审计宣传的探索性。不要拘泥于一种宣传方式,如在报纸宣传中,适当搭配图片的宣传效果会更好。
(九)科研审计科研与前面所述审计成果的运用方式不同,与其他审计成果载体形式差别也比较大,但科研实际上是站在审计成果的最高处研究审计成果,往往代表着审计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整个审计事业发展和改革进程。
1、从审计成果看科研。(1)与审计信息、宣传等审计成果方式相比,审计科研更注重宏观和综合、分析,它以众多的审计成果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进行综合论述,得出或论证科学合理的理论,即便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的研究,仍注重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被称为审计成果的成果。(2)宏观指导作用。既然是审计成果的成果,对审计的反作用就要比一般审计成果作用要大。它对审计指导和影响的作用,往往是巨大甚至革命的,如一项重要审计软件一旦通过科研形式加以应用推广,其作用往往是其他审计成果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再如审计科研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由于科研的容量性大、反映问题深刻而广泛,一旦被推广应用,往往会对某一领域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影响,其最终影响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往往会有一定过程,但这并不能否认它的作用。
2、审计科研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选题要有针对性。选题的恰当与否往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一些工业科研成果,如果辛苦研制出的东西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或国外水平,也就等于给这一成果判了死刑。审计科研也是如此,虽然它的容量和作用比信息大得多,但其选题的针对点和视角要求却是一致的,选题时一定要把握住审计发展脉搏,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课题有了现实性、针对性、超前性和操作性,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2)要有科学的态度。科研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事业,没有捷径可走,科研工作者必须保持科学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胡拼乱凑不是科研成果,抄袭更为科研所不齿,科研要言之有物,有研究的观点和成果。科学性也是权威性,任何伪科学都经不起实践检验。
(3)讲究一点“形式主义”。科研不搞形式主义,这里的“形式主义”主要针对审计成果的推广应用而言,尽管它是严谨的,又具有针对性,但审计科研成果只有推广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推广与应用这一最终目的,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要考虑为指导审计实践服务,用准确简明的形式表达出它的成果性。
四、审计成果运用的管理与控制保证审计成果最大效率地运用,还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探索加大对其管理和控制的路子,真正发挥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作用。
(一)审计成果理论意识要加强。首先要领导带头,树立审计成果理论意识,大兴审计成果运用之风,用审计成果理论指导审计机关的全局工作。信息作为审计成果的一种主要形式,已引起各级审计机关的高度重视,下一步,要像抓审计信息一样广泛而深入地进行审计成果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二要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考核奖励机制。如将审计成果及其运用列入审计百分考核内容;单独制订审计成果及其利用的考核办法,如审计信息、宣传、科研考核奖励办法等。三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审计成果的研究与开发。在树立全局审计成果意识基础上,抽调专门审计人员,专业研究开发审计成果,并积极推广应用。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审计成果进行专业研究,推进了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审计成果运用资料库。无论微观审计成果还是宏观审计成果,都必须以一手或多手的审计成果资料为依据,因此,建立审计成果资料库是审计成果及其利用的重要条件,建立资料库的方式很多,结合上述理论和审计工作实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审计成果资料库。
1、正常审计资料库。即按照审计档案工作的正常程序建立的审计资料库。有全局的审计资料库、各科室的资料库、个人的资料库。这些资料,是最基本的一手资料,各种审计成果,均在此基础上诞生。
2、按照审计成果及其运用分类建立资料库。
可按照上述审计成果的8大分类建立相应的审计成果资料库。
还可以根据审计成果的不同内容、时期、范围、被审计单位性质、是否按规定周期进行、审计地点或动机等进行分类,审计成果资料库同样可以相应地进行分类保存。
3、按照审计成果特性建立资料库按照提取加工审计成果的不同侧重点,可以分为重点审计资料库,热点审计资料库,盲点审计资料库,还有亮点、难点、疑点等审计资料库。
4、按照不同审计及成果运用程序建立审计资料库○ 审计项目、方案和计划资料库。
○ 审前调查资料库。
○ 审计通知和审计承诺资料库。
○ 审计工作方法资料库。
○ 审计抽样调查资料库。
○ 审计风险资料库。
○ 审计内部控制测试资料库。
○ 审计工作底稿资料库。
○ 审计总结资料库。
○ 审计报告和审计复核资料库。
○ 审计处理、审计处罚和审计建议资料库。
○ 审计听证资料库。
○ 审计复议资料库。
○ 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资料库。
○ 领导批示资料库。
○ 落实审计建议资料库。
5、按照审计成果的不同角度建立的资料库○ 被审计单位资料库。
○ 宏观服务资料库。
○ 执法资料库,○ 典范事迹资料库。
6、按照审计成果运用方式和方法建立资料库○ 汇报资料库○ 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文书资料库○ 直接处理资料库○ 通报或公告资料库○ 审计信息资料库○ 审计宣传资料库○ 审计科研资料库7、资料库的保存方法上述6种资料库的建立,如果都采用传统的档案收集保存方法,不仅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因此,除第1种资料库外,其他5种资料库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整理保存。
○ 选择法。选择与己有用及相关的审计资料设立不同的资料库。
○ 笔记法。对重要资料用笔记进行重点摘录。
○ 目录检索法。对有关资料出处制订目录,需要时在有关图书室、资料档案室或微机上进行查找。
○ 卡片法。建立资料卡片,标明目录检索以备利用。
○ 综合法。即综合利用以上几种方法。
○ 微机法。充分利用微机的现代化处理方法,对审计资料进行科学的收集、整理和储存,可以建立不同的文件包,也可以利用网页建立自己的网上图书馆和资料库等,微机能够综合利用以上几种资料保存处理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三)建立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风险防范机制。
审计工作是有风险的,审计成果及其运用也是有风险的,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风险防范应列入审计成果的管理体系。
1、严把实施审计质量关。实施审计若有风险,以后的各种审计成果也有风险,必须严把实施审计质量关,遵守审计各个阶段上的操作规范和纪律,特别要遵守实施审计中各项防范审计风险的要求。近年来,一些审计机关实行的三级复核制度,规定实施审计结束后,分管领导、总师、专职复核人员逐级严格把关,减少了审计成果的风险;另外,对其他审计成果,比如审计信息、宣传等稿件,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把关制度。
2、坚持重大审计成果领导集体定案制度。多年来,不少审计机关一直坚持重大审计成果集体定案制度,以减少其中的法制漏洞和风险。主要程序为:审计组形成最初的报告,审计处理定性,审计决定出来后的三级复核,然后由局长办公会审议研究,再一次从宏观视角把关。
3、联席会议制度。审计成果如审计决定确定后,落实往往成了难题,有些决定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处理,但由于审计部门职能和人力等局限,有些审计决定很难通过审计力量去落实,因此,应把加强部门协调,联合加大审计决定落实力度提到重要日程。
(四)建立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跟踪问效制度。
跟踪问效制度一方面检查审计成果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对审计成果的深入应用,可看成防范审计风险的一项特殊措施。
1、审计回访制度。指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组织专门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走访制度,回访的内容包括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纪律的情况,也包括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另外,每年组织的一些审计项目检查、审计决定落实大检查,也应属于审计回访内容。通过审计回访,也可以了解审计人员的遵纪守法情况,更能促进审计决定的落实。
2、审计公示制度。前面已经详细提到这种制度,它不仅可以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公示,可以接受群众对审计结果的监督和检验,有些漏审错审的东西,往往能在群众监督中发现并更正。
3、审计成果追踪落实制度。对审计成果的追踪落实,能够进一步落实审计决定,使审计成果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主要方式有:一是认真落实领导批示。领导对审计报告、信息等的批示,说明审计结果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按照领导批示做好下一步的落实工作,往往是审计成果能够真正充分利用的关键,所以,一定要抓住审计成果运用的这个“牛鼻子”;二是落实群众举报。审计公示制度和举报制度,使社会群众更加信任审计机关,大部分群众举报也是审计成果所要反映的内容,认真验证甚至再一次审计群众举报的有关内容,往往能够发现重大审计成果,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三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或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书法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由于审计机关人力精力有限,在不能事事都进行回访的情况下,实行这两种办法,能够缓解审计机关的压力且一定程度上达到回访的目的;四是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往往能发现不同审计成果之间的差异,发现一些新的审计成果或应用中的一些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审计成果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审计成果及其利用理论作用巨大,对其研究和应用,能够丰富和促进审计理论工作,促使审计工作为宏观决策、宏观管理发挥更大的职能作用。但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理论,特别是其综合的体系理论还不成熟,有的尚在探索中,全面推行这一理论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在审计实践中不断摸索,积极用审计成果理论指导审计工作,才能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使之逐渐发展成熟。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